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 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养生、防治,以及临床各科的内容,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 本书首先对《内经》的医学与传统文化地位、成书年代及作者、名义和流传沿革,以及学术体系结构内涵和学术特征、历代研究略况等进行了简要叙述,从而使读者对《内经》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继而采用以注为主、校注结合的方式,将《内经》 162 篇原文,逐篇进行了精要的注释,并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式,逐句做出了通俗直白的翻译。从而将这部年代久远,文辞古奥的古典医籍的要言大意,运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黄帝内经》的通俗性读本,
六壬是我国古老的预测吉凶的方法之一,位列三式之首。本书为《故宫珍本丛刊》之一,以清康熙内府刻本为底本整理而成。共分为两部分:直指和析义。直指简明扼要地介绍六壬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析义则对六壬所可能产生的每一课(以六十甲子纪日配每日十二个时辰共可得720课)的意义进行了分课解释。 整理者在保持原著风貌的前提下,用通俗的语言及实例对全书做了详尽分析,逐课讲解,便于雅俗共赏,是六壬研习者案头推荐之书,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
《算经十书》系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十部数学典籍,这十部典籍分别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数》《辑古算经》《缀术》《夏侯阳算经》。这十部算经包含汉初到唐末一千年中的数学名著,是中国隋唐时代的官定算学教科书,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必不可少的文献。然而《缀术》北宋时已经亡佚,南宋重刻时,为了补足十书的数目,便把《数术记遗》放进去,形成了现今的《算经十书》。上世纪六十年代,书局出版了由钱宝琮先生点校整理的《算经十书》,是《算经十书》的*个学术整理本,长久以来被视作科技类古籍整理的典范。 钱宝琮(1892 1974),字琢如。系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数学史家。中国古代数学史和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其著作有《古算考原》、《中国算
这是一本有关《周髀算经》解读的作品。本书包括对《周髀算经》的长篇论述、《周髀算经》全文白话译文、《周髀算经》全文原文及详细注释、相关附录、参考文献及综合索引,意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种全面的《周髀算经》第一手史料。新论重新考察了《周髀算经》的宇宙模型,原文注释则讨论了几乎所有的技术性细节及有争议的问题,白话译文融会了汉代赵爽、北周甄鸾、唐代李淳风等各家注释的精华。同时,本书还特别分析了《周髀算经》中所体现的在古代中国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公理化尝试及其意义。
《黄帝内针》 杨真海传讲的《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讲述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黄帝内针讲义》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
本书为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 大约从一九七二年秋季,大塚敬节先生开始执笔编写一部对于《金匮要略》解说的书籍,从一九七三年一月开始,以《金匮要略研究》为名,在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的月刊会志《活》上连载。这项工作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完成,跨越七年。 在《金匮要略研究》一书中,大塚敬节先生对于不出方药的条文大多轻轻放过,而对于方药着力尤深,包括药物的用量、加减和适应范围等。书中先生习惯于在“注释”栏目中讲药物,在“应用”栏目中讲方剂,并且注意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通俗伤寒论》是清代名医俞根初著,经何秀山选按整理后,又经其孙何廉臣校勘增订 ,最后由曹炳章重为参订,将原书增为四编、十二卷 、十二章。俞氏生活地方地处江南卑湿,外感湿邪为患,多夹杂证,该书以外感病立说,折衷仲景之学,参以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有性、张介宾等医家的医学理论,以六经辨证的理论用于各种外感病(包括寒、温两类感证)的论治,参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详细论述了外感病的诊断方法、辨证原则、方药配伍及病后调理方法。内容包括伤寒要诀、病理诊断、证治各论(伤寒本证、伤寒兼证、伤寒夹证、伤寒坏证、伤寒复证)、调理诸法。全书内容系统,论述详明,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被后世称为绍派伤寒的奠基之作。本次整理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的1934年《何氏医学丛书》上海六也堂书局铅印
《伤寒论今释》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显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汇或诠释,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
本书为修订版。合订本第4版第一次印刷(1994年来总第16次印刷)。晚清蜀中伤寒名家郑钦安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成都中医名家唐步祺先生(已故)悬壶济世六十年,乃致力于郑氏三书之阐释,并结合行医临床实践,给出医案医方,并详尽讲评,颇便于医家病者研习。出版后得到广大中医研习者的好评,并被纳入中医院校教材教辅之列。二十多年来,几乎年年重印,成为中医古籍研究整理的畅销书。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漫画黄帝内经 上:二十四节气养生智慧》从四季调养的角度出发,脉络清晰、内容详实地解析各个季节的不同气候特点以及易发、多发疾病,从养、治的角度对各个季节特点进行养生总则说明。还涉及经络与穴位养生、中药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漫画黄帝内经 下:十二时辰养生智慧》共分为十二部分,每部分对应一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一条经脉,每条经脉又联系着相应的脏腑,向人们清楚地解析了应时养生的秘密。《漫画黄帝内经》会告诉你疏通膀胱经,肩背就不再疼痛;会告诉你,养眼必先养肝;会告诉你人的五脏六腑和十二时辰是相对应的,子时不睡,等于放弃健康;还会教会你“望”诊方法——通过五指看身体情况。人的拇指肚对应的是大脑。熬夜过后,拇指肚如果明显发红,这说明你的大脑疲劳度、高
膏方,又有膏滋药之名,膏是剂型、方为方略,系理法方药之概称。膏方,作为人们在冬令养生调理、治病延年的重要手段,是中医守护国民健康的独特剂型。膏方既可滋养五脏六腑又可调治疾病,使人体复归中和。杨志敏医师自拜师沪上名家、国医大师颜德馨先生以来,有感于膏方在剂型、疗效上的优势,便致力于整体膏方技艺在岭南地域的落地、生根与成长。逾15载春秋的探索与实践、改良与创新,杨志敏及其团队将岭南地域的自然风土、人群体质、适宜病证、民俗文化等要素熔铸于膏方中,形成了别树一帜的“岭南膏方”学术经验体系。兹以膏方源流、膏方方略、膏方脉案、医论医话等篇章,为读者呈现岭南膏方的内涵、治验与特色。 书稿的主体内容,由岭南膏方文化、人群体质,名中医杨志敏关于膏方的学术观点,历年膏方脉案,学术讲座整理,常用方药
《岐黄医学全书》包括 《素问》 《灵枢》,即 《黄帝内经》。岐黄是传说上古时代的两位医学家黄帝与岐伯的合称,现存中医理论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其大臣 (岐伯、伯高等)讨论医学的作品。《黄帝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视为中医经典。
《庄子》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本书遵丛书体例,每篇由题解、原文、注释、今译、评析五部分组成;导言对庄子其人其书加以介绍,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庄子的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哲学思想,评析了《庄子》一书的艺术特色,并论及庄子的地位变迁和《庄子》被后代的接受情况,对读者认识庄子及其著作裨益大焉。
本书系国医典藏影印系列之一。《神农本草经》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阐述的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辨证用药的思想等,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书中所记载的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书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还有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本次影印,根据清代顾观光辑本出版。
陶弘景以附经为说的方式整理魏晋以来流传的《本草经》传本,编成载药730种的《本草经集注》,该书采用朱墨分书合本子注的形式,使《本草经》原文与名医添附的内容判然有别。唐代显庆年间官修本草,即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蓝本,拓展成《新修本草》,宋代开宝、嘉祐官修,皆沿用唐代传统,所以《本草经集注》的主体部分通过《证类本草》得以保留下来。本次整理为辑佚复原,以宋本《证类本草》为主,利用敦煌、吐鲁蕃出土的《本草经集注》残本及《新修本草》残写本,优选地恢复失传700年的《本草经集注》。
宋柏杉老师从医30余年来,治愈过大量的疑难病症,对临床常见病更有独到的法式套路。“灵兰中医”特邀其教授“宋柏杉专病20讲”课程,经2000余学员学习验证后,深感这些宝贵经验可复制、上手快,能明显提高疗效。故根据课程内容编辑成书,方便更多人学习运用。本书是以课程讲稿为基础,既保留了讲课的原汁原味,又突出了精要内容的独特风格。书中讲的十大类常见病的证型、效方和剂量均从作者的临床实践中来,又通过学员们更加广泛地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本书采纳了教科书式的体例和方法。从中医人体生理入手,剖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再用诊法分出常见证型,指明辨证要点,给出方剂与剂量;将“中医思维”贯穿每一讲内容,穿插大量精彩医论,并付以系统完整的医案。本书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适用于从事
王孟英是清朝著名的医学家,也是当时著名的温病学家代表之一,创立了后世的温病学派。其医案影响巨大。张山雷也是清末名医,他认为王孟英的医案“临证轻奇,处方熨贴,亘古几无敌手”,推崇备至,他对王孟英医案的点评也很有价值。精选王士雄医案进行评点剖析,作为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内科教材,好评如潮。今将其析出为,重新分类,原文照录(需要解释者用“编者注”形式加以说明),并在案末附“原案”及出处。
《康平伤寒论》传抄稿系由日本空海大师于第十七次遗唐使(804)赴中国长安求法取经时,顺便抄写而带回日本(806)藏于佛寺,以供僧人习医。一直在寺庙中流传,康平三年(1060)再经由寺医丹波雅忠传抄,故俗称康平本。和气朝臣嗣重成于贞和二年(1346)重抄此书并在传抄手稿卷末书跋;大塚敬节(1936)发掘此书而公诸公世,日本现代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先生,在利根川尚方家藏遗书中发现丹波雅忠的抄录本,参校和气氏家藏抄录本,又对照《宋本伤寒论》和《注解伤寒论》,对其进行了校勘,并加以眉注,由日本汉方医学会刊行。1946年,我国中医药学家叶橘泉先生与大塚敬节先生互相交换著作而获得《康平伤寒论》排印本,叶先生如获至宝,并准备在国内重印而函告大塚敬节先生,嗣后大塚敬节先生将《康平伤寒论》原抄本赠叶橘泉先生。叶橘泉先生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