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是一部全面展现宋代理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由朱熹和吕祖谦编纂,收录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位理学家语录六百二十二条,分十四卷,对宋以后的社会思潮和主流文化影响极大。南宋叶采称之: 是则我宋之一经,将于四子并列,诏后学而垂无穷也。 清代江永言其: 凡义理根源,圣学体用,皆在此编。 近代国学泰斗钱穆也说: 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 可见,《近思录》既是古代文人士子奉为圭臬的经典名作,也是今天我们研究理学的重要文献和资料。
《唐鉴》是北宋史学名家范祖禹的史论代表作,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施政治国方略的经典杰作,记述了唐朝二十一位皇帝近三百年的政治史。它和《资治通鉴》并驾齐驱,被视为帝王读物。据说,北宋理学家程颐非常喜欢读《唐鉴》,他曾评价道: 三代以后,无此议论。 宋高宗也曾评论道: 读《资治通鉴》,知司马光有宰相度量;读《唐鉴》,知范祖禹有台谏手段。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和政治家王守仁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
《笠翁对韵》是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的作品,是人们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两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全文对仗工整,极富声韵,用词精美,意味深长,并且读起来琅琅上口,像唱歌一样,十分适合孩子朗读背诵。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辩机撰,记述了 高僧玄奘赴印度游学所经历和得自传闻的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多个 城邦和地区的地理社会历史与 信仰等状况,保存了七世纪时该地区社会 文化的大量珍贵史料,至今仍是研究这一区域古代史和 信仰,中外交通等专门史的重要文献。译注者董志翘在充分吸收前人对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和清晰顺畅的白话翻译,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较好普及读物。
本册(先秦卷)收入传记6篇,计23万字,按创作时间排列。传主多为春秋战国的杰出思想家及政治家,故名为“先秦卷”。其中,《中国之武士道》部分传主为汉朝人,特此说明。 本丛书以作者生前好友林志钧先生在1936年主编的《饮冰室合集》为底本,收入由梁启超著古今中外人物传记44篇,共70余万字。传主的身份,上至帝王、将相,中则师友、名流,下则刺客、乞丐,无所不包,人数也达到百余人;有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的改革家管子,也有与作者同时代的政治家李鸿章,时间跨度长达2600年;有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有各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传记的篇幅,长则十几万字的挥洒,短则百余字的“略传”; 创作早的是1896年《三先生传》,晚至1924年《朱君文伯小传》,长达29年。作者终生所想,无非国强民富;毕生所求,只是开启民智。翻开本书,
《思录(典藏版)(精)》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此本共623条,多出的一条,乃前人录白杨伯岩本,即第五卷很后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