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210年 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本书汇集了阮籍传世的全部诗、赋、笺、奏记、书、论、传、赞、诔、帖、文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本书对其作品加以注释、翻译,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位杰出的天才和他所处的时代。
《中华经典全本译注评:世说新语译注评》产生于中国南朝宋期间,是一部主要记叙东汉末、三国、两晋时期士族阶层言谈和逸闻轶事的笔记体小说。《中华经典全本译注评:世说新语译注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体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中华经典全本译注评:世说新语译注评》原名《世说》,因西汉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了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区别,故名《中华经典全本译注评:世说新语译注评》。
毕自严是晚明时期的朝中重臣,曾于天启、崇祯年间任户部尚书,对于财政、经济颇有见地,为稳定晚明财政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经济思想散落在众多的尺牍和奏稿之中,因而对这部分史料的整理就显得尤为必要。至于毕自严所创作的诗文作品,亦可以作为理解其经济思想的互证与参考。《毕自严集》点校整理了毕自严的著作七种,分别是《石隐园藏稿》《白阳毕公自严遗迹》《毕自严遗稿》《石隐园诗草》《毕伯阳奏稿残本》《石隐园题咏》以及《石隐园集咏》。前言部分介绍了毕自严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整理过程,核心部分呈现了毕自严的多种著作,书后附有经过增补的《毕自严年谱》,大略考证了毕自严的生平及著述情况。
《陆子学谱》一书,二十卷,约 40万字,是研究朱熹、陆九渊学术思想较有参考价值的一部书。是书于卷首有《序》一篇,说明编纂是书之原因。李绂把 言 与 行 合而为一。李绂于开篇以四卷的篇幅阐明陆九渊为学取向:卷一为《辨志》、《求放心》、《讲明》和《践履》;卷二为《定宗仰》和《辟异学》;卷三为《读书》和《为政》;卷四为《友教》等。于此,李绂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标明陆九渊的思想体系,突出了陆九渊的为学宗旨。卷五为《家学》篇,考察了陆九渊祖孙几代的生平学行。其后的卷六到卷十九,叙列陆九渊 弟子 、 门人 和 私淑 ,从宋代一直序列到明代,上下几百年连绵不断。卷二十为《附录》部分,包括《宋史本传》、《行状》、《谥议》、《文集序》、《祠堂书院诸记》和《后学辩论》等。是书共载人物三百五十八人。 《陆子学谱
余束发就学时,辄喜读古人书傅。每纵观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尝探其要领。若乃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阙如也。 岁戊午,奉天子命抚八闽,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之凌云处。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 今年春,余统师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披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辗然以喜矣。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亟命付诸梨枣,而为数语,以弁其首
《庐山古今游记丛钞》为民国时期著名方志学者吴宗慈(1879 1951)在1932年编撰《庐山志》时选编的历代庐山游记,著名诗人陈三立为该书题签。原为线装二册,铅印本,150筒子页,收录晋朝至民国时期游记约44篇,1933年在上海印制500套,现存世不多。此书汇集了上下一千六百年间,历代文人墨客游历庐山的游记,包括如慧远、白居易、陆游、徐霞客、黄宗羲、胡适等名人的作品。游记有浓墨重彩的着力渲染,也有轻描淡写的平铺直叙,他们大都语言优美,记叙生动,寻幽探险,引人入胜。这些游记是认识庐山、了解庐山原始、真实的手资料,是宣传庐山、研究庐山可靠、珍贵的依据。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整理。该书重在考案史实,对于《世说》原作及刘孝标注所说的人物事迹,博采晋宋以下史传杂著和近代的笔记论著,考核其异同,兼补刘注之不备,评论事乖情理处,对《晋书》亦多有驳正。书中同时采录了近世学者李慈铭、文廷式、程炎震、李审言、刘盼遂等人的成果,并加按语,考证得失。本书有原文、校文、笺疏,后附《世说新语》常见人名异称表、《世说新语》人名索引、《世说新语》引书索引、笔画与四角号码对照表,颇便使用。
“古典精粹”丛书收录了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典籍,注重趣味性、可读性。中国古代图籍内容丰富,涉及门类广泛,精刻本校勘谨严。选择其中的经典本影印,可为当代研究提供准确的资料,也可为普通读者接触古籍提供机会。 《洛阳伽蓝记》五卷,北魏杨街之撰。杨街之,生卒年不详。北魏散文家。历任奉朝请、期城郡守、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职。北魏自魏孝文帝迂都洛阳,一时笃崇佛法,佛教大兴,刹庙甲于天下。及永熙之乱,城郭崩毁,诸寺尽废。东魏武定五年(五四七),抚军府司马杨衒之因行役重览洛阳,感念庙塔丘墟,盛衰兴废之变,抚今思昔,恐后世无传,故追寻故迹,摭拾旧闻,撰《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中“伽蓝”是梵语音译,意为佛寺。此书是中国专门记载佛寺的志书。全书五卷,洛阳城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各为一卷
《管子》是托名管仲的一部论文集。不是一人一时之笔,也不是一家一派之言。内容比较庞杂,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写作年代大抵始于战国中期直至秦、汉。其中有关法家的篇章,主要出于战国中、后期的齐国法家。对法律和“法治”的论述综合前期法家法、术、势三派,杂揉道、儒的特色,自成体系,是研究先秦法律思想的重要著作。 覃丽艳译注的这本书选取了《管子》书中42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经整理翻译后分享给读者,其中有些篇章是全选,有些篇章则考虑到篇幅过长、内容重复出现、思想重要性不足等因素进行了节选。行文在体例上采用将原文分段进行注释和现代翻译。其中翻译力求保持原文本意,做到简明扼要,没有做过多的发挥和阐发,注释力求准确。
本次影印蜀刻本《骆宾王文集》十卷,系以国家图书馆藏海内孤本为底本。该本为现存骆宾王文集*古刻本,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字体浑厚,刀法稳健不滞,墨色精纯。历毛氏汲古阁、顾氏小读书堆、汪氏艺芸书舍、杨氏海源阁等名家第藏,并有黄丕烈、顾广圻题跋。
《杜甫集校注》为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典文学丛书 之一种。被誉为 诗圣 的杜甫,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早在宋代,就有千家注杜之说,历代流传至今的注本,约有一百余种,其中较为完整、影响较大的注本约有一二十种。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新的有关唐代的资料的出现,对唐代官制、科举等专门史,以及唐代语言等学科研究的新成果的出现,对杜诗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推进。本书即是在充分汲取前代和近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校理1400余首诗歌、30余篇文章,在校勘、编年、注释三个方面,都有独到的成果。 本书以接近杜甫集祖本二王本的《续古逸丛书》影印《宋本杜工部集》为底本,以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郭知达《新刊校订集注杜诗》、蔡梦弼《草堂诗笺》为主要参校本。对杜诗的两种异文,即来自于五代、北宋初的传本中的异文,与宋明清
“古典精粹”丛书收录了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典籍,注重趣味性、可读性。中国古代图籍内容丰富,涉及门类广泛,精刻本校勘谨严。选择其中的经典本影印,可为当代研究提供准确的资料,也可为普通读者接触古籍提供机会。 《孙子集注》十三卷,春秋孙武着,汉曹操等注。孙武,字长卿,尊称孙子,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除了曹操,其他注家为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皡、何氏、王皙、梅尧臣、张预。 《孙子兵法》十三篇抽象精辟,字字珠玑,内涵深邃,功用广阔,蕴含了极为深刻的谋略与智慧,是中国现存早、著名的兵学着作之一,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其十三篇分别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