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 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内容多为寓言神话、民间传说等,通过故事来说明哲理、阐述思想,既涉及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讨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唐朝时期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景德年间加“至德”二字,全称《至德冲虚真经》,被视为 的重要经典之一。《列子》在汉代以后部分散失,现存篇目有:《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八卷。全书将处世哲学融入到神话故事当中,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其中,《愚公移山》体现坚持不懈的精神,《两小儿辩日》展示对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维,其余哲理散文、历史故事共计一百余篇,每篇文章,不论长短,各有主题,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价值。 此次出版,系以清嘉庆八年(一八〇三)江都秦氏石研斋刊本影印,以飨读者。
赵进美《清止阁集》的整理,包括赵氏创作的诗、文、词及戏曲与散曲等。整理方式包括点校、新编年谱,研究资料收集,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新版本。赵进美是明末清初有全国影响的诗人,是明清之际山左诗风的代表性人物,是明七子与清初王渔洋神韵诗风之间承上启下的诗人,在明末清初文学史上有地位,有的标志性意义。其著作从未整理,清初虽有诗歌刻本,但今已稀见,全集仅以抄本方式存在。进行点校整理,对赵进美研究、进而对明末清初山东文学史研究都有较大意义。 具体分为清止阁诗、清止阁词、清止阁散曲、戏曲、清止阁文。
《长物志》二十卷,成书于明崇祯七年(1634),是关于生活和品鉴的笔记体著作,其曰“长物”,即“多余之物”“身外之物”之意,采自《世说新语》王恭的典故。长物者,雅人之致也,“所论皆闲适游戏之事,纤悉毕具。”(《四库提要》)是书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包括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形象地揭示了晚明文人清居的生活与追求,是我们了解晚明生活和文人雅趣的重要著述,是研究晚明造园艺术的重要文献。此次出版《长物志》,系据文明书局本加以影印。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对王培荀的《大学集说》《中庸集说》《学庸余论》《管见举隅》《寓蜀草》《蜀道联辔集》等著作进行点校整理,前言介绍王培荀的生平、著述及贡献,书目附录王培荀生平及相关研究资料。王培荀出身山东淄川窎桥王氏家族,是清代中后期山东重要学者。除代表作《听雨楼随笔》《乡园忆旧录》已有标点整理本外,其他著作均未经整理。本书对王培荀重要著作进行点校整理,具体包括《大学集说》二卷、《中庸集说》一卷、《学庸余论》一卷、《管见举隅》二卷、《寓蜀草》四卷、《蜀道联辔集》一卷,旨在弥补其著作散存各处、不便使用、研究之缺憾,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服务于山东地方文化研究及窎桥王氏家族研究。
张九龄是盛唐前期的著名作家,也是继张说之后主持风雅的文坛盟主,他在唐代文学史上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但奇怪的是,他的创作似乎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著作既没有得到完善的整理,研究论著也远不及盛唐其它名家之多。在熊飞先生的《张九龄集校注》授梓之前,学界还没有一部张九龄集的全注本。 熊飞先生是唐代文史专家,长年从事唐代文史研究,尤其致力于文献考证,积久功深,多所创获。这部《张九龄集校注》是他潜心研究、厚积薄发的成果,也是深入研究张九龄的心得结晶。在此之前,他先完成了《张九龄年谱新编》(香港教育出版社,二○○五),将张九龄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活动作了详尽的系年,这项工作为他校注全部张九龄集奠定了基础,也使他的整理和注释工作超出现有成果,达到新的水平。
本书对王培荀的《大学集说》《中庸集说》《学庸余论》《管见举隅》《寓蜀草》《蜀道联辔集》等著作进行点校整理,前言介绍王培荀的生平、著述及贡献,书目附录王培荀生平及相关研究资料。王培荀出身山东淄川窎桥王氏家族,是清代中后期山东重要学者。除代表作《听雨楼随笔》《乡园忆旧录》已有标点整理本外,其他著作均未经整理。本书对王培荀重要著作进行点校整理,具体包括《大学集说》二卷、《中庸集说》一卷、《学庸余论》一卷、《管见举隅》二卷、《寓蜀草》四卷、《蜀道联辔集》一卷,旨在弥补其著作散存各处、不便使用、研究之缺憾,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服务于山东地方文化研究及窎桥王氏家族研究。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 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内容多为寓言神话、民间传说等,通过故事来说明哲理、阐述思想,既涉及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讨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唐朝时期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景德年间加“至德”二字,全称《至德冲虚真经》,被视为 的重要经典之一。《列子》在汉代以后部分散失,现存篇目有:《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八卷。全书将处世哲学融入到神话故事当中,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其中,《愚公移山》体现坚持不懈的精神,《两小儿辩日》展示对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维,其余哲理散文、历史故事共计一百余篇,每篇文章,不论长短,各有主题,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价值。 此次出版,系以清嘉庆八年(一八〇三)江都秦氏石研斋刊本影印,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