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古代版画史中的高峰之作《会真图》(科隆藏闵齐刻本《西厢记》彩色套印版画,现为孤本)为研究对象,希望在文献与图像的映照中建立起此套作品与历史、文学或其它艺术作品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其中的图像含义与创作意图,进而开拓今人对晚明版画的欣赏眼光。
本书以中国古代版画史中的高峰之作《会真图》(科隆藏闵齐刻本《西厢记》彩色套印版画,现为孤本)为研究对象,希望在文献与图像的映照中建立起此套作品与历史、文学或其它艺术作品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其中的图像含义与创作意图,进而开拓今人对晚明版画的欣赏眼光。
本书以中国古代版画史中的高峰之作《会真图》(科隆藏闵齐刻本《西厢记》彩色套印版画,现为孤本)为研究对象,希望在文献与图像的映照中建立起此套作品与历史、文学或其它艺术作品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其中的图像含义与创作意图,进而开拓今人对晚明版画的欣赏眼光。
《版画的宽度:版画本体语言的兼容性研究》由陈鸣鸣著
晚明的版画书籍与出版文化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借助风格学和图像学的分析,以及社会学、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的支持,对晚明时期的版画、书籍和商业印刷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以版画印本的生产为联结点,观察出版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演变。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所谓的“版画的黄金时代”表象之后,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徽州风格”为主体的书坊逐渐摆脱掉逐利而印的出版目的,并向士人审美和文化时尚靠拢,而这也间接反映出明代后期商业及社会文化上的深刻改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徽州风格的形成与扩散。二、版刻与绘画的互动。三、复制传播的图像和寄托个人意图的“版画作品”。四、图像的审美趣味与晚明的城市文化。五、晚明的刻书体系与出版流程。
《雕塑新论》收录著名美术史学者、批评家孙振华研究中国雕塑艺术的文章30余篇,聚焦于雕塑的边界,涉及雕塑的定义、内涵与外延问题,探索了雕塑与其他艺术形式、媒介、空间等的关系和互动,展示了中国雕塑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视野。
丝绸之路南道的于阗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靠前站。佛教造型艺术在于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汉时期是初始阶段,魏晋时期是发展阶段,唐朝时期是成熟阶段。于阗通过强化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接受汉文化的濡养,在一个整体框架中构置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于阗绘画在吸取外采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将“铁线描”和“凹凸法”的造型技法融为一体,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于阗画派”。于阗画派流行于唐代画坛,也深刻影响了日本奈良时期的佛教造像风格,它与中原、敦煌及藏传佛教造型艺术体系的营构也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张健波著的《丝绸之路南道古代造型艺术--以于阗壁画雕塑为中心》共四章,靠前章绪论,简要介绍丝路南道及于阗佛教遗址概况;第二章介绍于阗原初居民与佛教传入于闻的年代、路线;第三章阐述两汉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第四章介绍魏晋
本书结合图像和文本的综合对照,通过对“收租院”的主题设定、雕塑媒介针对主题在图像叙事结构中的重组,以及现场对雕塑语言的整合这三个方面来系统化地展开讨论,开启我们对中国当下的公共雕塑、叙事性雕塑、重大主题雕塑等方面的思考。
本书分五部分论述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探讨了王子云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方面的研究影响了多个学科,他的考察践行影响到中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建立,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推动了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
本书首次出版于1979年,是针对雕塑初学者的入门类经典书籍。雕塑家布鲁诺·卢凯西的作品从悠久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汲取养分,风格写实,平实易懂,技艺精湛,线条和表情优雅中渗透出美,具有某种哀怨与谐趣。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卢凯西工作的机会,配以玛吉特?马姆斯特拉姆的摄影记录,为读者展现了卢凯西用黏土制作一个人物头部雕塑的全过程,涵盖了从准备工具和材料,到粗雕、精雕、完善轮廓和整体润色的所有步骤,每一步都配有特写视图和文字说明,以便读者参照练习。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野口勇丰富而传奇的艺术人生,作者从雕塑家的角度切入,阐述了野口勇的思考维度是如何从雕塑家的视角介入建筑园林设计的。具体地从单体雕塑的语言探索发展和对材料的处理谈及野口勇艺术的核心和价值,又选取野口勇一生丰富的经历,描述他如何与诸多大师(建筑师、舞蹈家、画家等等)一起工作创作,产生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大量实践的作品,适于雕塑、景观、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学者和学生参考阅读。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野口勇丰富而传奇的艺术人生,作者从雕塑家的角度切入,阐述了野口勇的思考维度是如何从雕塑家的视角介入建筑园林设计的。具体地从单体雕塑的语言探索发展和对材料的处理谈及野口勇艺术的核心和价值,又选取野口勇一生丰富的经历,描述他如何与诸多大师(建筑师、舞蹈家、画家等等)一起工作创作,产生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大量实践的作品,适于雕塑、景观、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学者和学生参考阅读。
青铜峡岩画是贺兰山岩画的一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到现在,对其研究调查从未停歇。本书稿就青铜峡岩画的发现与分布、调查研究方法、题材与内容、制作方法等方面,对青铜峡岩画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就四眼井岩画、车汪沟岩画、卢沟湖岩画、口子门沟岩画、砂石梁子山岩画做了大量图录,通过岩画拓片和线描图生动再现了青铜峡岩画的原貌。
刘岘先生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和开拓者,是我国20世纪现代版画的著名艺术家。他近60年的创作与中国社会命运紧相呼应,其数千幅木刻作品,为中国版画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本书是在他的多本作品集之外,又将他书写的部分文章选编而成的。书中既有他对家乡、对童年的温馨回忆,也有对鲁迅先生多次对他亲切教诲和指导的记述;既有对革命经历、延安生活的回忆,也有他有感而发的艺术评论……内容丰富多样,文笔亲切朴实、自然流畅,其间浸透着刘岘丰富的内心情感,不失为耐人阅读的散文。本书是刘岘先生版画创作与艺术风格的有力注释。
《嵩阳石刻集记》二卷,是编乃康熙癸丑封官登封知县时作也。登封地在嵩山南,故其所录碑刻,以嵩阳为名。此书载及宋、金、元、明东魏嵩阳寺碑文。
本书分四个部分介绍版画的应用技巧,第一部分:导言,讲解了版画的工具材料和基本的版画刻印技术。第二部分:基本的版画制作,通过丰富的范例和示范步骤,介绍了版画不同的表现风格和制作技巧,包括单色版画、双色版画、多色套印版画、仿木刻风格的版画等。第三部分:特殊的版画技法,通过几种独特的图案的组成,介绍了橡皮块和戳印在版画创作中的应用,包括抽象图形、重复图案、彩色图图案构成及纸片拼贴的版画等。第四部分:雕版创意,展示了版画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性、延伸性的应用,如藏书票、感谢卡、包装纸、茶巾、壁纸等。
本书为“走读山西”系列丛书之一。全书以山西古代壁画为研究对象,从美术、考古、历史、社会、地理、建筑等角度,展现山西古代壁画丰富厚重的历史,内容覆盖了汉代壁画、北朝壁画、唐朝壁画、金元壁画等内容,力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壁画,唤起全社会对中国古代壁画的保护意识。
郑军、杨海著的《中国历代图案精品摹本(第2版)》精选了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图案作品近二百幅,包括原始社会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魏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敦煌、龙门、麦积山的石窟艺术,唐、宋时期的墓室壁画,元代的寺庙壁画,明清的民间版画等,集中反映了各朝代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并有短文介绍其创作背景及艺术成就。本书是大中专院校学生研究、借鉴中国历代图案的宝贵资料,也是学习者临习古代图案的范本。
本书为“中国雕塑史论文丛”之一,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主要涉及对雕塑的基本认知、雕塑家的作品及其展览评论、雕塑案例的对比分析,以及雕塑家个人作品市场交易的行业规约等探讨。第一部分是作者对雕塑作为一个美术学学科的基本认知,从形体、质材、环境三个方面来言说雕塑。第二部分是作者指导的研究生从不同方面讨论雕塑的开放性。第三部分是以丛论的方式评论数位雕塑家的作品及其展览。第四部分则是对雕塑案例的对比分析,以进一步研究雕塑家当代艺术的创作思路。第五部分是为中国雕塑学会所拟的《雕塑家个人作品市场交易的行业规约》,汲取了国外雕塑版权的惯例与经验,并征求了国内雕塑家和研究艺术品版权问题的法律专家意见。行业规约的制定旨在推动雕塑家在投入公共艺术项目的同时,能够让更具有创造力的个人雕塑作品问世,进入
场景雕塑是以功能性纪实而存在的雕塑,其很大特征是对事件的转述,往往描述宏大的历史场面或群体事件。本书旨在通过讲解场景浮雕的概念、叙事、创作和历史沿革,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这一艺术。共五章,首章为场景雕塑的概念,描述讲解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中的场景雕塑;第二章分析了场景雕塑的叙事性以及在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中的叙事作用;第三、四、五章讲解了不同样式的场景雕塑在不同场合中的创作;很后为场景雕塑的历史沿革和课程体系。通过这五个章节,作者由宏观到具体,由现实到历史地讲解了场景雕塑的概念、创作和发展脉络。
敦煌莫高窟第12窟窟主为晚唐沙州释门都法律索义辩,窟内除塑像为清代重妆外,原有壁画保存基本完好,绘制年代大致在唐咸通十年(869)前后。无论是壁画的内容和布局,还是石窟所蕴含的宗教与世俗意义,该窟在晚唐石窟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敦煌莫高窟索义辩窟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图像学和功能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以分析图像结构为基础,深入解读其中的佛教义理与世俗意义,进而探求该窟的设计思想与功能。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野口勇丰富而传奇的艺术人生,作者从雕塑家的角度切入,阐述了野口勇的思考维度是如何从雕塑家的视角介入建筑园林设计的。具体地从单体雕塑的语言探索发展和对材料的处理谈及野口勇艺术的核心和价值,又选取野口勇一生丰富的经历,描述他如何与诸多大师(建筑师、舞蹈家、画家等等)一起工作创作,产生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大量实践的作品,适于雕塑、景观、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学者和学生参考阅读。
本书为“中国雕塑史论文丛”之一,本书凝聚着一个美术馆的文化视野、历史责任和文化担当,同时从差异化的展览理念中,也不同程度反映了中国当下社会的变化及我们共同面临的生存处境和生存困境,也深刻地反思了全球文化格局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及急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所带来的焦虑体验,这其实是中国在迈向现代性过程中社会不断转型的缩影,也反映了进入21世纪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身份、生活习惯和价值认同的变化。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汇集了多位知名艺术理论家、评论家的研究成果,旨在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深入梳理中国雕塑的历史经验,探讨中国雕塑的发展路径和趋势。该丛书为中国雕塑的研究和理解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中国雕塑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启示。
金属焊接雕塑是当代拥有现代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语言在于注重作品的直接创作过程,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它有力地拓展了雕塑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挥金属材料自身的质感特性自由地构思和制作,已成为美术院校雕塑专业学生进行现代雕塑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程。本书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实践、学生课程学习体会、学生课堂作业点评、现当代金属焊接雕塑作品赏析,对于学习金属焊接雕塑学生来说是一本较为全面学习教材,能够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发展过程,包括著名雕塑大师的金属焊接雕塑作品,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学习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