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中庸章句全》为线装形式,共一函一册。《中庸章句》由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集注,是朱熹对《中庸章句》的注释,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今日看来,除去研讨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方面的参考价值外,对现代人的修身养性、促进社会和谐,也有其可取之处。本次出版《宋本中庸章句全》所选择的底本,为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善本书,原铁琴铜剑楼旧藏宋淳祐十二年当涂郡斋刻本。全书采用全彩仿真技术,以线装影印形式出版,力求再现宋刻典籍古本之风采。出版奉献读者,既让善本书得到再放光
《大学》是儒家经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方的教科书,书中强调 诚意 正心 对当代人思维提升、行为处事有教育和启迪作用。宋代朱熹将《大学》进行了注释和补充,编成《大学章句》。 此次影印出版的《宋本大学章句》为线装形式,共一函一册。据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祐十二年刻本,全彩高仿真技术,原大尺寸影印。原书板框高25厘米,宽17.5厘米,一卷,半页八行,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此宋刻本传世极罕,曾藏于铁琴铜剑楼,书上钤有 虞山瞿紹基藏書之印 菰裏瞿鏞 鐵琴銅劍樓 诸印。42筒子页。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全书一共32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所写。荀子主张 法后王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孟子创 性善 论,强调养性;荀子主 性恶 论,强调后天的学习。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些都在《荀子》一书中得以体现。
焦循晚年重要学术著作。焦氏认为《孟子》一书阐发易学的 通变神化之道 及易学 感而遂通之性 ,遂以疏解赵岐 章句 为主,博采经史传注,参考清初顾炎武、毛奇龄、王引之等有关《孟子》六十余家,稽考编撰而成。阮元称该书 多下己意,合孔孟相传之正指 。
《儒藏》精华编第七〇册为《五礼通考》之卷二三六至卷二六二及附录,涉及“五礼”中的军礼与凶礼。《五礼通考》为清代学者秦蕙田主编,钱大昕、戴震、王鸣盛等学者参与编纂的一部礼学著作。全书以五礼分类,类下分门,以时间顺序搜集胪列古籍中有关此礼的理论、制度、史实及讨论等之文字,并加以自己的按断折中,资料宏富,部帙浩繁,对经学、礼学、制度、官制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助益。此次整理以经过修订的味经窝本为底本,以影印味经窝初印本的圣环本及四库本为校本,由于书中大部分为征引自他书的资料,因此又常常以征引之原书作他校,纠正了不少文字差缪。本册校点者为吕友仁。
《儒藏》(精华编)在中国古籍编纂 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海外文献萃为一编,并全面整理。传世文献收录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儒家经典和反映儒家思想、体现儒家经世做人原则的典籍。出土文献主要收录近代以来出土的儒学典籍。海外文献收录日、韩、越三国存世的重要儒学文献。采用 能代表儒家学术观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按部、类、属进行分类(出土文献另列)。整理工作包括对收录的文献进行版本研究、校勘、标点及撰写校点说明等。《儒藏》精华编以标点加校勘记的形式进行整理,以繁体竖排排印本的形式出版,不仅收录历 传世的儒家经典文献,也收录重要出土文献,并制成电子文本进行全文检索。同时,《儒藏》精华编还收录了域外的重要典籍,编为日本编、韩国编、越南编。《儒藏》精华编共2.3亿字,339册,是一次对儒家经典
《荀子》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其地位仅次于《论语》《孟子》。《荀子》中包含的“天行有常”“人性本恶”等思想,始终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
《儒藏》(精华编一二七)收录汉许慎撰《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我国 部说解汉字的专书,其对儒家儒家经典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承所起的作用, 千古,其价值不言而喻。之前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等出版社都曾经过影印出版。中华书局也曾出过校点整理本,其侧重于针对《说文》中具体字形,搜集大量金文、甲骨文字形,便于读者对《说文》字形发展进行了解。但未进行版本比对校勘。 《儒藏》此次校点整理,侧重于对《说文》不同版本进行校勘,以同治十二年陈昌治刻本为底本,以清嘉庆十二年额勒布刻鲍惜分所藏宋本、孙星衍平津馆刻本、《四部丛刊初编》王昶所传宋小字本、光绪七年丁少山校刊汲古阁旧藏宋监本、汪忠藏宋小字本、黄志淳曾藏宋刻递修本为校本。并参校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解字句读、
儒学是中国古代文化所创生的伟大的思想体系,其原始教义,即所谓 六艺 ,或说 六经 ,在古代被奉为君子修身治国的指南。其 德教 涵义,见于《礼记 经解》,其说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 《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 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此外, 六艺 还满足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的需求,如《礼》教,固然可以说 恭俭庄敬 ,但也可以是 体国经野 。甚至人生大事的 冠、婚、丧、祭 ,乃至国家祭祀、设官分职,都 非礼不行 。一般来看,礼主别异,乐主和同,也有助于社会的整合与制度的生成。其它各 艺 也具有类似的特点,由于具备这些优良的性质,使得儒学发展壮大为古代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主流思想。 中国儒学的历史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其起源或与 事神致
先秦诸子经典,战国后期儒家学派 重要的著作。荀況著的《荀子》共32篇。《荀子》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荀子之学,本仲尼而斥诸子,隆礼义而重名法,主性恶而倡人为,制天命而材万物,尊先王而法后王,推王霸而举贤能,综合了战国时期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思想成分,对儒家做了创造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