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目前的一部重要而有影响的诗歌评论著作。《诗品译注》是周振甫以渊博的学识和严谨踏实的作风,对《诗品》作了精心的校勘、今译、注释和解读说明。“译文”采用直译,“注释”注重解释典故
《山海经》,不知作者何人,亦不知成书于何时,自汉刘向父子校定,晋人郭璞为之注解,始成今日面貌。其内容包罗万象,举凡山川、物产、医药、神鬼、礼乐、传说无不涉及,向来被视作奇书,前人或用于考地理,或用于证古史,或借以识远方异物,或据以演小说传奇。近代以来更发现其中不乏可与殷墟甲骨、战国楚简相印证者,更可见其内容多渊源有自,断非一句想象、神话所能概括。由于该书来源复杂,内容丰富,文字简古,故而历代学者对其聚讼不已,却少有定论。读者不妨深入其中,自行探求文字背后的隐秘。
《孝经》有今文、古文两本,今文称郑玄注。皮氏据严可均辑本以作疏,凡社稷、宗庙、丧服、祭享、朝聘、巡狩、郊祀、明堂、辟雍、五等、五服、五孝、五刑诸端,皆原原本本,引据翔实,而以郑玄他经之注以证此注,尤得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言》《道德真经》,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通行本中,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道”开头,称《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德”开头,称《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本书为汪荣宝研究《法言》的稿本。2013年,徐兴无先生赴台湾,获赠《法言疏证》、《法言义疏》手稿残稿之扫描件。2016年,又在国家图书馆检得汪氏《法言疏义》手稿残稿,为《疏证》与《义疏》之过渡稿。徐兴无的《汪榮寶《法言》注釋殘稿三種考》详细考证了汪荣宝研究《法言》的学术轨迹,可见从稿本到刻本衍生过程中的沿承与新变,及其学术思想的变化。
阮籍为魏晋之际有名文学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其思想论著在散文艺术上却又有的成就,增添了他作为文学家的风采。阮籍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创制了"正始体",影响深远。阮籍的抒情小赋亦有可观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言》《道德真经》,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通行本中,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道”开头,称《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德”开头,称《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