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初唐四杰 之一杨炯诗文集的点校注释本。全书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童佩本为底本,校以《文苑英华》、《唐文粹》等多种古代总集、类书,底本讹误均予改正,并出校记;异文两通者载入校记。笺注严谨周详,释典释事精确到位,征引丰富规范。集后附新辑杨炯诗文断句数则。书后附杨炯传记逸事、著录评论及新编年谱,以备研究者参考。
本书对王培荀的《大学集说》《中庸集说》《学庸余论》《管见举隅》《寓蜀草》《蜀道联辔集》等著作进行点校整理,前言介绍王培荀的生平、著述及贡献,书目附录王培荀生平及相关研究资料。王培荀出身山东淄川窎桥王氏
暂无内容简介。。。。。。
陈登原先生中年以前,即以其《中国文化史》《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国田赋史》《天一阁藏书考》等有闻于世;中年以后,其代表作《国史旧闻》尤广为学界所称道。有学者认为,《古今典籍聚散考》一书是我国部全面研究典籍聚散的专著,在陈登原以前,没有人系统全面地探讨过典籍聚散这个问题。在金圣叹史实研究领域内,陈登原是当之无愧的现代人。今人研究金圣叹,就史实问题而言,无论史料还是观点,多采自陈登原《金圣叹传》,尽管一般并不说明。陈登原先生还是位在教科书中提出 四大发明 概念的学者。在其1933年编著的《高中本国史》中,就有 四大发明 一目。他的读书笔记《国史旧闻》搜罗广、梳理精,蜚声海内外,更被誉为 好的史学笔记 ,得到众多知名学者(比如李泽厚)的推荐。 陈登原的著作总字数800多万字,但之前的出版均没有经
陈登原先生中年以前,即以其《中国文化史》《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国田赋史》《天一阁藏书考》等有闻于世;中年以后,其代表作《国史旧闻》尤广为学界所称道。有学者认为,《古今典籍聚散考》一书是我国部全面研究典籍聚散的专著,在陈登原以前,没有人系统全面地探讨过典籍聚散这个问题。在金圣叹史实研究领域内,陈登原是当之无愧的现代人。今人研究金圣叹,就史实问题而言,无论史料还是观点,多采自陈登原《金圣叹传》,尽管一般并不说明。陈登原先生还是位在教科书中提出 四大发明 概念的学者。在其1933年编著的《高中本国史》中,就有 四大发明 一目。他的读书笔记《国史旧闻》搜罗广、梳理精,蜚声海内外,更被誉为 好的史学笔记 ,得到众多知名学者(比如李泽厚)的推荐。 陈登原的著作总字数800多万字,但之前的出版均没有经过
是志由日本学者河田罴编纂。清光绪三十三年归安陆心源藏书售归日本静嘉堂文库,此志即河田罴应文库主人岩崎重野之请,检核陆氏原书并参考陆氏《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仪顾堂集》及《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而成的。书成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大正六年(1917)方刊行。此志著录陆氏旧藏中版本较精善或内容较重要者,卷一至十二为皕宋楼旧藏,多宋元旧刊,卷十三至五十为十万卷楼旧藏,多明以后刻本及名家抄校本。两大部分各自依四部分类,每书著录书名、著者、版本、册数,其下节录《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仪顾堂集》和《四库提要》文字,间附河田罴按语。全书五十卷,前十二卷为陆氏皕宋楼旧藏,第十三卷至五十卷为十万卷楼旧藏。
改革開放以來,浦東以新區的設立和其日新月異的發展面貌聞名於世,而此前還只是一個附屬於上海的地名。但這並不等於浦東的歷史是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纔開始的,更不意味着此前的浦東没有自己的文化積累。 由於今上海市一帶至遲在西元十世紀已將河流稱之爲‘浦’,如使上海得名的那條河即爲上海浦,一條河的東面就能被稱之爲‘浦東’。因而‘浦東’可以不止一個,但只有其中依託於比較大的、重要的‘浦’而得名的‘浦東’,方能成爲一個專用地名,並且能長期使用和流傳。這個‘浦’自然非黄浦莫屬。 廣義的浦東是指黄浦江以東的地域,自然得名于黄浦江形成之後,但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經開始成陸,此後不斷擴大。黄浦這一名稱始見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是指吳淞江南岸的一條曾被稱爲東江的支流。此後河面漸寬,到明初已
改革開放以來,浦東以新區的設立和其日新月異的發展面貌聞名於世,而此前還只是一個附屬於上海的地名。但這並不等於浦東的歷史是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纔開始的,更不意味着此前的浦東没有自己的文化積累。 由於今上海市一帶至遲在西元十世紀已將河流稱之爲‘浦’,如使上海得名的那條河即爲上海浦,一條河的東面就能被稱之爲‘浦東’。因而‘浦東’可以不止一個,但只有其中依託於比較大的、重要的‘浦’而得名的‘浦東’,方能成爲一個專用地名,並且能長期使用和流傳。這個‘浦’自然非黄浦莫屬。 廣義的浦東是指黄浦江以東的地域,自然得名于黄浦江形成之後,但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經開始成陸,此後不斷擴大。黄浦這一名稱始見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是指吳淞江南岸的一條曾被稱爲東江的支流。此後河面漸寬,到明初已
《稼轩词编年笺注(典藏本 套装上下册)/中国古典文学丛书》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迭经重版,蜚声海内外。增订本对全书的笺注与编年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调整,补充了大量颇具价值的文字资料与研究心得,体现了新的学术成果。
邵晋涵(一七四三 一七九六),字与桐,一 字二云,浙江余姚人。余姚邵氏乃诗书相传之家,世 代屡有科第之举。邵晋涵自幼多疾,左目微眚,然天 资聪颖,博闻强识,勤奋用功。十二岁即能遍通《五 经》,为诗操笔立就,有『神童』之誉。乾隆三十年 浙江乡试中举,名列第四;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礼 部会试,荣登榜首,殿试二甲。乾隆三十八年,以翰 林院庶吉士身份充《四库全书》馆纂修官,次年授编 修职。这以後,除居丧和一次短暂外任外,邵晋涵一 直在京任职。前後任职史馆十余年,名卿列传,皆出 其手。嘉庆元年六月,因感染寒疾,溘然长逝,享年 仅五十四。 邵晋涵在半百人生里,勤奋刻苦,于学无所不通 。除经、史诸书外,旁及金石、方志、目录、辑佚、 校勘、编纂学诸领域,是清代学术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
暂无内容简介。。。。。。
高珩是明末清初的高官,与当时的文人交往广泛而又密切,其诗文集涉及了当时很多的官员、诗人以及儒释道等重要人物,反映了明末清初的时代气息,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以及文化有着重要价值。珩工诗,体近元、白,生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