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由出版大家王云五先生主编,严选国学经史子集各部中的名家名典,力邀一批学风严谨、学术缜密的文化名家(如南怀瑾、毛子水、杨亮功等)进行注、译、释,博采历代注本,旁搜学界新知,是国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珍品,出版至今再版二十余次,深得学界赞誉。 本书以汉服虔注《春秋左氏解谊》三十一卷为底本,参考了前人今人对晋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三十卷、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的大量研究成果,力求在信达雅的前提下更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于大众读者和青少年学生阅读。
幽梦影 《幽梦影》大约成书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大约是张潮三十岁到四十五岁之间断续完成的,不是一时一地之作,全书共219则,在写作的过程中即得到清初120余位大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和评点570多条,影响极大。他用幽静的态度去观察人生与自然,取幽人梦境、似幻如影之意,尽情地抒发了对生活所拥有的感受和体验,蕴涵着破人梦境、发人警醒的用心,因此取名《幽梦影》。 《幽梦续影》成书于光绪年间,收录格言、箴言、哲言、韵语、警句等86则,约五千字。在内容上,多是阅世观物小语,从中可窥作者的人生观及其为人处事态度,其中不乏哲理名言。于诗文亦略有评述,文字虽短,却有独到见解。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儒家通俗读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汉族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围
《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宋 沈括 撰。采用明翻宋乾道二年刻本为底本。《梦溪笔谈》分为二十六卷,共十七个门类: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涵盖内容十分丰富,被称为 百科全书式 的专著,为多领域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史料,尤以自然科学价值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
《有泰日记(套装全2册)/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五辑)》为晚清驻藏大臣有泰的日记,该日记从有泰在江苏常州地区任职开始,至其担任驻藏大臣期间,直至返回京城,此日记此前仅有驻藏部分整理出版,在藏学研究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此次为该日记首次全面整理出版,可以全面展示晚清大臣面对地方事务和国际事务中的态度和实施策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便民图纂》为 通书 类农书,内容取材于明代《便民纂》,图则采纳了《耕织图》,约成书于明弘治年间。主要记述吴地农业生产、食品、医药、日常生活以及风俗民情等,凡十六卷,卷一为农务之图,卷二为 女红之图,卷三以下则分十一类,分别是耕获类 ( 麻属附)、桑蚕类、树艺类( 二卷)、杂占类、月占类、祈攘类、涓吉类、起居类、调摄类( 二卷)、牧养类、制造类(二卷),内容庞杂,实用性强。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前二卷为绘图,卷一绘水稻从种植到收割十五幅,卷二绘下蚕、采桑、纺织、制衣十六幅,版画笔法细腻、栩栩如生,图上配文一改《耕织图》五言古体诗为 江浙民间流行的七言竹枝词,朗朗上口,便于推广。是书除了自身富有农业知识,极具实用价值之外,尚保存已亡佚的南宋《耕织图》部分图貌 , 为现今所能见到《耕织图》*早资料。
《仪礼释官》十卷,清胡匡衷撰,陈功文点校。是书主要详考《仪礼》十七篇所见诸侯之官,博参郑《注》、贾《疏》,旁及其他经传,时下按断,展现了有周一代侯国设官分职之大略,为后人研究先秦诸侯国的官职、官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剖决昭晰,考证精详,实为治《仪礼》者不可缺少之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书共四卷,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字圣俞)*早将 小品 视作文学概念,评选苏东坡之散文小品。是书卷一收赋二首、序二首、记七首、传一首、启二首、策问五首;卷二收尺牍三十首、颂三首、偈五首、赞七首;卷三收铭十一首、评史九首、杂著八首、题跋七首;卷四收题跋四十七首、词一首、杂记三十首。以上诸体尤以题跋、杂记、尺牍居多。陈继儒《苏黄题跋小序》有言: 苏、黄之妙,*妙于题跋,其次尺牍,其次词。
《龟藏——藏在龟壳里的甲骨文及河洛中国》是一本以甲骨文为中心,进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浅学术大众普及读本”,为系列作品“深藏中国”的部(剩余三部分别为《山藏——藏在秋山里的和田玉与山水中国》《泥藏——藏在春泥里的画珐琅与礼乐中国》《胚藏——藏在胚胎里的通天犀与生育中国》)。 《龟藏》中的“龟”指甲骨文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本书以“龟藏”为名,浅层含义即发现“龟”所暗藏的故事。 全书分“甲骨文背后的双面人生”“河图洛书里的中国”“商王和贞人的世界”“美丽殷商:你去哪儿了”四部分,同时配有大量文物文献价值和历史艺术价值并重的图片。
《黄裳集》整理了黄裳先生毕生著作,展示黄裳毕生辛勤笔耕的多方面实绩,《黄裳集》分创作卷、古籍研究卷、译文卷和书信卷部分,将作者生前已出版各书,大致按出版时间先后分门别类编入各卷,是目前黄裳先生全面作品集。 《清代版刻一隅》,1992年1月由齐鲁书社初版,1996年3月重印。2005年11月复旦大学出版社据作者增改修订,出版《清代版刻一隅(增订本)》。二者相较,《清代版刻一隅(增订本)》新增二十九篇,同时删去《清代版刻一隅》原有三十篇,篇目前后庶几相埒,但文字内容则多有修改增补。两书皆经作者手订,《清代版刻一隅(增订本)》除“增订本前言”之外,并附录《清代版刻风尚的变迁》一文于书后。 此次出版,意在使作者的相关文字内容尽可能得到全面完整的保存,故以《清代版刻一隅(增订本)》为底本,将《清代版刻一隅》
本书中的两种《粥谱》分别选自清代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及黄云鹄的《粥谱》。《素食说略》系清宣统时翰林院侍读学士、咸安宫总裁、文渊阁校理薛宝辰所著。《养生随笔粥谱》,共收录了粥方一百种,分上品、中品、下品三类排列。实用性较强。有不少内容系作者多年养生的经验之谈,于现代也有的参考价值。黄云鹄的《粥谱》分《粥谱》及《广粥谱》两部分。成书于光绪七年(1881年)。其中,《广粥谱》是关于荒年账粥的资料简编。而《粥谱》则是古代粥方的汇集。共分“食粥时五思”“集古食粥名论”“粥之宜”“粥之忌”“粥品”几部分。几部分中,重点在“粥品”,又分八部分,共收谷类、蔬菜、蔬实类、耳类、瓜类、木果类、植药类、卉药类、动物类的粥方二百多种。内容相当丰富,且有实用性,值得今人加以研究、继承。《素食说略》除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