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汇集在一起,并为之作《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遂被合称为 四书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礼记》是 三礼 之一,是战国秦汉间礼仪制度、儒家思想等的资料汇编,位列《十三经》,是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本书以王文锦先生的《礼记译解》为基础,抛开了《礼记》中一些讲解具体礼制的章节,精选了包括《大学》、《中庸》在内的十四篇文章,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为读者学习《大学》《中庸》,进而了解《礼记》和儒家思想的扫除障碍。形式上以简体横排编排,版式疏阔朗目。
《周易本义》是朱熹的重要著作,也是易学目前继王弼注、孔颖达疏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皆奉为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提出的 《易》本是卜筮之书 的易学观,《本义》卷首的九图,至今仍是学者热议的话题。可以说,不读《周易本义》,就无从了解易学在宋明以后直至当代的发展源流与脉络。本书以世界书局影印武英殿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此次推出的是简体横排精装本。
作者化读《古文观止》经典名篇,首先把字义、句法、典故、写作者的知识背景、境况、写作缘由等解释清楚,也就使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晓白无误,写作者的思想主旨凸显。在此基础上推进,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修辞技巧、论证逻辑、风格气势等,使读者能对文章的优长从总体上加以把握、体会。*后再进一步,能以博学和自身的人生境界修为阐释古人的精神世界,此尤为其独到之处。
《南唐二主词》约成书于宋代,后世续有辑补,该集历来真伪混杂,词作的文字异同更为纷繁。后经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的次子王仲闻先生搜罗该集众本,参稽多种相关文献,细加比勘,认真考证,对该集作了深入的校订和梳理。又经著名文史学者陈书良等注释、辑评、评析,更增加了对二主词的理解与赏析。书后还附编了散见他书的佚作,历代评语、本事资料及各家序跋和相关考证文章。校订谨严,注释精确,资料详备,辑评丰富,评析到位,为研究南唐二主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
《鲁班经》为我国古代营造房屋和日常生活用具的实用指南书。它是一部论述建筑与fengshui关系的集大成专著,成书于明代。本书含《新镌工师雕斫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三卷,附《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一卷、《秘诀仙机》一卷。《鲁班经》卷所说的就是总论和一些关于fengshui以及鲁班尺的运用,还有王府宫殿、寺观庵堂等的建筑规范。第二卷主要讲人家居宅之附属部份的建造,以及各种木工器物的尺寸和样式,还有制作这类东西所需要的材料以及制作避开的日子。第三卷涉及房屋和周边环境的fengshui问题。书中重点论述了古建筑中所用的寸木尺地、片瓦只砖,以及建筑物的尺寸大小、左右前后与吉凶祸福的关系。书中还配有大量古籍影印图形的重绘版,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各种明清主流家具的形状和尺寸。 本书不仅是一部罕见的古代建筑文化集大成之作,还是
《列子译注》是《列子》的译注版本,书中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凸显了古人的智慧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书贯穿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见解与心得,是一本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的经典读物。
《秦观词笺注》三卷,补遗一卷,宋秦观撰,杨世明笺注。秦观(1049-111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受知于苏轼,为 苏门四学士 、 苏门六君子 之一,被认为是北宋词坛上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其词妙在情韵兼胜,情感真挚,山川景物均熔铸笔端,自抒性灵。语言清丽淡雅,自然平易,音律谐美,和婉醇正,是北宋婉约词大家,评者以为其词的成就在苏轼、黄庭坚之上,对后来的周邦彦和李清照有直接影响。《鹊桥仙》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可谓家喻户晓。杨世明先生笺注秦观词,注释详细,文辞雅洁,考其背景,表出典故,训释文义,赏析词境,又从诸家词话、笔记辑录相关评论,足资参考。后附秦观年谱。本书以《彊村丛书》本《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为底本,广校众本,又对集外之词作考辨,补遗四首,其
《曹操集》(收于 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编于1959年,分为诗集、文集、孙子注、附录、补遗几个部分,是曹操著述及相关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备的本子。该书是以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本《魏武帝集》为底本,稍加整理和补充。增加的《孙子注》,取自《孙子十家注》。附录则有《三国志》魏武本纪(含裴松之注)、江耦所编《曹操年表》以及节录自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的《曹操著作考》。现据此繁体本改排简化字本。 1.一本书即可从生平、为政、军事、文学等方面全方位了解曹操; 2.简体横排。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 修道 。所以修 德 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 德 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 是浑全之朴, 众妙之门 。 道 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 道 在物中,物在 道 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 道 。 道 不只是有形的 物质 、思虑的 精神 、理性的 规律 ,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 物质 、 精神 、 规律 皆是 道 的派生物。 道 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 道 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
龟山先生即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杨时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为 程门四弟子 ,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 南剑三先生 ,是宋代理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是朱熹,其源头则是北宋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杨时作为宋南渡洛学大宗,将二程学术思想带入东南,成为理学南传的鼻祖。杨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社会伦理、制度礼仪、价值取向等方面。杨时通过对二程的理一分殊思想、气学思想、心性论、格物致知论、圣人观等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形成了自身颇具特色的理论架构,是沟通洛学及其后闽学思想传播的一位重要人物。《龟山先生语录》为其门人陈渊、罗从彦、胡大原记录杨时讲学语录,由六部分组成,涉及杨时对经典、史事、学术的看法。是研究杨时学说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