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本》(全16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余种,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启蒙、孝经》《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选》《诗经》《易经》《道德经、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心经、金刚经(附:佛说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地藏菩萨本愿经》。
《内经知要》为李中梓所撰。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明末华亭(今江苏松江)人。为明末有名医家,-生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其论述医理,颇能深入浅出。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内经知要》是其影响较大的著作,对《黄帝内经》删繁从简,进行选择性的类分,编成《内经知要》一书,使《黄帝内经》的内容更加精实简要,后人学起来更加容易。《内经知要》共有上、下两卷,分成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将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概括无遗,所以至今仍为后学者所欢迎。本次整理,以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扫叶山房刻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
《脾胃论》(1249 )金.李杲(东垣、明之)著。全书三卷。作者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 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全书遵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旧题华佗撰,成书年代不详。关于本书的记载,始见于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医方下,题日《华氏中藏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为《中藏经》一卷,汉谯郡华佗元化撰。本书真伪考辨虽然众说纷纭,但其以脉证为核心的寒热虚实的脏腑辨证方法,在中国医学目前占有重要地位,其独树一帜的以脉证形气决死生,以脏腑辨证为中心的学术思想奠定了脏腑辨证的基础,特别是“贵阳贱阴”学说,对后世医家张元素、李东垣、薛立斋、张景岳等影响深远。 全书分为上卷、中卷、下卷。上卷、中卷四十九论,论述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辨证方法,下卷附疗诸病药方六十八道。全书禀承《内经》《难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和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创新并发展了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的理论,是一部理法方药赅备的临证实
《难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全书以问答的方式编撰而成。其中一难至二十二难讲脉学,二十三难至二十九难讲经络,三十难至四十七难讲脏腑,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讲疾病,六十二难至六十八难讲腧穴,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讲针法。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灵枢》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也是如今中医学者的经典著作。全书分为12卷,共计81篇,主要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法等内容,其中关于经络腧穴和针刺疗法的论述颇为翔实,是后世针灸学发展的基础。 由于《灵枢》成书较早,又经后世多次传抄翻刻,不免产生诸多脱、衍、讹、误,学术界也一直致力于其校勘和考证工作。其中,河北医学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以明代赵府居敬堂刊本为底本,广泛参考历代刻本,并结合多个名家注校版本,对《灵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校勘、注释,并编成《灵枢经校释》(以下简称《校释》)一书,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推崇。 因此,《黄帝内经·灵枢/中医经典掌中宝》以《校释》(第二版)为主要参考,并旁参其他现行版本,将《灵枢》整理为小册,方便学者随身携带,时时诵读。整理过程对个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非常早的一部医学专著。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黄帝内经·素问》原书共9卷,81篇,内容广博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主要论述了人体养生气功理论、人与自然相应学说、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的望闻问切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以及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 《黄帝内经·素问/中医经典掌中宝》校对整理过程谨遵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对个别词句或字与别本不同而显系错讹者,以1958年9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脉经》晋·王叔和撰。全书共 10卷,97篇,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晋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卷一、卷二及卷四论脉;卷三论脏腑;卷五载张仲景、扁鹊、华佗等论脉及察声色;卷六论五脏六腑病证;卷七载张仲景论伤寒;卷八载仲景论杂病;卷九载张仲景论妇儿;卷十为手检图。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根本经典。它主张不立文字、明心见性,反对渐修,提倡顿悟佛性。它把印度佛教中蕴含对人或人生的关注及肯定作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精神的影响下,形成和其特有的重现实和人生的特点。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灵枢经》为我国现存很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它与《素问》共同构成中医经典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该书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和针法原理,成为中医理论和针灸学发展的核心,始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本书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大字版的方式呈现,方便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修龄要指》,明代修养家冷谦编撰,养生学著作。全书共一卷九篇,分别是四时调摄、起居调摄、延年六宇诀、四季却病歌、长生一十六字妙诀、十六段锦、八段锦导引法、导引却病歌诀、却病八则,主要阐述养生基本理论和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是中医和道家养生经验的总结。本次整理以民国九年(1920)上海涵芬楼影印清道光十一年(1836)安晁氏木活宇排印《学海类编》本为底本。
《笔花医镜》又名《卫生便览》,全书共分四卷。卷一是四诊、八纲及外感内伤、虚劳等的辨证论治原则。卷二是脏腑证治。主要是内科杂病的论治原则及方药。以脏腑为纲,以十二经分部,以表里、虚实、寒热为目。先明病因病机,再叙证候表现,后列方药。药物均按功用分为温、清、补、泻四个队,又按药力之缓急分为猛将与次将两类。选方皆常用有效简便者。卷三为儿科病。卷四为妇产科病。
《难经》原题战国秦越人撰,成书约在东汉以前。该书采用问答体例,对81个中医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创新的寸口诊法,对奇经八脉、三焦和命门的论述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可以羽翼《灵枢》《素问》的中医经典著作,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本次重加整理,新增了点评,反映了专家多年研习《难经》的学术体会与临证实践,对提高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疗效提供借鉴。本书适合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参阅。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说开创之作,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一本智慧之书。 老子是先秦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为周王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老子学问深厚.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过周礼。传说周朝衰败以后.老子退隐,西出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著《老子》五千余言。 目前《老子》版本主要有简本《老子》、帛书《老子》和通行本《老子》。简本《老子》为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墓出土,分甲、乙、丙三组,竹简形制各不相同.内容相当于通行本的五分之二。帛书《老子》为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有甲、乙两种本子,行文均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通行本《老子》为三国魏王弼《老子注》本,共81章,上篇《道经》37章,下篇
《伤寒论(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其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断、治疗的发展。《伤寒论》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遗产的 书籍,也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被誉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本书不做繁琐考证,不做白话译注,对全文采用大字排版,对具体方药采用小字排版,使版面层次清晰,便于读者诵读。
《难经悬解》计二卷,清·黄元御撰于1756年。黄氏根据个人阅读《难经》的心得,对八十一难予以逐段注解,注文大多简要,诠释或以《内经》理论为基础,采集历代《难经》注家的学术观点加以综合。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伤寒说意》除列述六经病证外,卷首对六经、六气、营卫、风寒、传经等均有专题论述,对仲景《伤寒论》多所注释和发挥。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辨症玉函》四卷,清·陈士铎著。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627~1707年。陈士铎是有反清思想的人,以道者自居,好游历,遍访名人,并与傅青主有密切交往,因此,在他的书中常用隐语表示与诸多人物的关系,如“吕道人岩”、“汉长沙守张机”等,读者勿以为怪。
《中医四小经典白话解口袋本》丛书主要包括《濒湖脉学白话解》《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汤头歌诀白话解》《医学三字经白话解》4个分册,内容主要包括原文和白话解两部分,同时采用小开本,方便读者随时参考阅读。《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书是对中医经典《医学三字经》的白话解,体例上分为原文、白话解两部分内容。本书参考多种善本及诸家注本,白话解通俗易懂,在词义、句式、词序上与经文相互对应,深刻揭示了《医学三字经》原文的奥旨。本书对学习和精研《医学三字经》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从业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玉楸药解》诠释仲景常用方药与《伤寒》《金匮》未载之药物,兼及前贤得失,为专论药物的著作,所论药物291种,分为草部、木部、金石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人部、杂类部。每药先述性味、归经,后述主治、功效、用法,尤其能结合临床阐述每味药的特点。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脉经》晋·王叔和撰。全书共 10卷,97篇,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晋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卷一、卷二及卷四论脉;卷三论脏腑;卷五载张仲景、扁鹊、华佗等论脉及察声色;卷六论五脏六腑病证;卷七载张仲景论伤寒;卷八载仲景论杂病;卷九载张仲景论妇儿;卷十为手检图。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