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相传,东周末年,老子归隐,在途经函谷关时,遇到了守关的长官尹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遂留下这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该书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后改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
暂无内容简介。。。。。。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重要的作品,与《老子》双峰并峙。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散文集。《庄子/国学经典藏书》为选本,“内篇”全篇选录,“外篇”和“杂篇”有一部分为选录,根据段落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及其影响的大小择善选用。全书体例分为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四部分,个别文字于义不通,据先贤考订及古本改正。译注者对文章妙趣和精义的提炼十分独到,语言通俗明白,深入浅出,是普通读者了解《庄子》的读本。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国学经典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教育家。
《图解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典藏版)》在原著基础上增设了注释、译文、名家品读、实用谋略和商业案例等栏目,在重现古典兵书原貌的同时,以现代视角对古典计谋进行全新解读。《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孙子或孙武子都是对他的尊称。他是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人,古人称他为“兵圣”。《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图解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典藏版)》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未见诸任何文献记载,因此无法确切考证是何人何时所著。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他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追求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在政治上,庄子认识到君主的残暴,反对一切政治制度,“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在文学艺术上,庄子以“寓言”、“重言”和“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文风恣肆汪洋、意出尘外,论说诡谲神秘、奇妙瑰丽,篇篇都成为先秦散文的典范,被鲁迅先生叹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n
《马氏文通》是中国关于汉语语法的一部系统性著作。这本著作开建了中国的语法学。该书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把西方的语法学成功地引进中国,创立了一个完整的汉语语法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一块基石。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相传,东周末年,老子归隐,在途经函谷关时,遇到了守关的长官尹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遂留下这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该书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后改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