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世古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其中中医药古典医籍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存世的中医药古籍超过一万种,若包括不同版本在内,数量更多。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医文化宝库中之瑰宝。这些珍贵的中医文化遗产是当代中医药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泉,蕴藏着精深的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大凡古今医家,无不是谙熟中医药古籍,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而成为一代宗师。步入新时代,中医的发展创新仍然离不开继承,而继承的第一步必须是学习古籍,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创立新说,真正做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人民卫生出版社自一九五三年成立以来即开始承担中医古籍出版工作。先后出版了影印本、点校本、校注本、校释本等
《伤寒论》是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目前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对仲景原著的校注、释义,对仲景之学的研究、发挥一直没有中断,从而使《伤寒论》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本书即是汇集历代名家对《伤寒论》研究注释等之精华而成,对后世学习应用《伤寒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书采用研究经典的传统模式,汇集50余位名家具有代表性的《伤寒论》注解,编撰而成,旨在集诸家所长,借助注释重构经典,为中医多元化的临床应用提供知识与方法支撑。本书收集56位历代名家对
《内经精要》由清·吴达侯编撰,吴氏字宗善(1872-1948),古疁(今上海嘉定)人,自少从父习医,医技精妙,医德高尚,为当地百姓所称颂,著有《内经精要》《膏方存案》等。《内经精要》全书六卷,为一部汇编之作,选取《素问》《灵枢》中部分原文,根据其内容进行分类编辑,对经文深奥难解之处,作者选摘了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吴崑《内经素问吴注》,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等诸家注文,并结合个人的理解融会贯通加以阐释,附录于各段经文之后。全书共分九门:一藏象,二经络,三病机,四脉要,五诊候,六运气,七审治,八生死,九杂说。各门之中,再分列细目,使条理清晰,各有旨归,可作为学习和研究《内经》的参考书之一。
《陈莲舫医著大成》为陈莲舫个人著作总集,集中体现清末名医陈莲舫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为《近代名医医著大成》(“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之一种。 全书收入其代表作五种:《加批校正金匮心典》《加批时病论》《女科秘诀大全》《陈莲舫先生医案》《陈莲舫先生医案秘钞》。《加批校正金匮要略心典》《加批时病论》是陈莲舫先生的课徒之作,以研习经典为入门途径。《女科秘诀大全》荟萃各家之说,论述简明扼要,博古达今,是学习中医妇科的推荐阅读之书。《陈莲舫先生医案》《陈莲舫先生医案秘钞》记载了先生细腻周到的诊疗经验、精准平和的用药特色,对临床颇有参考指导价值。
《云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珍本古籍图录》收录有云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1912年以前的珍贵医书近一百余部,涵盖了医经、本草、方书、医史、针灸、养生、医案医话及临床等各科,拥有《性原广嗣》《彻胜八编》《镌尹真人性命圭旨书》《滇南草本》等孤本、珍本以及珍贵古籍,每一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书影,并著录有书名、著者、年代、版本、存卷数、册数、等相关著录信息,同时对每部著作内容作简要介绍,方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每种典籍的内容和特色,读者可通过本书了解云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珍贵典藏。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确立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基本范式,建立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汇集着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规范着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为中医学数千年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奉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最为关键的钥匙,2011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本书融会古今中外《灵枢经》研究的成果,结合作者的研究新知,对每篇原文分为导读、原文、校注、释义与知识链接5个板块,围绕原文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讲对了还是讲错了、对错何以判断以及所讲内容的现代价值5个层次,从哲学文化与自然科学两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力求回归中国文化本源,融会古今科技知识,贯通中医理论临床,寻找中医思维钥匙,启迪学术未来发展。 本书可供中医院校师生
该书为明王良璨编次于明万历年间。该书10卷中,前8卷为“附方”,为该书的主体,共录主方39首(如汤、四物汤、二陈汤、越鞠丸等),皆为临床常用效方。由此主方衍生出339方。其中四物汤一方即化裁出53方。每一主方先详析主方,再将衍生化裁方分为两类:其一为“加减汤名”,即将主方经加减其药形成之新方;其二为“合和汤名”,即将主方与其他方合并之后形成之新方。此法以少驭多,乃方剂学研究之新法门。此外卷9“用药”以功效统御相关药品,进而比较各药功效之特点,以及简单配伍之效验。卷10“诸贤论”乃医学理论论说,尤重气、血、痰、火及脾胃。该书不见于中国古代书志著录,国内无存,仅日本存此书孤本,日本延宝三年(1675)刻本,今以此本为底本影印传世。
《本草纲目全本图典》将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金陵版为依托,全本收录原著文字内容,并配以精美、清晰的彩色动物、植物生境图、矿物及药材和饮片照片。全书共分二十卷(将按原著的内容分类进行分类编撰整理),分土、金石、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人等部,每部又分若干类,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的药物精华。全书共收原书药物1892种左右,配图25000幅左右,是目前收录最全的《本草纲目》彩色图本。 《本草纲目全本图典(典藏版第16册)(精)》为第十六册。
《郭霭春全集》收录郭霭春教授医学著作11种。《郭霭春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灵枢经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灵枢经校注语译》《中国医史年表》《中国分省医籍考》等。本册《中国分省医籍考》取材地方志,资料翔实,是非常珍贵的版本学、目录学工具书。
《伤寒论》由[东汉]张仲景撰
伤寒直格(一函一册)
李时珍著林余霖、谢宇、严洁、陈士林主编的《本草纲目全本图典(典藏版第6册)(精)》将《本草纲目》金陵版为依托,全本收录原著文字内容,并配以精美、清晰的彩色动物、植物生境图、矿物及药材和饮片照片。全书共分二十卷(将按原著的内容分类进行分类编撰整理),分土、金石、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人等部,每部又分若干类,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的药物精华。全书共收原书药物1892种左右,配图25000幅左右,是目前收录最全的《本草纲目》彩色图本。
该书为[明]龚居中约撰于明崇祯末年。龚居中为明末著名医家,著述甚多。所撰《太医院手授经验百效内科全书》简称《内科百效全书》,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内科”为名的临床综合性医书。该书卷一为脉、药总论,其中“持脉节要”多采元张道中《玄白子西原正派脉诀》之说。“药性纂要”则袭取明龚廷贤《万病回春·药性歌》。卷2至卷8为全书主体,以病为纲,列常见病证69篇。自外感、内伤而至身形各部之病,末附养老、求嗣诸论。其论证多以脉验证、因证立治、由治定方,简捷实用。其论血证,辨析各种出血证特点,然后区分病因,各立治法。议病之后,先出主方,嗣列加减用药及兼症治法。再附诸方,以便选用。该书不见于古代书志著录。今日本存该书明末刻本孤本一部,今取为影印底本。
《新刻全补医方便懦:全3册》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珍本古籍丛刊》编纂工作委员会编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本丛书对黄帝内经运气九篇的内容进行注释,具体分为五册展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今14家之言注释《黄帝内经》中“运气九篇”的相关内容,按字、词、句3个层次对14家注释进行详细展示。本书为丛书第五册,以《黄帝内经》中“至真要大论”篇为解读对象,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及临床运用规律。本书可供古籍经典爱好者,以及从事中医事业及中医爱好者,全面学习《黄帝内经》的理论知识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将所收作者治案分门别类予以编辑,其中以温病医案居多,记述分析较详。对重症、险症多连续记载其病情变化及治法,交待比较清楚。俾读者易于理会,可以有所遵循。《和缓遗风》此书所载系金氏在浙沪等地出诊治疗案例,由门人刘氏记录其师医案。全书共收50余则病例。《金氏门诊方案》是医案医话类中医著作。本书系金氏高足根据其门诊手稿整理而成,由裘吉生刊行。共载验案一百四十五则,包括肾虚内热、喘急、咽喉、痉厥、休息痢、腹痛、经水淋漓等内、外、妇、儿诸科病证,并录膏方三首。
该书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与其子张璧合注,约成书于。该书后世有节选本《云歧子脉诀》存世,但国内无原书全帙。此书主要内容为注解托名的王叔和《脉诀》,其特色在于“随脉辨证,随证注药”,将脉、证、药结合,辨证论治。故后世又称此书为《张洁古药注脉诀》,是考察张元素学术成就的珍贵之作。今仅日本存元至元十九年(1282)序刊本孤本,其版本价值与学术价值均很高。该书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与其子张璧合注,约成书于。该书后世有节选本《云歧子脉诀》存世,但国内无原书全帙。此书主要内容为注解托名的王叔和《脉诀》,其特色在于“随脉辨证,随证注药”,将脉、证、药结合,辨证论治。故后世又称此书为《张洁古药注脉诀》,是考察张元素学术成就的珍贵之作。
该医学小丛书的责任人为明代正德、嘉靖间老医何柬,书成于嘉靖己酉(1549),含子书7种,其中有3种(《难经本义补遗》《滑氏诊家枢要》《滑氏伯仁卮言》)为元代名医滑寿(伯仁)原撰,何柬选录或补遗。一种为李玉成原撰,何柬校正补遗。此外3种子书为何柬自撰,其中《医书大略统体》为历代医书评述,计评书45部,内不乏后世稀见之书,何氏评述多直言不讳,颇多新见。又《杂录》有何柬接受医学考试之文,为考察明嘉靖间医学教育重要文献。又《试论》收录何氏医学论文9篇,内多针砭时弊之言。此丛书内容新颖,是考察明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文献。
《本草纲目》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全书52卷,载药1892种,方一万余首,插图一千多幅,为明代万历以前本草集大成之作。该书还流传海外,对世界药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化学等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受世界瞩目的伟大著作。本书抢先发售以当前很严谨可靠的古籍整理形式——影印+校点单双页对照形式,采用现存品相较佳的金陵本《本草纲目》彩色影印与点校相结合,存真续绝,精准点校,以解决以往校点本中存在的标点失宜、书名未标、异体字失考及内容排列失当等问题。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中医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药学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1)本丛书选辑经典中的主要内容给予准确的英译,第一次为国内外学习中医者提供四部经典的英语系列教材(或普及读物);(2)两位主编均是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的资深教授、博导,一位至今仍在加拿大从事中医药(包括四部经典)的英语教学,并已撰写写经过多个英语班教学实践的讲稿;(3)体例上,在分类选辑原文的基础上,针对每段原文给予“概述”、“评论”,力求对中医经典的学术思想、观点、法则进行准确而系统的诠释、挖掘与升华;(4)特设“临床应用”栏,突出了后世对经典的传承,让读者体会到中医经典的理论价值及其对临床的指导、启发作用,
该书为明末医家江梅授,邓景仪述,为临证综合性医书,撰成于明崇祯六年(1633)。江梅乃福建泰宁儒医,精究医学20余年,自诩无经不会,无理不解,乃着此书(又名《医经臆语》)。其中卷1~2为医理,涉及脉理、病原、方药等,卷3~8为六淫(亦包括“内六淫”)诸病证治。各病症先论病机及治法,继而详列随证调治药物,以备临证参用。书中较少引据前人书,多本作者临证经验立论。该书不见于中国古代书志著录,国内亦不存。唯日本藏该书明末刻本多部,版本与学术价值均较高。
《旴江医学外科学集萃》由王萍,杨海燕主编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确立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基本范式,建立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汇集着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规范着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为中医学数千年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奉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最为关键的钥匙,2011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本书融会古今中外《灵枢经》研究的成果,结合作者的研究新知,对每篇原文分为导读、原文、校注、释义与知识链接5个板块,围绕原文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讲对了还是讲错了、对错何以判断以及所讲内容的现代价值5个层次,从哲学文化与自然科学两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力求回归中国文化本源,融会古今科技知识,贯通中医理论临床,寻找中医思维钥匙,启迪学术未来发展。 本书可供中医院校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