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初以来,词学界关于词体的起源、声诗与词的关系、诗词的分界、词调的分类、词体的定格和词韵的标准等问题的争议,皆由于缺乏高度学术规范的词谱所致。本书重新对唐宋词调进行增补、考订和辨析,收入词调400余个,为词学研究和填词提供了一部格律规范的谱系。书后附录《词韵》,便于翻检。
《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也是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的重要总结。产生在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集中地论述了有关自然美与山水画的许多基本问题。含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等主要部分。其高远飘逸的文字与艺术理论并增美感。《书法雅言》包括:书统、古今、辨体、形质、品格、资学、规矩、常变、正奇、中和、老少等部分。将书法艺术与人格体悟相交融,既是书法鉴赏经验的总结,也为书法爱好者精进之指导。
《李白全集注评(上中下)(精)》是李白研究专家郁贤皓教授在前贤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用“竭泽而渔”的方法搜料,以认真审慎的态度对李白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并进行注释、评笺和品评,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李白全集普及本。大家经典,雅俗共赏,《李白全集注评》真正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对于普及李白的诗文,传承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李白研究专家郁贤皓教授在前贤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用 竭泽而渔 的方法搜集资料,以认真审慎的态度对李白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并进行注释、评笺和品评,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李白全集普及本。大家经典,雅俗共赏,《李白全集注评》真正让 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 ,对于普及李白的诗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王安石全集》出版缘起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丑春二月,陆象山受朱子之约至白鹿洞书院,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一章,特别强调 学者于此,当辨其志 ,他说 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 ,据说 听者莫不悚然动心焉 。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夏,王龙溪吊罗念庵返回途中,入白鹿洞书院与诸生讲学,重温陆象山此义,延续老师阳明先生重视学者立志的教导。 王文公挺生于宋兴百年之际,负伊周之志,宗孔孟之学,得君行道,当时及后世诸儒常常叹羡,这里面的甚深因缘,在于文公回答曾鲁公的话: 君臣相与,各欲致其义耳。为君则自欲尽君道,为臣则欲自尽臣道,非相为赐也。 文公解经超迈群伦,却眼孔易开,骨根难换,一生习气过重,密制其命,终究未能挣脱这一牢笼,是他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滥觞于邵伯温之铄金毁骨,甚而流变为无所不用其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中唐浪漫主义诗人。诗风神奇瑰丽,想象丰富,有 鬼才 之称。本书以清宝笏楼刻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为底本,参校董氏诵芬楼影北宋宣成本、续古逸丛书影宋蜀刻本、蒙古本、万历本等诸本,其编年诗、未编年诗(附録存疑李贺诗),各出校记、笺注、编年、集评,以助学人理解诗意。书末附录《李贺年谱新编》、各代诗评、序跋题识汇辑及引用参考书目备考。
《全唐诗》是唐代诗歌的总汇,内容浩繁、卷帙浩渺,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同时水平也层次不齐。本次出版精选了《全唐诗》中各个时期、各个流派、各种题材的经典篇目,在对原文精心编校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和赏析。
本书收录颍上常氏家族五代诗词手迹十一种,有常国佐《卧农闲吟》、常凝章《藏拙小草》、常任侠《红百合集》、常法宽《绿窗吟稿五种》等。后附常法宽撰写《弁言》《世系表》《作者简介》,是了解常氏家族文学和思想的重要资料,也可以为当然文化家族编纂家集提供参考。
《丁澎文学家族诗集》收录清代回族丁氏家族诗歌作品,包括:丁澎的《扶荔堂诗稿》、《扶荔堂诗集选》、《扶荔词》,其婿顾永年《梅东草堂诗集》,以及其弟丁潆《秉翟词》。
《全唐诗(套装全15册)》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的。共收整个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多、影响较大的一种,它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无疑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在编纂上还是存在着诸如误收、漏收、作家作品重出、编次不当、文字舛误等问题。为满足读者阅读与研究的需要,对这部清人编的《全唐诗(套装全15册)》做一定的修订增补,加以重印,是十分必要的。这次《全唐诗(套装全15册)》增订重印本,就是用中华书局原点校本为底本,把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把断句改为新式标点,并改正某些排印错误,同时把陈尚君先生修订、增辑的《全唐诗补编》全部收入(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因天生右手六指,故自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出生于官宦魁儒世家,天资聪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年少时博览群集,文章有奇气。后五应乡试才中举人,七应会试都落选,故仕途不显,只做过两任小官。他将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诗文著述和书法创作,留下了大量作品。由于祝允明书法名望太盛,其文名反被掩盖,造成其作品流传不广,鲜为人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 诗取材颇富,造语颇妍,下撷晚唐,上薄六代,往往得其一体;其文潇洒自如,不甚倚门傍户,虽无江山万里之巨观,而一丘一壑,时复有致 ,颇为允当。其史论《祝子罪知录》对理学大加鞭挞,多有创见,开明代反传统史学之先河。笔记和人物纪传多为正史所不载,保存了明代珍贵史料。志怪小说则采自街谈巷议、民间传说,虽离奇怪诞
陈子展先生的治学生涯长达六十多年,毕生著述繁富,本书此次所收作品大致以1949年为限,收入子展先生在此之前的著述文字。全书分为三编,各编所收文章或专著,大致按出版或发表的时间先后排序。上编,论文与随笔,主要是古代文学方面的文章,间涉经学、历史等内容。中编,杂文与旧诗,包括陈先生早年发表在报刊上的部分杂文和旧体诗作。下编,专著选编,这部分是陈先生1949年以前学术著作的选编,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史讲话》和一些古代人物传记的单行本,同时收入他早年在复旦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课程时的讲义纲要。
清代经康熙、雍正两朝的惨澹经营,生产发展民殷物阜,人才亦因之辈出,至乾隆朝号称极盛。文士之中,享年之高,享名之大,交游之广阔,生活之优豫,恐怕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袁枚的。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他与纪晓岚(清乾隆四库全书的总编纂)有“南袁北纪”之称。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一生以率情以行、风格特异而
《慎墨堂诗话》四十四卷,是清初 诗人邓汉仪的诗歌评论著作,系2009-2015年度 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 本书辑录邓汉仪所编选总集、别集及诗评类著作之评语及笔记中论诗文字,内容首列《诗观》三集四十一卷,以清康熙慎墨堂刻本为底本,以乾隆仲之琮深柳读书堂重辑本和书林道盛堂本为参校本;次列《慎墨堂名家诗品》一卷,清康熙刻本;再列清康熙介安堂刻本孔尚任《湖海集》和清康熙师白堂刻汇印本之李赞元《出门吟》、《悔斋集》、《又新集》;末卷为清夏荃辑、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民国钞本《慎墨堂笔记》。书后附录邓汉仪诗歌序跋、诗歌评论及传记资料等,以备参考。
邓汉仪是清初著名诗人,曾与吴伟业主盟诗坛数十年。所评选《诗观》、《慎墨堂名家诗品》等,搜罗富而抉择精,以同时人选同时诗的优势,反映了清初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本稿辑录邓汉仪所编选总集、别集及诗评类著作之评语及笔记中论诗文字,内容首列《诗观》三集四十一卷,以清康熙慎墨堂刻本为底本,以乾隆仲之琮深柳读书堂重辑本和书林道盛堂本为参校本;次列《慎墨堂名家诗品》一卷,清康熙刻本;再列清康熙介安堂刻本孔尚任《湖海集》和清康熙师白堂刻汇印本之李赞元《出门吟》、《悔斋集》、《又新集》;末卷为清夏荃辑、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民国钞本《慎墨堂笔记》。书后附录邓汉仪诗歌序跋、诗歌评论及传记资料等,以备参考。
本书是 浙江文丛 之一种,系晚清著名洋务派官员傅云龙遗著的整理本。傅云龙著述宏富,今选取其《纂喜庐文集》一二三集、《纂喜庐诗稿初集》及现存古巴、秘鲁、巴西三种游历诗,辑为《傅云龙集》,整理出版。 晚清名臣张之洞对傅云龙的著作有很高的评价: 所著书不下亿兆余言,要皆经天纬地之学,上谟廊庙,下裨苍生,赫赫明明,昭示万代。
本书主要收录管氏的诗文、笔记、杂著等著作,其抄摘校勘等集不列入内。全书共分诗、文、笔记两种、杂着四种。管氏著作生前多未刊刻,如今所传,均为稿抄本,分藏于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海宁图书馆诸地。此次整理,即诸馆所藏稿本为底本。
本书择通行的明刊本为底本,参考它本,加以简单的注释,选择历代汇评,以精当典雅为准。此外,散见于史书、类书中孟浩然诗作、散句,近人有辑佚之功在前,予以保留。唐人王士源序、孟浩然传、诸传本提要也一并作为附录。全书收诗计二百六十余首,书影数篇。
《法式善文學家族詩集》收錄清代蒙古族法式善家族詩歌作品,包括:法式善詩集三種:《存素堂詩初集録存》二十四卷,《存素堂詩二集》八卷《續集》一卷,《存素堂詩稿》二卷;法式善母親端静閒人詩集《帶緑草堂遺詩》;法式善嗣孫來秀的詩集《掃葉亭詠史詩集》附題詞及《掃葉亭花木雜詠》,《望江南詞》;另外輯録法式善父親廣順詩六首。
中国古代诗歌,是民族的瑰宝,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有各自的风格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曲选粹》即是从历代诗歌中选出部分精品,加以注释,推介给读者。 丛书按时代顺序分为先秦两汉诗卷、魏晋南北朝诗卷、唐诗卷、唐宋词卷、宋诗卷、元明清诗卷、元明清词卷、元明清散曲卷共计八卷。从选目来看,所选均为情感真挚感人,富于艺术特色,可读性强的作品,适当兼顾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和不同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每个作家还撰有小传,简要介绍作家生平行事、诗歌成就特色及作品和版本存世情况。作品的注释,以语词注释为主,适当阐发诗意,必要时引述古人评语,总之以引导读者领略诗意诗境为要。 这套诗歌选集,由傅璇琮先生生前一力倡导并担任顾问,知名学者卢盛江、卢燕新担任主编,汇集了国内相关领域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作者们将几十
本书稿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全宋诗》为辑补对象。撰者广泛查检宋及宋以后典籍数百种,尤其为《全宋诗》所忽略的佛道文献、方志文献、石刻文献、类书,辑出佚诗、佚句两万余首(条),新见作者200余人,对佚诗佚句精心查重、辨伪、校勘,剔除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诗订补》及报刊上发表的宋诗辑佚文章中相同的作品。新见作者均撰写小传。并对《全宋诗》已收的若干作者小传及作品的重出、误植进行补正、说明。这对《全宋诗》的完善有极大价值。
诗集选本。本书主要由当代专家学者精选晋、唐、宋、元、明、清大德高僧诗作三百余首,内容涉及咏古、游历、感悟、倡和之作,多为名诗佳作,体现我国僧诗特点与水平。现按僧人生年先后排序,各诗前附僧人小传,简介其生平、著作及诗作特点与成就。随文选配古代版画,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为首次选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