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物馆全书C(全10册)》由红糖美学著
本书稿以铁琴铜剑楼原藏顾广圻校旧抄本为底本,以《适园丛书》、《四库全书》、新旧《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唐文粹》以及各唐人别集、《全唐文》所载录之诏令为对校本,以广东省图书馆藏之明抄本、北京市图书馆所藏之明抄本等为参校本进行全面校勘,对《唐大诏令集》首次进行全面校勘、系年、笺注与辑佚,尽可能还原唐代诏令的原貌,使之成为史学、文献学和古代文学等门类研究的重要基本文献与参考书,极具学术创新意义与出版价值。
本套书为故宫藏品《海错图》三卷本的译注本,图文并茂地真实再现了这一古代博物奇书的风采。本书以原图谱中海洋生物的顺序为纲目,先将精修后的原图展示出来,然后附上辨识并句读好的简体文本,接着对个别生僻词语进行了注释或考证,最后提供了全文的译文,为读者带来完美的阅读体验,激发读者去了解、探索海洋世界,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柳树芳(1787-1850),清代诗人。字湄生,晚自号古楂,自称“胜溪居士”,吴江人,柳亚子的高祖。清嘉庆间诸生。纂修《分湖柳氏家谱》,并着有《分湖诗苑》《分湖 小识》《养馀斋集》《胜溪竹枝词》等。本次整理依据的底本为《苏州博物馆藏近现代名人日记稿本丛刊》影印本。手稿多修改痕迹。为保留原貌,修改痕迹在脚注中进行说明。柳树 芳阅读诗文,多有圈点,亦于脚注中说明。日记所涉及的部分人物,附录小传于脚注中,供读者参考。本书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柳树芳日记整理”(项 目编号:2141)成果。
是志由日本学者河田罴编纂。清光绪三十三年归安陆心源藏书售归日本静嘉堂文库,此志即河田罴应文库主人岩崎重野之请,检核陆氏原书并参考陆氏《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仪顾堂集》及《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而成的。书成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大正六年(1917)方刊行。此志著录陆氏旧藏中版本较精善或内容较重要者,卷一至十二为皕宋楼旧藏,多宋元旧刊,卷十三至五十为十万卷楼旧藏,多明以后刻本及名家抄校本。两大部分各自依四部分类,每书著录书名、著者、版本、册数,其下节录《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仪顾堂集》和《四库提要》文字,间附河田罴按语。全书五十卷,前十二卷为陆氏皕宋楼旧藏,第十三卷至五十卷为十万卷楼旧藏。
本次影印蜀刻本《李长吉文集》四卷,系以国家图书馆藏海内孤本为底本。该本为现存李贺文集古刻本,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字体浑厚,刀法稳健不滞,墨色精纯。原为元代翰林院旧藏,祁阳陈澄中亦曾收藏。
《程千帆全集》第三辑,为《程千帆全集》的第6-8册,第6册收录《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杜诗镜铨批钞》《读宋诗随笔》,主要是程千帆在诗歌研究方面的著作,有论文、劄记、随笔等,代表了他在古典诗歌研究上的成就;第7册为《古诗今选》,乃程千帆、沈祖棻合作选注的通代古典诗歌选本,勾勒出从西汉到南宋古诗的整体发展脉络。第8册收录《闲堂诗文合抄》《闲堂文薮》《桑榆忆往》,内容包括程千帆个人的诗文词创作、杂著、回忆录等。
本全集主体部分为《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前者将上起帝尧即位下至后周显德六年这三千多年间的史事编入邵雍自创的“元会运世”时间体系,力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念体系,是最能体现邵雍易学思想和历史观的代表作。《伊川击壤集》为邵雍诗集。邵雍诗用语平实坦易而又理趣盎然,为后来理学诗派的先声,后人遂有“佛语衍为寒山诗,儒语衍为《击壤集》”之赞语,可见其价值。本全集还把历代研究、评论邵雍的重要著述列入邵雍资料汇编之中,以俾读者参考。
本书包括《制义丛话校注》和《试律丛话校注》。制义和试律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应用的两种主要文体,《制义丛话》对八股文的体制、源流、文风变迁、写作技巧作了系统论述,《试律丛话》对试律的诗题、诗作、重要文献作了全面的探讨。
本书收录了清代学者方玉润自咸丰五年至光绪七年的日记,内容丰富且详实。日记分为《星烈日记》《心烈日记》和《新烈日记》,前两种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共三十七册;《新烈日 记》藏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四册。这些日记采用逐日纪事方式,记录了方玉润的日常活动、人物交往及事件细节,并抄录邸抄报,聚焦清军与太平军战况、官员升迁及作者对时 局的观感,兼具个人记录与工作日志的双重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态的珍贵文献。 此外,日记还反映了方玉润的文学观、史学观、堪舆观,以及他对《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文心雕龙》《红楼梦》等典籍的接受与传播,展现了其学术思想,为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提 供了独特视角和宝贵资料。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烘应明收集编著的儒家经典,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言辞中流露出山林意趣,渗透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开出的处世之方偏重心态和人事,悟虚妄真实之理,指出贫富、尊卑、穷达因为心念使善恶、祸福相互转换,告诫世人及时转念,戒贪少欲,取中庸之道。著作前后内容和深度有所不同,反映出了不同的阅历和境界。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猿叟(一作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清代诗人、书法家。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充广东乡试考官、提督,视学浙江,擢四川学政,后被罢官。晚年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苏州扬州诸书院,提携后进颇多,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论述。何绍基出入于阮元、程恩泽之门,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何绍基一生勤于著述,并留下诸多日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目前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本书采用大字本方式排印,方便广大读者阅读。
《汤斌集(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清初名臣大儒汤斌,(1627-1687),河南睢州人。顺治进士,累任潼关兵备道,后辞官从孙奇逢学。康熙十七年应博学鸿儒科。后任江苏巡抚,迁札部、工部尚书。还曾任明史总
《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论诗的主要著作,集中体现了他作诗尚性灵的主张。正文共十六卷,补遗十卷。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随园自刻本为底本,参校众本。
《簠斋吉金录》,陈介祺藏器,邓实编次。簠斋为清代学者陈介祺室名。陈介祺,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人,他官至翰林院编修,一生唯古物是嗜,收藏富甲天下,又精墨拓。民国时期,邓实是活跃于上海的出版家、学者,他极力搜求陈介祺所藏青铜器、石刻拓本,同时借得邹安、褚德彝所藏,变成本书。本书收陈介祺所藏钟、铎、鼎、尊、爵、盘、历代钱范、造像等数百,全图,以石印之法印制,内有折页大图十余幅。目录后有邓实附识。正文前有褚德彝序,章炳麟序,陈介祺序,褚德彝再序,仅目录就有14叶28面。
《明书(罪惟录)(套装共1-4册)》为纪传体明朝断代史,分纪、志、传三类,无表,诸志繁简失宜,列传分目,似蹈马令《南唐书》,文笔诘屈,不脱明季文人习气,记事则往往有前后重见者。绳诸史例,自不及清朝官修《明史》之严谨。然而《明史》一书修成于清初屡兴文字狱之背景下,叙事每有趋避讳饰。《明书(罪惟录)(套装共1-4册)》于有明一代史事,秉笔直书,略无忌讳,故其足以补正《明史》者实多。
《山西古代木结构建筑综览》系列丛书依托山西体量巨大、时代久远、保存完好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从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原理、构造特征、工艺基因、材料等多视角,对其进行研究,达到了多种技术手段全面覆盖、高精度记录的学术新高度。本项目规划为11卷,每个地市一卷,“太原卷”为首卷,将从中原与地方文化交流、文人与匠人文化并举、城市与乡村深层发展机制反思的交叉学科的角度,探讨了遗存辉煌灿烂的山西木结构古建筑的成因,从而把海量的基础资料进行学科关联性研究和呈现。
这套书是在时代意义的需求、历史价值的肯定、多样内容的考虑下,从二十五万三千余册的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选择了目前呈现诸位面前的五十部经典。之所以采用“经典”二字为这五十部书的结集定名,一方面是依《说文解字》上说“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广韵》上说“典”是一种法、一种规则,它们的交织运作,正可以系统地演绎中国文化的风格面貌,给出我们日常行为的规范、 生活的秩序、情感的条理。另一方面,也是采用了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它们是“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要翻阅的”一些书。这套书是原典的解读,对原典进行改写并阐释原典的精义。改写时一体同尊,与原典一样同样亲切可读,而且避免了古文的阅读障碍。同时,分别为旧典赋予了新的书名,用现代的语言烘托原书的精神,这也意味着它是一种新的解释,是我们以现代的编
《春在堂杂文》是俞樾编纂的一部文集,分为《春在堂杂文》二卷、《春在堂杂文续编》五卷、《春在堂杂文三编》四卷、《春在堂杂文四编》八卷、《春在堂杂文五编》八卷、《春 在堂杂文六编》十卷、《杂文六编补遗》六卷,所收文章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序、跋、传、记、墓志铭、神道碑等,皆收入在内,基本包括了俞樾一生所撰写的应酬文章,颇具史料 价值和文学价值,对于充分了解俞樾的生平、交游,以及文学、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