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唐鉴》是北宋史学名家范祖禹的史论代表作,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施政治国方略的经典杰作,记述了唐朝二十一位皇帝近三百年的政治史。它和《资治通鉴》并驾齐驱,被视为帝王读物。据说,北宋理学家程颐非常喜欢读《唐鉴》,他曾评价道: 三代以后,无此议论。 宋高宗也曾评论道: 读《资治通鉴》,知司马光有宰相度量;读《唐鉴》,知范祖禹有台谏手段。
《笠翁对韵》是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的作品,是人们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两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全文对仗工整,极富声韵,用词精美,意味深长,并且读起来琅琅上口,像唱歌一样,十分适合孩子朗读背诵。
《献帝春秋》,晋袁晔撰,是一部记载东汉末年历史的编年体史学著作。《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十卷,宋以后亡佚。现有辑本三种:《说郛》本、《子史钩沉》本、《古今说部丛书》本,辑得佚文九条。本书利用数字人文手段,以编年为序,新辑得佚文六十一条。 数字人文作为当前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既是传统研究方法和各类先进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本书以《献帝春秋》为切入点,探讨了数字化技术给古籍整理研究带来的新变革和新契机,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鲁迅 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林语堂
婚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任何时代,婚姻形态的演变无不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忠实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水平。婚姻是人类社会基本的组合方式,它的发展变化,涉及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家庭、家族、家庭
《词林正韵》为介绍填词用韵的工具书,是作者在参酌考定两宋名家词集后撰写的,作者依宋代韵书《集韵》的排列次序,把206韵分成19部。现以初刊本道光元年翠薇花馆刊本为底本影印出版。
《棠阴比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案例汇编,载述刑法折狱的一些典型案例,作者是南宋宁波人桂万荣。《棠阴比事》的体例比较特殊,即把性质相近的两个案例并列连缀起来,“比事属词,联成七十二韵”“共一百四十四条”。本书译注者立足于《棠阴比事》文本,对这144则案例进行改写,使之成为通俗易懂、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古代审案故事。
《刘孝标集校注》是对刘孝标现存的作品进行汇集、整理、校注的一部古代文学家作品别集。《刘孝标集校注》不仅汇集了刘孝标的诗文作品,而且将刘孝标给陆机《演连珠》所作的注一并收入。本书是当下刘孝标研究及六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