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脉诀全书》是近代季萼编著的一部诊法类中医著作。成书于1936年。全书分为六编,仿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并加以引车发挥。季氏自谓此书是不明脉理者入门之书,故又介绍一些脉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语亦较通俗浅显。
《太素脉诀全书》是近代季萼编著的一部诊法类中医著作。成书于1936年。全书分为六编,仿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并加以引车发挥。季氏自谓此书是不明脉理者入门之书,故又介绍一些脉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语亦较通俗浅显。
《漫画黄帝内经.上册》由马寅中著
清周学海编撰。共收录医书三十二种,内容丰富。既有周氏校刊的医学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疏》等十二种。又有周氏所著及其评注的医书,如《脉义简摩》《脉简补义》等十四种,以及《评注史载之方》、《慎柔五书》等六种。全书内容广泛,大多切于实用。有光绪宣统间刻宣统三年池阳周氏福慧双修馆汇印本。今据此本缩小影印。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漫画黄帝内经 上:二十四节气养生智慧》从四季调养的角度出发,脉络清晰、内容详实地解析各个季节的不同气候特点以及易发、多发疾病,从养、治的角度对各个季节特点进行养生总则说明。还涉及经络与穴位养生、中药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漫画黄帝内经 下:十二时辰养生智慧》共分为十二部分,每部分对应一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一条经脉,每条经脉又联系着相应的脏腑,向人们清楚地解析了应时养生的秘密。《漫画黄帝内经》会告诉你疏通膀胱经,肩背就不再疼痛;会告诉你,养眼必先养肝;会告诉你人的五脏六腑和十二时辰是相对应的,子时不睡,等于放弃健康;还会教会你“望”诊方法——通过五指看身体情况。人的拇指肚对应的是大脑。熬夜过后,拇指肚如果明显发红,这说明你的大脑疲劳度、高
本书讲述中医五运六气的天文渊源,结合临床印证中医“天人相应”的合理性,以古代天文知识为主,临床为辅,介绍伤寒钤法日干支治病的运用诀窍,不仅构建出《内经》的核心内容,而且复原完整的《伤寒论》,指出医圣文本之中的内在逻辑,与中医临床紧密衔接,验证于当下。
本书为刘渡舟先生1985年在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全国伤寒师资班时的《伤寒论》讲解实录,内容包括《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痉湿暍脉证》四篇。其内容翔实,语言朴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精选传统中医古籍中的200多个药茶方,涉及茶疗养生、调养五脏、四季茶饮、美颜瘦身多个方面,配合高清实拍,分别介绍了不同药茶的功效、适用范围、宜忌、详细配方及做法等;同时结合本草药典,让读者了解药茶中所用药材的性味、功效及主治等内容,能够高屋建瓴般直观、准确地审视每种药茶的调配原则,也便于读者对照研究,更有针对性地甄选适合自己的药茶方。此外,书中更特别收录了21种中国名茶的品鉴、挑选、储藏、采制、茶道知识、茶疗养生、妙用保健等相关资料,以飨读者。
本书讲述中医五运六气的天文渊源,结合临床印证中医“天人相应”的合理性,以古代天文知识为主,临床为辅,介绍伤寒钤法日干支治病的运用诀窍,不仅构建出《内经》的核心内容,而且复原完整的《伤寒论》,指出医圣文本之中的内在逻辑,与中医临床紧密衔接,验证于当下。
《慎斋遗书/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明代医家周之干著,系周氏晚年治学心得及其临证经验之汇编。全书共十卷。卷一至卷五分载阴阳脏腑、亢害承制、气运经络、望色切脉、辨证施治、二十六宇元机、用药权衡、炮制心法、古经解、古方解等医论,辑录古今名方90首。卷六至卷十分述寒热、内伤、虚损等内科杂病及妇人、小儿、五官、外科90余种疾病的诊治心得,间附其验方、验案以佐证其说。论说皆宗医经要旨,旁及元素、东垣诸家之说,并会通其师薛己心法,结合其数十年临证经验而予以阐发。本次整理以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目耕堂刻本为底本。
《漫画黄帝内经.下册》由马寅中著
胡希恕先生作为临床效果卓著的经方大家,被中 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 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 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 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胡希恕 先生曾经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其“ 六经、八纲、方证”的辨证体系疗效卓著。作为“谨 守病机派”代表的胡希恕先生,与“脏腑经络派”代 表的刘渡舟先生、“方证药证派”代表的叶橘泉先生 ,被誉为中国现代伤寒学术目前的三座高峰。 本书由胡希恕先生嫡传弟子陈雁黎主任医师主编,分为两部分:一是胡希恕所 用“临床常遭遇的方证”辨析;二是胡希恕1962~ 1965年讲课札记及部分医案。
《 灵枢·经筋 新论》由董禹,(加)朱桂莹编著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医学典籍,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纪连海谈黄帝内经·灵枢篇》中涵盖了《黄帝内经》灵枢篇的原文、注释及纪连海的解读,用纪连海独特的诙谐幽默的方式对原著进行解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太素脉诀全书》是近代季萼编著的一部诊法类中医著作。成书于1936年。全书分为六编,仿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并加以引车发挥。季氏自谓此书是不明脉理者入门之书,故又介绍一些脉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语亦较通俗浅显。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已知早的中药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分上、中、下三品,卷一为上经,载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卷二为中经,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卷三为下经,载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左使。本书以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为蓝本,以梁朝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柳长华及吴少祯主编《神农本草经》等为参考,仅留本经原文,编制字母索引,便于随手翻阅、查找。明显错字,径直修改,不再出注。
《阳痿论》是晚清丹阳名医韩善徵所撰,系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手抄本,目前只有一份孤本存世。这是我国中医男科学目前第一本专病专著,学术价值非常高。吴门名医徐灵胎曾曰:阳痿一病,“其症多端,更仆难数,非专论数千言不明,容当另详”。然考之徐氏诸书,并无阳痿专论。作者对徐灵胎推崇备至,遂收集徐氏散见于各书之义,并参合诸贤之论,更参以己见,条分缕析,乃编撰成是书,以完成徐氏未尽之事业。《阳痿论》共二卷。“卷上”论总义及病因,“卷下”列医案及处方。要言不繁,颇多见地。其病因学分类:内因门、外因门、不内外因门。内因门分肾阳虚、肾阴虚、胆阳虚、肝阴虚、胃阴虚、烦劳、郁结、惊恐、痰;外因门分湿痿、暑痿;不内外因分跌扑、劳伤、阻逆。特别是揭示了阳痿“因于阳虚者少,因于阴虚者多”的发病和辨证规
胡希恕经方医学,让我们能够系统、完整地学习胡希恕“六经、八纲、方证”经方医学体系,还能够有所感悟:如果放眼历代医家研究经方的累累硕果,我们会发现,胡希恕先生研究经方的成果,只是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对《伤寒杂病论》乃至“经方医学”的深度化研究,须要下大力气进行继承和弘扬。“经方医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研究、探讨和突破,须要一代又一代医家进行理论思考和临床实践,既须要历史的循证,亦须要集体的努力!”
《邯郸遗稿》由[明]赵献可撰
陶弘景以附经为说的方式整理魏晋以来流传的《本草经》传本,编成载药730种的《本草经集注》,该书采用朱墨分书合本子注的形式,使《本草经》原文与名医添附的内容判然有别。唐代显庆年间官修本草,即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蓝本,拓展成《新修本草》,宋代开宝、嘉祐官修,皆沿用唐代传统,所以《本草经集注》的主体部分通过《证类本草》得以保留下来。本次整理为辑佚复原,以宋本《证类本草》为主,利用敦煌、吐鲁蕃出土的《本草经集注》残本及《新修本草》残写本,优选地恢复失传700年的《本草经集注》。
药膳优选的特点是“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用食物辅以药效,二者相辅相成,既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又能让良药不再苦口,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本书根据病症进行分类,从不同病症的诱因、症状入手,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和健康提示,并选取常见药材和食材,对症列举了相应的食谱,图文并茂、简单易学。此外,书中还介绍了食材的五色和五味、药膳的烹饪方法、四季药膳的选用等基本知识,更便于读者学习掌握。
本书由《唐本 伤寒论 》《宋本 伤寒论 》合并而成。 《唐本 伤寒论 》,即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收录的《伤寒论》。《唐本 伤寒论 》不但含有宋本《伤寒论》的全部内容,而且含有宋本《伤寒论》没有的多条内容,在《伤寒论》的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宋本 伤寒论 》是宋廷颁布的《伤寒论》标准本,是《伤寒论》传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伤寒论》教材也依此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