唐刘知幾《史通》,在中国史学 , 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总结史书编纂体例,评议史家工作,以内篇讨论史书体例、史料采集、作史原则,以外篇总结史官制度、史籍源流,杂评史家得失,是对唐初以前史学的 系统性总结,也是世界上 部对史学体例进行系统讨论的著作,具有重要价值。《史通笺注》以源于宋本的明万历张之象本为底本,并批判性吸收陆深、张鼎思、郭延年、陈继儒、黄叔琳、浦起龙、纪昀、卢文炤、孙毓修、顾广圻等诸家之校勘考订成果。各篇前有解题,注意从史学理论角度推阐全篇要旨、发明刘知幾撰作意图,并加评析。后分段笺注,校勘文本原貌,指出所引文字出处及涵义、注明有关人物事迹及史实,考辨知幾说法,评议前人有关讨论。末附录《刘知幾现存文赋辑录》《(新唐书·刘子玄传)笺注》《(史通)现存版本之序跋著录》《刘知幾学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
这是“学人书影”系列第三集。从事文史研究的学人,不能缺少版本目录学这把钥匙。辛德勇教授从自己的藏书中,选编出一册清代刻本子部书籍的书影,并对每一部书的版本做了说明。这些旧刻本古籍,与他的读书与研究密不可分。编选出版此系列书影,既是与同道学人交流文史研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也有助于清代版本学研究的走向深入,以揭示版刻特征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脉动。
唐刘知幾《史通》,在中国史学 , 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总结史书编纂体例,评议史家工作,以内篇讨论史书体例、史料采集、作史原则,以外篇总结史官制度、史籍源流,杂评史家得失,是对唐初以前史学的 系统性总结,也是世界上 部对史学体例进行系统讨论的著作,具有重要价值。《史通笺注》以源于宋本的明万历张之象本为底本,并批判性吸收陆深、张鼎思、郭延年、陈继儒、黄叔琳、浦起龙、纪昀、卢文炤、孙毓修、顾广圻等诸家之校勘考订成果。各篇前有解题,注意从史学理论角度推阐全篇要旨、发明刘知幾撰作意图,并加评析。后分段笺注,校勘文本原貌,指出所引文字出处及涵义、注明有关人物事迹及史实,考辨知幾说法,评议前人有关讨论。末附录《刘知幾现存文赋辑录》《(新唐书·刘子玄传)笺注》《(史通)现存版本之序跋著录》《刘知幾学
《二十四诗品》(原名《二十四品》),是元代有名学者、诗人虞集所撰写的《诗家一指》的一部分,也是这部流传并不广泛的诗学著作的核心部分。本书称得上是一篇中国诗学目前的奇文。其词美,其音和,其义深。这是一篇浓缩唐宋以来中国人(尤其是文人艺术)审美特性的妙文字。这本《红炉点雪二十四诗品讲记》,主要疏解二十四品的内容,联系《诗家一指》其他部分、联系虞集存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来讲。讲它的文本来源、篇章校核,讲它原本的意思,以及在虞集整体思想背景下的应证;放在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讲这部中国诗学史、艺术观念史、美学目前奇文的理论贡献;讲这部论诗篇章中提出的问题,在美学思考中的价值,等等。在每品的分解之后,有一个“延伸讨论”环节,一般提出一到两个关涉中国美学和诗学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试
本书为元代古籍集成?史部?编年类之一,作者为元代经学家汪克宽。本书作者虽然是朱子后学,却实事求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校勘学的手段,清除《纲目》中的传录讹误,恢复其本来面貌,并在程度上匡正朱子的一些编纂之失,推动了考异之风在《纲目》研究中的兴盛,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起点是很高的。他*不满 足于单纯的史事罗列,而是融入了自己对人生、对社 会的思考。司马迁有着史家的责任感和良知,敢于秉 笔直书,这种大胆的 实录 精神,为后世的史学家 们做出了表率。虽然后世的史学家们,特别是那些官 修史书的编撰者们,出于种种因素,往往很难真正做 到完全 实录 ,但是,司马迁开创的伟大事业,却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者,使历史成为激浊扬清的审 判台。可以说,司马迁赋予《史记》的这股精神力量 ,是*值得后人继承的一笔宝贵财富。
唐刘知幾《史通》,在中国史学 , 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总结史书编纂体例,评议史家工作,以内篇讨论史书体例、史料采集、作史原则,以外篇总结史官制度、史籍源流,杂评史家得失,是对唐初以前史学的 系统性总结,也是世界上 部对史学体例进行系统讨论的著作,具有重要价值。《史通笺注》以源于宋本的明万历张之象本为底本,并批判性吸收陆深、张鼎思、郭延年、陈继儒、黄叔琳、浦起龙、纪昀、卢文炤、孙毓修、顾广圻等诸家之校勘考订成果。各篇前有解题,注意从史学理论角度推阐全篇要旨、发明刘知幾撰作意图,并加评析。后分段笺注,校勘文本原貌,指出所引文字出处及涵义、注明有关人物事迹及史实,考辨知幾说法,评议前人有关讨论。末附录《刘知幾现存文赋辑录》《(新唐书·刘子玄传)笺注》《(史通)现存版本之序跋著录》《刘知幾学
《汝南圃史》是一部记述花卉果木蔬菜瓜豆种植的农书。明代周文华著,全书十二卷。其主旨一是怡神养志,以销乌兔;二是借树植之法,微示素储之经济,以收用世辅治之功。该书充分吸收前人成果,征引文献一百八十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