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一书,是宋代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一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问世以后,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明白 治身、治家、治国 的道理,因此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问世以后,从北宋到清朝,《资治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 皇帝教科书 。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中华大典》是运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其目的是为学术界及愿意了解中国古代珍贵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准确详实、便于检索的汉文古籍分类资料。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纂写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姻海。我国历代都有编纂类书的优良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永乐大典》等大多已夫失,现存《古今图书集成》编就距今也已数百年。为了适应今天和以后研究和检索的需要,一九八八年海内外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同仁倡议,在已有类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 《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山川分典 套装共2册)》所收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约三万种,达七亿多字,分为二十四个典,近百个分典,内容广博,规模宏大。 《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坚持科学态度和百花
《中国古玉辨伪(修订本)》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作者以开放的姿态,传授了多年研究古玉辨伪之独门秘籍。在《中国古玉辨伪(修订本)》,作者从宏观篇、微观篇、技能篇三方落墨,从中国玉器发展史着眼,潜心解读古人文献,总结辨伪经验,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以期解开古玉辨伪混沌多年之命门。在书中,作者将精心收集的九十九件不同时期的赝古活化石和盘托出,逐一揭露作伪伎俩,与其他近两百件各朝代标准器相对应,相信读者在享受视觉盛宴、掌握辨伪方法之后,能够从容面对“”的诱惑,走上科学辨伪之路,减少经济损失。
本书为《东莞历代著作丛书》(第五辑)中的一册。《吟芷居诗话》是东莞现存一种以诗话命名,并以莞人莞诗为主要评论对象的著作。《吟芷居诗话》体现了张其淦对诗歌的主张。作为进士出身的张其淦,和正统的诗论家一样,沿着“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沿着《诗经》以来现实主义的道路去创作,去评论,这是共性。所以《吟芷居诗话》具有的文学和文史资料价值。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位于南京市,是全国以太平天国为主题的博物馆。收集、展览、研究太平天国历史为主。由历史学界罗尔纲先生创建,先后出版太平天国史料简编、太平天国印书等多种。 《太平天国史料汇编(套装共40册)》的编辑工作起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历史学家罗尔纲先生当年主持的重大项目。在罗尔纲先生主持下,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了大量专家学者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收集查阅有关太平天国历史的方志、奏稿、谕告、函牍、叙论、传记、记序、碑记、日记、自述和诗歌等各类资料1600多种,15000多册。历经二十多年的辛苦编纂过程,整个汇编分总类和各地区以及参考资料三大类,共约1650多万字。可以说《太平天国史料汇编(套装共40册)》集太平天国历史文献资料搜集编纂之大成。
《筵 色 公元五至十四世纪南方青瓷与北方白瓷的瓷色风貌》 「一册专业性极强的、涵盖南方青瓷与北方白瓷各窑口的古董鉴赏书」 出版时间:2019年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尺寸:31 25 4cm 书号:ISBN9787534073250 售价:498.00 观摹宋徽宗《文会图》、南宋刘松年《撵茶图》、明代杜菫《玩古图》、以及文征明《品茶图》,诵读那些描绘古物器用的典雅诗句,心中总不免羡慕起古人。器用,从古至今,都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无论是盘、碗、盏、洗、碟,还是香熏、炉子、花器、供奉器,无论是御供官器,还是民窑烧制,究其最初被匠人们创烧出时,被赋予的使命便是「被使用」。 一件器物,再珍贵、价值再高昂,若只是陈列在玻璃展柜中,甚至被锁在保险柜里,就如同古时的文人雅士与我们隔绝了时间的长河,任谁都无法体会它究竟能有多雅致,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