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全集》共收张居正著述6种,附录署名为张居正的疑著2种,并附录张居正资料选编。本次出版进行了新式标点和校勘,并按经史子集分类,首次实现对张居正现存几乎全部文字的整理结集,于张居正本人和明史乃至中国史的研究,皆有重大价值。
《鲁班经》为我国古代营造房屋和日常生活用具的实用指南书。它是一部论述建筑与fengshui关系的集大成专著,成书于明代。本书含《新镌工师雕斫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三卷,附《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一卷、《秘诀仙机》一卷。《鲁班经》卷所说的就是总论和一些关于fengshui以及鲁班尺的运用,还有王府宫殿、寺观庵堂等的建筑规范。第二卷主要讲人家居宅之附属部份的建造,以及各种木工器物的尺寸和样式,还有制作这类东西所需要的材料以及制作避开的日子。第三卷涉及房屋和周边环境的fengshui问题。书中重点论述了古建筑中所用的寸木尺地、片瓦只砖,以及建筑物的尺寸大小、左右前后与吉凶祸福的关系。书中还配有大量古籍影印图形的重绘版,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各种明清主流家具的形状和尺寸。 本书不仅是一部罕见的古代建筑文化集大成之作,还是
本书的写作以王国维 二重证据法 为指导,将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材料相互释证,对《战国纵横家书》进行系统译注和研究,推动战国学术史的蓬勃发展,带来在传统文化研究上的推陈出新。本书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战国纵横家书》注释和译文加以全面整理,出版一部科学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校注本。同时详细考辨每章系年及辞主作为《引论》上篇、中篇、下篇冠于卷首。《战国纵横家书》集中丰富且真实可靠地记载苏秦史料,本书据此考辨苏秦及其相关人物事迹作为《附论》上篇、下篇附于文末。本书对《战国纵横家书》进行注释的同时,以现代文加以翻译,做到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本书以《引论》形式对《战国纵横家书》章节系年、辞主的存疑之处进行考证;本书以《附论》的形式考辨苏秦及其相关人物事迹,解决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历史
《韩昌黎文集校注(套装上下册)》本次重版尽量改正原书的个别排校及标点疏误。因整理者已故去,处理疑误时,重点参考了原书所依底本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和旧注颇多取资的朱熹韩文考异等相关文献,并吸收了湖南大学昊钦根先生及其他热心读者的勘误成果。《韩昌黎文集校注(套装上下册)》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一八五五-一九三〇)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用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都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
《四川盐法志》是清光绪朝授头品顶戴、太子少保,挂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衔,时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辑历代史书中有关盐政资料编纂而成,记载了四川盐业的生产、运输、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的盐政、盐法的大量资料,着重反映了有清一代四川盐业生产的概况、对当时社会的巨大作用。《四川盐法志》整理校注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四川盐法志》为底本,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校注,增添了重要的学术资料。
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迭经重版,蜚声海内外。增订本对全书的笺注与编年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调整,补充了大量颇具价值的文字资料与研究心得,体现了*的学术成果。
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迭经重版,蜚声海内外。增订本对全书的笺注与编年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调整,补充了大量颇具价值的文字资料与研究心得,体现了近期新的学术成果。
王恩洋先生(1897 1964)的唯识学著作,大致可分为三类,每一类数量都很可观:1. 概论性的著作,2. 专门问题的研究论文,3. 注疏性的著作。其中概论性和专论性的论著,我们已经选编出版《王恩洋唯识论著集》一书,今出版其注疏性的著作《唯识二十论疏》。作者在本书末提到,本疏乃 1937年7月,应华岩寺主钟镜和尚请,疏于华岩佛学院 。1939年上海佛学书局印行,1978年收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二十九卷,2000年收于《王恩洋先生论著集》(全十册,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二卷。 周叔迦先生(1899 1970)可以说是一位 佛教百科全书 式的人物,其在中印佛教史、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学与因明、佛教制度与仪轨、佛典考证与注疏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其唯识学与因明的著作,主要收于《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全七册,中华书局)第二册,其中的《
《陈寅恪文集(纪念版共10册)》共收书7种,附录1册:之一:《寒柳堂集》,之二:《金明馆丛稿初编》,之三:《金明馆丛稿二编》,之四:《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之五:《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之六:《元白诗笺证稿》,之七:《柳如是别传》。附录:《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译解庄子》为 国学经典释读 之一种。此书作者为叶玉麟,所据转换排印的版本为民国二十四年大达图书供应社出版、新民书局发行的《白话译解庄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叶玉麟所著的关于国学经典释读的著作,十分盛行,其通俗和易读性,称得上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成为一般读者学习国学的基本读物,可惜后来竟被忽视,难得重新出版。此次出版的便是叶玉麟先生所著的《白话译解庄子》。本书用通俗的语言,逐章逐句对《庄子》进行了译解,对相关词句和典故做了通俗的注解和诠释,今天看来,仍然是学习国学经典较为适当的读本。本次出版将其由原版的繁体竖排转换为简体横排,以适合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
一代才女李清照,因其不同寻常的经历和际遇,创作出非凡卓异的文学作品,百代流传,千载景仰。 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风幽婉缠绵,感情浓挚,音律和谐。《李清照集笺注》是 学者徐培均先生倾力之作,被海内外知名学者称为笺释李清照集的“权威性”著作。徐培均先生广泛吸收前人对李清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借鉴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一书,另外在版本、考证、编年、补遗等方面下功夫,重新辑校李清照的作品,将她的诗、词、文汇成一书。 对于 负盛名的词作, 选用罕见的明汲古阁未刻词本作底本,校本则采用同样罕见的清汪玢辑、劳权手校本和清沈瑾钞本等。同时对诗、词、文作品尽可能作了考证编年,辨析原委,理清脉络,纠正讹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原作。书中还收录了历代对李清照的评论资料和新撰的年谱。本书以收罗完备,
《老子》是我国古代 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问世以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此次出版,约请潜心研治老庄哲学几十年的张松辉先生,将《老子》甲、乙本与通行的王弼本相对照,篇次依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参考多种版本精审校勘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题解、注释和翻译,差异较大者则分别进行翻译,全面呈现《帛书老子》的独 值,值得期待。
《金圣叹全集》是陆林教授穷十余年之功辑校整理金圣叹作品的全集,校勘精,收录全,具有权威性,在学术界和读书界得到好评,全书计分诗词曲卷、白话小说卷、散文杂著卷三编六册,其中小题才子书是首次整理,书后附录年谱、资料等研究成果。
《唐宋传奇集》八卷是鲁迅先生出于对古典小说的热爱和学术研究目的而精心收集整理的,收录了沈既济《任氏传》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杜光庭《虬髯客传》乐史《杨太真外传》佚名《梅妃传》等四十余篇唐宋两代的单篇文言小说。其中狐女任氏、妓女霍小玉、李娃,大家闺秀崔莺莺,后宫宠妃杨太真、梅妃等人物形象,无不精彩绝伦,具有极强的个性和魅力,对后世小说戏曲中的狐女、青楼女子、大家闺秀形象,以及才子佳人故事原型,都有深远的影响。小说文笔华艳,情节波澜迭起,姿态横生,美不胜收,也体现了唐代多方面的社会生活。本书文白对照,对于文言文入门和欣赏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韩昌黎文集校注(套装上下册)》本次重版尽量改正原书的个别排校及标点疏误。因整理者已故去,处理疑误时,重点参考了原书所依底本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和旧注颇多取资的朱熹韩文考异等相关文献,并吸收了湖南大学昊钦根先生及其他热心读者的勘误成果。《韩昌黎文集校注(套装上下册)》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一八五五-一九三〇)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用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都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
《尔雅》是 部词书,因其重要,历代学者广为注释。郝懿行撰的《尔雅义疏》因成书较晚,能汲取各家之长,如因声取义、词义发展等,尤其是百科类条目重目验。因此郝疏得以广泛流传。该点校本以同治四年郝氏家刻本为底本,校以咸丰六年刻本,经文与郭注则参校以《十三经注疏》(中华)、《尔雅校笺》《尔雅今注》等。
多数李清照选集偏录言情之词,体裁、题材均颇单一,有意无意忽视了这位“婉约词宗”在诗文赋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外的“丈夫气”、“志千里”和爱国情。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纠此弊端,将清照一生分为“汴京待字和合卺初嫁”、“汴京泣别和党争株连”、“重返汴京和婕妤初叹”、“屏居青州期间”、“莱州寻夫的前前后后”、“人老建康城”、“生离死别和流寓浙东”、“从绍兴到杭州,再嫁离异及其他”、“避难金华”、“定居临安”十个阶段,精选其诗词文赋以见其所历所感及全面成就。注释赏析平易可读,方便初学入门;考证词调及作者事迹等,又见学术底蕴深厚。如世人常谓赵李夫妇婚爱美满,《李清照诗词文选评》则指出清照时有被冷落弃捐的“婕妤之叹”,凡此皆可新人耳目。
《饮膳正要》三卷,元忽思慧(又作和斯辉)撰,是我国 部营养学专著。忽思慧于元仁宗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任宫廷饮膳太医,主管宫廷饮食、药物补益事项,兼通蒙汉医学,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学知识,乃集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和宫廷日常所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谷肉果菜中性味补益者,于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编成此书。《饮膳正要译注(精)》卷一、卷二以食疗、饮食制作、饮食宜忌为主要内容,列养生避忌、聚珍异馔、诸般汤煎、神仙服食、食疗诸病等15大类;卷三载食物本草约200种,并附插图,一一介绍性味、主治。全书自成体系,图文并茂,有很高的价值。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景泰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