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典》是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20世纪甲骨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甲骨文字典》(横排本基于原版,在已识甲骨字形前增加了对应的楷体字,并对已发现的文字、标点符号硬伤以及个别不统一之处进行了修改,还将原书各卷 补遗 内容插入对应正文,根据新的规范标准重新制作了笔画索引,是一部内容丰富、查检方便的甲骨文工具书。
1716年成书的《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零四十二个,是历代字书的集大成之作,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要。 本字典以道光王引之订正本《康熙字典》为底本,参校别本,重新横排出版。全书逐句加标点,主要使用逗号、句号、冒号、书名号等。为方便读者使用,在原注音反切、直音后加标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原书无篆文,现据徐铉校本《说文解字》,将规范小篆附于正文字头之后。书末新编四角号码索引,收入原书正文、补遗、备考中全部字头,以便检索。 此次重印,我们在原书的基础上约请专家、学者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对原书中一些错误作了挖改,使得重印本既保持了本词典的原有特色,又提高了质量,将更适合广大读者的需要。
建阳刻本自宋代流播海外,对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影响甚巨,和刻本、朝鲜本、安南本与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书是以和刻本汉籍为考察对象,编纂而成的日本翻刻建阳刻本汉籍之专门性图录。共收集和刻汉籍78种(另附录抄本7种),并加以考释,一一揭示其与建阳刻本之间的关系,以助益建阳刻书研究、中国雕版印刷史研究及中日书籍交流史研究。
本书以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基础,以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为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兼采《广韵》《尔雅》等文献,根据甲骨文等新的文字考古资料,结合杨树达先生等前辈的研究成果和作者个人多年的教学及研究积累,运用训诂学和音韵学研究工具,进一步进行汉字个体的形音义关系及语源研究。 本书选取《说文通训定声》所收录的汉字,进行逐一研究阐释,尤其注重声符与语义的关系及语源研究。根据凡抽象皆由具象而出的原则,寻根探源,解读个体汉字的语源。《说文通训定声》在每个字头之下先举《说文》原文,讲明此字的本义,再引古书文句和传注作为例证。本书沿用这一体例,作者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反复研读考证,引入新的证据,加入个人的思考,既对前人的研究做了梳理总结,又阐释自己的新发现新成果。本项目对《说
《史通》是由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作,是我国 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该书分内外篇,共20卷,此书尽显刘知几提出的史学家必须兼具的“史学三长”。可以说《史通》的成书对于后世史学理论的发展意义深远,乃至逐渐形成一门显学——史通学。后世学者注释《史通》者尤多,而以清人浦起龙的《史通通释》较晚出,而能 好吸取前人的校释成果。难能可贵的是,浦起龙在校释《史通》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每篇都有按语,其后再注明《史通》所引典故出处,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此外,本次出版的《史通通释》后面还附有陈汉章的《史通补释》、彭仲铎的《史通增释》, 能让治学者在兼采众家之长中有所获。
《古典文献研究》是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主办、程章灿主编的论文集。此集收二十余篇文章,其专题分为文献文化史研究、经学及经学文献学研究、文学及文学文献学研究、文史 新研等。文章如张伯伟《书籍交流与政治:东亚书籍史研究方法再检讨之一》》,孟羽中《自家互文与他山之石:〈汪文摘谬〉探论》,罗韫哲《“库真”与“库直”:一个中古時期 外语音译词的考辨》等等。本书文章是文史研究的新成果,对推进学术前进多有助益,对 学术风气颇有贡献。
\\\"《芥子园画传》又称《芥子园画谱》,编印于清康熙年间,是一部广受喜爱的画谱,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术的传播起了很大影响, 在中国绘画 占有重要的地位。芥子园为李渔在南京的别墅。李渔渔是清初有名的戏曲理论家兼戏曲、小说作家。《芥子园画传》是李渔的女婿沈心友全家居住在芥子园时,由沈心友发起,请王概等编绘而成。《芥子园画传》原书共三集: 集为山水谱,共五卷;第二集为兰竹梅菊四谱,共八卷;第三集为虫草花卉和翎毛花卉二谱,共四卷。因为篇幅的关系,本次出版对原有内容进行了删减,保留了学习中国画的精髓部分。\\\"
《史通》是由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作,是我国 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该书分内外篇,共20卷,此书尽显刘知几提出的史学家必须兼具的“史学三长”。可以说《史通》的成书对于后世史学理论的发展意义深远,乃至逐渐形成一门显学——史通学。后世学者注释《史通》者尤多,而以清人浦起龙的《史通通释》较晚出,而能 好吸取前人的校释成果。难能可贵的是,浦起龙在校释《史通》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每篇都有按语,其后再注明《史通》所引典故出处,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此外,本次出版的《史通通释》后面还附有陈汉章的《史通补释》、彭仲铎的《史通增释》, 能让治学者在兼采众家之长中有所获。
《三目类序释评》是一部古籍研究著作。通过选取中国古典目录学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三目”做为研究对象,将“三目”的总序、部序、类序分别对应展开,对每篇序文进行规范标点,对相关名词、文句做详尽的注释,其后附以“按语”,通过去谬匡正、去伪存真、拨乱反正,品评“三目”类分的“优劣短长”。本书在探析古人四部归目思想的基础上,为当下梳理出一份详尽的、科学的、 适合中国古籍的四部分类表,具有突出的学术意义与实用价值。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代 杰出的散文大家,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称。后人将他和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则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本书是韩诗诗文的总集,按体裁对其作品进行整理,包括古诗、律诗、杂著、书、序、碑志表状等,并且对诗文进行了准确、流畅的白话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