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为宋一代文学宗师,是北宋有影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王安石曾赞美欧阳修的诗文云:“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韻,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宏辩,快如轻本骏马奔驰。”《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套装上中下册)(竖排繁体)》整理者以被历来学者认可的四部丛刊周正大刻本为底本,除参校各有价值版本外,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获得日本重量文献影印本,以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所珍藏的南宋本《欧集》为主要参校本,纠正了不少疏纰漏误。全书编订缜密,校笺详允,集评精到。以资研究者参考。
本书是 初唐四杰 之一杨炯诗文集的点校注释本。全书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童佩本为底本,校以《文苑英华》、《唐文粹》等多种古代总集、类书,底本讹误均予改正,并出校记;异文两通者载入校记。笺注严谨周详,释典释事精确到位,征引丰富规范。集后附新辑杨炯诗文断句数则。书后附杨炯传记逸事、著录评论及新编年谱,以备研究者参考。
邵晋涵(一七四三 一七九六),字与桐,一 字二云,浙江余姚人。余姚邵氏乃诗书相传之家,世 代屡有科第之举。邵晋涵自幼多疾,左目微眚,然天 资聪颖,博闻强识,勤奋用功。十二岁即能遍通《五 经》,为诗操笔立就,有『神童』之誉。乾隆三十年 浙江乡试中举,名列第四;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礼 部会试,荣登榜首,殿试二甲。乾隆三十八年,以翰 林院庶吉士身份充《四库全书》馆纂修官,次年授编 修职。这以後,除居丧和一次短暂外任外,邵晋涵一 直在京任职。前後任职史馆十余年,名卿列传,皆出 其手。嘉庆元年六月,因感染寒疾,溘然长逝,享年 仅五十四。 邵晋涵在半百人生里,勤奋刻苦,于学无所不通 。除经、史诸书外,旁及金石、方志、目录、辑佚、 校勘、编纂学诸领域,是清代学术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
《庐山古今游记丛钞》为民国时期有名方志学者吴宗慈(1879-1951)在1932年编撰《庐山志》时选编的历代庐山游记,有名诗人陈三立为该书题签。《庐山古今游记丛钞》为线二册,铅印本,单幅180页,收录晋朝至民国时期游记44篇,1933年在上海印制500套,现存世不多。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浙江绍兴人吴楚材、吴调侯合编《古文观止》十二卷,上起二周,下迄明末,共收作品二百二十二篇。此书风行天下三百年,家喻户晓,至今不衰。 为了打造一部更适合现代人阅读的全新的古文读本,本书编者取前人行之有效的编辑经验,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为核心,元明清各家的清新小品为羽翼,精选久经传诵、有高度文学价值文章二百篇,并对其进行题解、注译、赏析,纲举目张,体例明备。在内容上,理得事明,言之有物,起积极而正面的意义;在行文上,清新雅洁,韵味隽永,有相当的可读性;在体裁上,篇幅的长短、布局的严整,均可作为读者欣赏和写作的范式。
《陆子学谱》一书,二十卷,约 40万字,是研究朱熹、陆九渊学术思想较有参考价值的一部书。是书于卷首有《序》一篇,说明编纂是书之原因。李绂把 言 与 行 合而为一。李绂于开篇以四卷的篇幅阐明陆九渊为学取向:卷一为《辨志》、《求放心》、《讲明》和《践履》;卷二为《定宗仰》和《辟异学》;卷三为《读书》和《为政》;卷四为《友教》等。于此,李绂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标明陆九渊的思想体系,突出了陆九渊的为学宗旨。卷五为《家学》篇,考察了陆九渊祖孙几代的生平学行。其后的卷六到卷十九,叙列陆九渊 弟子 、 门人 和 私淑 ,从宋代一直序列到明代,上下几百年连绵不断。卷二十为《附录》部分,包括《宋史本传》、《行状》、《谥议》、《文集序》、《祠堂书院诸记》和《后学辩论》等。是书共载人物三百五十八人。 《陆子学谱
《陆子学谱》一书,二十卷,约40万字,是研究朱熹、陆九渊学术思想较有参考价值的一部书。是书于卷首有《序》一篇,说明编纂是书之原因。李绂把“言”与“行”合而为一。李绂于开篇以四卷的篇幅阐明陆九渊为学取向:卷一为《辨志》、《求放心》、《讲明》和《践履》;卷二为《定宗仰》和《辟异学》;卷三为《读书》和《为政》;卷四为《友教》等。于此,李绂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标明陆九渊的思想体系,突出了陆九渊的为学宗旨。卷五为《家学》篇,考察了陆九渊祖孙几代的生平学行。其后的卷六到卷十九,叙列陆九渊“弟子”、“门人”和“私淑”,从宋代一直序列到明代,上下几百年连绵不断。卷二十为《附录》部分,包括《宋史本传》、《行状》、《谥议》、《文集序》、《祠堂书院诸记》和《后学辩论》等。是书共载人物三百五十八人。
《陆子学谱》一书,二十卷,约40万字,是研究朱熹、陆九渊学术思想较有参考价值的一部书。是书于卷首有《序》一篇,说明编纂是书之原因。李绂把“言”与“行”合而为一。李绂于开篇以四卷的篇幅阐明陆九渊为学取向:卷一为《辨志》、《求放心》、《讲明》和《践履》;卷二为《定宗仰》和《辟异学》;卷三为《读书》和《为政》;卷四为《友教》等。于此,李绂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标明陆九渊的思想体系,突出了陆九渊的为学宗旨。卷五为《家学》篇,考察了陆九渊祖孙几代的生平学行。其后的卷六到卷十九,叙列陆九渊“弟子”、“门人”和“私淑”,从宋代一直序列到明代,上下几百年连绵不断。卷二十为《附录》部分,包括《宋史本传》、《行状》、《谥议》、《文集序》、《祠堂书院诸记》和《后学辩论》等。是书共载人物三百五十八人。
改革開放以來,浦東以新區的設立和其日新月異的發展面貌聞名於世,而此前還只是一個附屬於上海的地名。但這並不等於浦東的歷史是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纔開始的,更不意味着此前的浦東没有自己的文化積累。由於今上海市
《稼轩词编年笺注(典藏本 套装上下册)/中国古典文学丛书》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迭经重版,蜚声海内外。增订本对全书的笺注与编年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调整,补充了大量颇具价值的文字资料与研究心得,体现了新的学术成果。
本书考察五百余种宋人别集的版本源流,重点清理各集全秩之版本体系,尤其重视祖本及重要传本的研究,并尽量对各本优劣有所评骘。在前次出版的基础上,本次修订,吸收了学界有关宋人生平事迹考索的新成果,各别集选其常用版本,增述卷目编次情况,以明其结构内容,完善了《全宋诗》《全宋文》中有关底本及辑佚情况介绍,并增补了几种新见书叙录。
暂无内容简介。。。。。。
《小学文献序跋汇编》是对历代语言文字典籍序跋的汇编,共收553部文献的序跋*30篇。按传统小学分类,分为文字类、音韵类、训诂类,其中文字学著作273部,序跋657篇;音韵学著作151部,序跋372篇;训诂学著作129部,序跋301篇。反映了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大致轮廓。 小学类文献的序跋,不仅类型众多,内容也非常丰富,与学术研究相关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生平、研究背景、写作动机、撰述原则、编写体例、内容概述、作品评价、版本鉴定、校勘成果、理论阐发等,对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史和中国语言文字学理论,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陈登原先生中年以前,即以其《中国文化史》《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国田赋史》《天一阁藏书考》等有闻于世;中年以后,其代表作《国史旧闻》尤广为学界所称道。有学者认为,《古今典籍聚散考》一书是我国部全面研究典籍聚散的专著,在陈登原以前,没有人系统全面地探讨过典籍聚散这个问题。在金圣叹史实研究领域内,陈登原是当之无愧的现代人。今人研究金圣叹,就史实问题而言,无论史料还是观点,多采自陈登原《金圣叹传》,尽管一般并不说明。陈登原先生还是位在教科书中提出 四大发明 概念的学者。在其1933年编著的《高中本国史》中,就有 四大发明 一目。他的读书笔记《国史旧闻》搜罗广、梳理精,蜚声海内外,更被誉为 好的史学笔记 ,得到众多知名学者(比如李泽厚)的推荐。 陈登原的著作总字数800多万字,但之前的出版均没有经过
本次影印蜀刻本《骆宾王文集》十卷,系以国家图书馆藏海内孤本为底本。该本为现存骆宾王文集很古刻本,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字体浑厚,刀法稳健不滞,墨色精纯。历毛氏汲古阁、顾氏小读书堆、汪氏艺芸书舍、杨氏海源阁等名家第藏,并有黄丕烈、顾广圻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