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本书的成书年代,据多人考证,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 本书共二十四卷,分八十一篇(原缺“刺热论”、“本病论”两篇,今据别本补入,附于书后)。本书内容丰富,包括有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该书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综括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者的古典医书。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书系国医典藏影印系列之一。《神农本草经》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阐述的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辨证用药的思想等,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书中所记载的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书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还有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本次影印,根据清代顾观光辑本出版。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精选刘渡舟教授经方治验207例,并附其门人姜元安治案19例;下篇精选刘渡舟教授医论12篇。全书所选之医案及医论,紧扣临床治疗这一主题,从辨证思路、病机认识及方药特点各个方面阐述了经方的临床运用,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对于深入理解仲景学说以及掌握经方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是现代临床运用经方的专著。因此,本书是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推荐之书。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丹亭卢真人广胎息经》(简称《广胎息经》)是非常典型的医学指导和内丹类著作,明代开始即引起重视,为医家和内丹家所关注。近代以来,萧天石在中国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发现抄录《广胎息经》而独立成书的几个节抄本,且署为傅山抄纂(暂统称为“傅山本”),由此引起新一轮关注。依托“傅山”的大名和萧天石《道藏精华》的刊布,“傅山本”《广胎息经》逐渐为医学界和道学界所熟悉。然《广胎息经》除“傅山本”外,至少还有两个版本可以获得,其一是上海图书馆所藏残本(简称上图本),另一个则是本书作为底本的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所藏完整抄本(简称上医本)。上图残本约存原书二分之一篇幅,原本可到馆阅读,但2023年上半年开始因损坏严重,不再出库,图书馆方面亦未进行整体影印和电子化。上医本则是目前可以发现的《广胎息经》
该书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与其子张璧合注,约成书于。该书后世有节选本《云歧子脉诀》存世,但国内无原书全帙。此书主要内容为注解托名的王叔和《脉诀》,其特色在于“随脉辨证,随证注药”,将脉、证、药结合,辨证论治。故后世又称此书为《张洁古药注脉诀》,是考察张元素学术成就的珍贵之作,今仅存元至元十九年(1282)序刊本孤本,其版本价值与学术价值均很高。
中国的传世古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其中中医药古典医籍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存世的中医药古籍超过一万种,若包括不同版本在内,数量更多。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医文化宝库中之瑰宝。这些珍贵的中医文化遗产是当代中医药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泉,蕴藏着精深的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大凡古今医家,无不是谙熟中医药古籍,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而成为一代宗师。步入新时代,中医的发展创新仍然离不开继承,而继承的第一步必须是学习古籍,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创立新说,真正做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人民卫生出版社自一九五三年成立以来即开始承担中医古籍出版工作。先后出版了影印本、点校本、校注本、校释本等
《伤寒论》是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目前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对仲景原著的校注、释义,对仲景之学的研究、发挥一直没有中断,从而使《伤寒论》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本书即是汇集历代名家对《伤寒论》研究注释等之精华而成,对后世学习应用《伤寒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书采用研究经典的传统模式,汇集50余位名家具有代表性的《伤寒论》注解,编撰而成,旨在集诸家所长,借助注释重构经典,为中医多元化的临床应用提供知识与方法支撑。本书收集56位历代名家对
《黄帝内经》集秦汉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中医学重要经典着作。本着继承祖国医药学宝贵遣产,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宗旨,为广大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善本原貌。本次影印出版清光绪十年甲申(一八八四)京口文成堂摹刻宋本《黄帝内经》,必将对《黄帝内经》研究整理大有裨益。
《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研究。杨氏将《素问》《灵枢》原篇拆散,按其内容分为摄生、阴阳、人合等类。在每个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可谓有纲有目,子目章句布序井然,加强了《内经》内容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本书虽然对《内经》条文位置有变动,但对原书文字未予增删,保存了唐初《黄帝内经》的旧貌,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本次影印选用萧延平兰陵堂本《黄帝内经太素》23卷本(1924年)作为底本。萧氏校补《太素》,历时二十余年,校勘详细精当,有根有据,按语允当,原抄俗字也一律加以更正。加之兰陵堂本刻工精湛,很少误字,故萧本至今仍被视为《太素》研究的范本。
《金匮要略》是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为历代习医者之书。《金匮要略》流传至今,现存主要版本有元代邓珍《新编金匮方论》、明代赵开美《金匮要略方论》、明代无名氏《新编金匮要略方论》、明代徐镕《金匮玉函要略方论》、明代俞桥《金匮要略方论》等,其中邓珍本系现存最早的孤本、珍善本,优选限度保留了宋版原貌。 本书以元代邓珍仿宋刻本为底本,按照邓本顺序,对全书25篇640条原文逐一注释,故名《邓珍本<金匮要略>全释》。每篇前有“提要”,钩玄全篇宏旨大义;各条设“校注”,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校勘和注释;设“释义”,阐释医理,解析方证,博采历代注家之长,突出理、法、方、药逻辑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对汉以后的医学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辑为八十一难。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特别是对脉诊的论述,尤为精要,有创造性的立说。对三焦和命门的学说,提出了新的论点,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与病症以及五腧穴、原穴、俞穴和募穴在针刺治疗上的作用等。本书,对深入研究中医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对汉以后的医学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辑为八十一难。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特别是对脉诊的论述,尤为精要,有创造性的立说。对三焦和命门的学说,提出了新的论点,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与病症以及五腧穴、原穴、俞穴和募穴在针刺治疗上的作用等。本书,对深入研究中医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对汉以后的医学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辑为八十一难。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特别是对脉诊的论述,尤为精要,有创造性的立说。对三焦和命门的学说,提出了新的论点,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与病症以及五腧穴、原穴、俞穴和募穴在针刺治疗上的作用等。本书,对深入研究中医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书系作者自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中医药杂志》连续发表郁证系列论文及《中国中医药报·岐黄论坛》关于郁证治验专栏文章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本书拟在系统地构建郁证诊疗体系,重新审视郁证的概念,厘定郁证的形态,考量从郁论治的内涵外延,总结归纳郁证的诊治规律,并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有关郁证因机症治作出深刻阐述。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学术观点,以期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诊疗学说,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当代中医传承注入新的时代元素。
暂无内容简介。。。。。。
安徽宿州市萧县目前被确定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候选地区。萧县卫健委致力于打造地域特色国粹学术流派——龙城医派。牵头发掘本地名中医,积极整理其学术著作。萧县名医海崇熙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其祖父习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专心研究肝病30年,在乙肝大小三阳转阴方面有较多体会和临症价值,本书系由其女儿整理其医案、医论、自编汤头歌诀、诗词等集合而成。本书系萧县卫健委牵头并抢救发掘的当地名中医著作之一,对于发掘和保护民间中医等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兼具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医学衷中参西录》,30卷。近代张锡纯著。初刊于1918至1934年间,共7期(相当于7个分册)。书中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作者的医疗经验阐发医理,颇多独到见解,并制定若干有效方剂。本书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当时《山西医学杂志》称之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绍兴医报》称为"医家之书",据《奉天医学杂志》记载,朝鲜人称为"至贵至宝之救命书",而且当时各省立医校多以此为教材。几十年前,该书不失为站在时代前沿的伟著,时至今日,仍是一本授人以巧的杰作。对于指导临床防病治病、科学研究,仍是的参考书。
《本草纲目全本图典》(典藏版)这套书以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金陵版胡承龙刻本)为底本,以金陵版排印本(王育杰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及金陵版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全帙本为校本,按原著的分卷和排序进行内容编排,即按序列、主治、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的顺序进行编排,共分20册。本书是其中的第17册,收录的是其中的木部、服器部、虫部等内容。由陈士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