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 永瑢(1744年1月28日 1790年6月13日),号九思主人,又号西园主人。少时居圆明园碧桐书院,亦称碧桐书院阿哥。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出继慎靖郡王允禧,封贝勒,管理内务府、充《四库全书》玉牒馆总裁、监管钦天监事务。三十七年(1772)年,晋质郡王。五十四年(1789),晋封质亲王。
《世界博物馆全书C(全10册)》由红糖美学著
《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之书。
本全集主体部分为《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前者将上起帝尧即位下至后周显德六年这三千多年间的史事编入邵雍自创的“元会运世”时间体系,力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念体系,是最能体现邵雍易学思想和历史观的代表作。《伊川击壤集》为邵雍诗集。邵雍诗用语平实坦易而又理趣盎然,为后来理学诗派的先声,后人遂有“佛语衍为寒山诗,儒语衍为《击壤集》”之赞语,可见其价值。本全集还把历代研究、评论邵雍的重要著述列入邵雍资料汇编之中,以俾读者参考。
本书稿以铁琴铜剑楼原藏顾广圻校旧抄本为底本,以《适园丛书》、《四库全书》、新旧《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唐文粹》以及各唐人别集、《全唐文》所载录之诏令为对校本,以广东省图书馆藏之明抄本、北京市图书馆所藏之明抄本等为参校本进行全面校勘,对《唐大诏令集》首次进行全面校勘、系年、笺注与辑佚,尽可能还原唐代诏令的原貌,使之成为史学、文献学和古代文学等门类研究的重要基本文献与参考书,极具学术创新意义与出版价值。
本书稽考有传本的唐人诗集、文集、诗文及诗词文合集共一百零六家。与一般叙录类著作泛泛叙及唐集各种版本不同,本书特别注重对百余家唐集的历代数千种传本的具体考察,手检目验,勘查其版本特征、编次体例、文字正误、版本源流以及该集在唐宋以来直到近现代的流传、演变等情形;并对这些唐集的书名、卷数、成书年代、编辑者、刊刻者、收藏者等等,亦按时代先后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述。对研究唐代文学、史学以及目录学、版本学、古籍整理、版本鉴定、版本收藏而言,是一部资料丰富、使用便捷的参考书。
本书属于国家珍贵古籍丛刊系列,本系列入选《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第一批)》,按照“品种完整、注重普及、体现价值、避免重复”的原则从第一至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选取时代早、流传少、价值高、经典性强的五十种善本高精彩印,首批十种,每种均请该领域专家撰写导读,促进古籍成果整理。本书为首批入选典籍之一,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 (宋)苏轼撰 题王十朋纂集 东坡纪年录一卷 (宋)傅藻撰 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卷一至四、九至十二配另一印本)。
《陈宝琛年谱长编》较全面、客观地纪录谱主一生完整的生平、思想与活动。本书取材资料丰富、全面。有许多是从尘封已久的旧报刊、旧档案中辑录出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内容丰富,真实可信。作者对谱主的研究,立论客观,实事求是。陈宝琛是晚清著名官员和学者,是清流派官员的代表。书稿一是让人们得以清晰地认识陈宝琛活动和思想发展的动态过程;二是展现陈宝琛活动和思想发展进程的历史情境,从这种历史情境中来全方位地认识廖世承的教育活动和思想;三是让人们从陈宝琛这个典型的案例中认识晚清清流官员的实践与思想发展的规律性。
本书稽考有传本的唐人诗集、文集、诗文及诗词文合集共一百零六家。与一般叙录类著作泛泛叙及唐集各种版本不同,本书特别注重对百余家唐集的历代数千种传本的具体考察,手检目验,勘查其版本特征、编次体例、文字正误、版本源流以及该集在唐宋以来直到近现代的流传、演变等情形;并对这些唐集的书名、卷数、成书年代、编辑者、刊刻者、收藏者等等,亦按时代先后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述。对研究唐代文学、史学以及目录学、版本学、古籍整理、版本鉴定、版本收藏而言,是一部资料丰富、使用便捷的参考书。
唐宋时期,可以称为古代小品文的成熟期。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元结的道州诸记,可称为山水小品的典范;著名诗人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也写有一些清丽俊逸的小品文;两宋之际,出现了大量的笔记小品,如苏轼的《东坡志林》、欧阳修的《归田录》、洪迈的《容斋随笔》、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这些笔记小品质朴自然,生动有趣,在唐宋文学中大放异彩,是唐诗宋词之外一种重要的文学体式。 唐宋时期作为古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期和成熟期,唐宋散文既有严肃正统的古文,又有闲雅清淡的小品,互动竞荣。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为杰出代表的古文 八大家 ,把古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唐宋散文的发展又是多元的,长期以来, 唐宋八大家 盛名 遮蔽 了其他散文家,有些读者甚至不知道白居易、黄庭坚、杨万里的散文存在。 《唐宋小品丛书》
日本素来重视汉文典籍的收集和整理。“仅存于今者,亦几近万。”这些文献能够补充本土文献的缺失内容,但也难免有鱼龙混杂的劣本出现。必须全面考查这些文献的内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方能充分对这些文献加以利用,使其价值得以体现。作者在整理此书时,首先明确了“和刻”的概念(出版于日本,且内容是翻刻/印/录中国旧有典籍),而后确定了图书的著录、考录方式,以便读者有的放矢地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料、比对信息。本书为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7FZW004)研究成果。作者自2012年至日本访学至今,花费十年有余的时间,收录日本各大图书馆相关汉籍信息,加以自己收藏的和本汉籍资料,爬罗剔抉,遂得此书。其文献学方面的价值可见一斑。
顾璘(1476-1545),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人,寓居上元。弘治九年登进士第,历任广平知县、开封知府、全州知州、台州知府、浙江布政使、湖广巡抚,工部尚书。嘉靖二十三年以南京刑部尚书之职致仕归里,建成息园,时常与宾客置酒高会、诗文唱和。顾璘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刘元瑞、徐祯卿并称“江东三才”,与陈沂、王韦、朱应登并称“金陵四大家”,亦是弘治十才子之一。《顾璘集》收录顾璘现存别集《浮湘稿》、《山中集》、《凭几集》及《凭几集续集》、《息园存槁》、《缓恸集》六种,均以上海图书馆藏明嘉靖间刻本为底本,校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金陵丛书》本,并附录诗文辑佚、顾璘传记、历代序跋三种。
本套书为故宫藏品《海错图》三卷本的译注本,图文并茂地真实再现了这一古代博物奇书的风采。本书以原图谱中海洋生物的顺序为纲目,先将精修后的原图展示出来,然后附上辨识并句读好的简体文本,接着对个别生僻词语进行了注释或考证,最后提供了全文的译文,为读者带来完美的阅读体验,激发读者去了解、探索海洋世界,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以清经韵楼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工作底本,以专书的框架纂集抄录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四部群书的专门考证研究,分为横纵两个维度。横向的维度是将《说文解字注》对四部群书的考校置于群书各自的框架下逐条排列,以四部群书分章,记一百零四章。问题条目计五千余条。纵向的维度是指每一条目之首以标签的形式标明段玉裁所考为哪一方面内容,包括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校勘学、目录学、辨伪学、经学、史学及其他九大类二十五种标签,每条之末标明其于《段注》中的位置。书末附录十余篇相关札记或专题论文。本书目的在于一览《段注》对某一专书(例如《史记》)的全部研究,或同时检得《段注》某一方面问题(例如破读群书假借,再如历史地理考证)的所有相关资料。
日本素来重视汉文典籍的收集和整理。“仅存于今者,亦几近万。”这些文献能够补充本土文献的缺失内容,但也难免有鱼龙混杂的劣本出现。必须全面考查这些文献的内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方能充分对这些文献加以利用,使其价值得以体现。作者在整理此书时,首先明确了“和刻”的概念(出版于日本,且内容是翻刻/印/录中国旧有典籍),而后确定了图书的著录、考录方式,以便读者有的放矢地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料、比对信息。本书为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7FZW004)研究成果。作者自2012年至日本访学至今,花费十年有余的时间,收录日本各大图书馆相关汉籍信息,加以自己收藏的和本汉籍资料,爬罗剔抉,遂得此书。其文献学方面的价值可见一斑。
本书为清代文人黄金台的日记。黄金台,原名森,字鹤楼,号木鸡书屋老人,浙江平湖县新仓镇人,虽长期困于场屋、十应乡试不中,但基本没有经历战乱,度过了俭朴、充实的“为 书籍的一生”。黄金台的日记上海图书馆共藏稿本35册,起于嘉庆十九年(黄金台26岁),止于咸丰八年(黄金台70岁)。现存的黄金台日记、诗文及其他著述,就是江南地区 嘉道时期一位中下层文人日常生活的反映与记录;作为研究个案,黄氏日记有难得的平实性与自足性,这种文献特质更有助于反映他生活的基本风貌。黄氏日记对研究《红楼梦》传 播、戏曲演出、嘉兴府地方文人群体而言,是十分难得的文献。
本书是“初唐四杰”之一杨炯诗文集的点校注释本。全书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童佩本为底本,校以《文苑英华》、《唐文粹》等多种古代总集、类书,底本讹误均予改正,并出校记;异文两通者载入校记。笺注严谨周详,释典释事准确到位,征引丰富规范。集后附新辑杨炯诗文断句数则。书后附杨炯传记逸事、著录评论及新编年谱,以备研究者参考。本次再版,据新出土文献增补杨炯文一篇,并对全稿内容进行了修订。
本书主要收录司马光的集部著作, 包括《温公文正司马公文集》和《温公续诗话》两种。前者是司马光的诗文集, 共八十卷, 凡赋一卷, 诗十四卷, 文六十五卷, 其文记叙周详, 词句简练、通达, 有自然质朴之感; 后者是司马光继欧阳修《六一诗话》而作, 品评、鉴赏时人及前人的一些名诗, 也记载了一些文人的轶事、趣闻及诗歌的创作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