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普及和探讨中国传统 年 文化为核心,选取 年节 和 年画 两个研究对象,结合史学、民俗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知识对年俗演变历史、地域文化信仰、传统年画图形等信息展开充分详细的论述。整体架构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中国传统年节与传统年画的关系,并以十五个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轴,将知识性、故事性较强的各地传统木版年画作品导入年节,以赏析的方式加深读者对传统木版年画和年俗文化的对应理解;第二部分系统讲解传统木刻年画工艺;第三部分结合设计案例系统分析讲解传统木版年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这本书围绕晋南木版年画展开系统研究: 源流梳理:追溯年画演变,详述晋南木版年画发展历程,呈现其历史脉络。 地区年画剖析:分平阳、绛州地区,按天仙神祇、吉祥寓意等类别,剖析木版年画题材内容。 民俗意蕴挖掘:探究制作习俗、销售方式、贴用形式等,展现背后民俗文化内涵。 艺术特征总结:从造型、色彩角度归纳艺术特色,揭示美学价值。 传承传播探究:关注传承发展情况,探讨在当代的传播路径与方法。
本书基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近年来的美育实践经历,对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这些活动突出专业特色,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继承发扬中央美院“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优秀作品反映时代,反馈社会。“以美塑人”,通过雕塑美育,让受教育者得到美的陶冶,提升审美能力、对社会的洞察力、认知的敏锐性,培养“生活的艺术家”;通过雕塑美育,让受教育者受到教化和感化,使其道德素养、人格魅力得到提升。最终,让受教育者成长为完整独立的个体。本书从构建雕塑美育实践体系,搭建青年雕塑人才交流平台,雕塑美育面向社会的意义和提升策略三个维度,全面展现艺术院校的雕塑美育实践,分析其特色与价值,为今后的雕塑美育提供借鉴,不断创造教育教学的新成果,探索艺术研究的新领域,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名家大
本书以北京鲁迅博物馆胡风文库所藏的胡风旧藏抗战版画、抗战版画家致胡风书信为重点研究资料和主要切入点,从胡风旧藏抗战版画作品和胡风与抗战版画家的通信交往和其他史料入手,对抗战版画家的人生历程和艺术创作进行分析解读,以第一手资料展示时代风貌和历史变迁。本书由10篇系列文章构成,分别对江丰、李桦、郑野夫、马达、力群、卢鸿基、陈烟桥、古元、王琦、黄新波等抗战版画家的生平经历、与胡风的交往以及寄赠给胡风并得以保留的抗战版画作品进行了归纳梳理研究,本书所引用的抗战版画作品和抗战版画家致胡风信札均为第一手资料。
浮雕在造型艺术里是较少被提及的,也可以说是美术的“边缘学科”。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介于雕塑和绘画之间的一种造型艺术,优秀的浮雕作品充分发挥了这二者的长处,既能呈现绘画构图的平面性,又可以呈现雕塑空间的立体性。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世界壁画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浮雕作品出现,只是每个历史时期它的学术称谓与所呈现出的艺术形式有所不同。纵观东、西方壁画史,浮雕壁画所占据的比例是非常大的。这些优秀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主题性,在这些作品的创作背后都倾注了艺术家们的大量心血。在这些硕果累累的艺术成就基础上开拓创新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一个漫长的知识储备与积蓄过程。那么,对于一名从事浮雕壁画的工作者来说,面前所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责任也是重大的,但同时
青铜峡岩画是贺兰山岩画的一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到现在,对其研究调查从未停歇。本书稿就青铜峡岩画的发现与分布、调查研究方法、题材与内容、制作方法等方面,对青铜峡岩画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就四眼井岩画、车汪沟岩画、卢沟湖岩画、口子门沟岩画、砂石梁子山岩画做了大量图录,通过岩画拓片和线描图生动再现了青铜峡岩画的原貌。
重彩工笔画是比水墨写意画更古老的中国画原生态绘画传统。 《中国现代重彩写意画》在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郭怡孮教授的指导下,经过三十余年的绘画实践与反复修改,成为当代一本在马克思辩证法和现代中西美学的高度上,较全面阐述“重彩”与“写意”中国传统两大绘画沿革和在当代语境下“中国现代重彩写意画”材料、理论、技法体系的构建与内容。为当代中国画走向大众、走向现代、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有“中国特色,靠前语言”的新型主流绘画样式;也为当代高等美术素质教育和中国画创作及研究,提供了一个中国画材料、理论、技法体系的教育战略模式。
常家庄园由榆次常家历经百余年修筑而成,从规模上来说堪称山西大院之首,也被称为“民居故宫”。本书着眼于常家庄园现存的寓意丰富、精美绝伦的影壁、花墙,它们不仅代表了常家的文化审美和精神追求,更是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融合的绝好体现,也是当地优秀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本书在表现常家庄园影壁、花墙艺术美的同时,加入深入的文化解读和故事介绍,颇为引人入胜。本书的出版,必然有助于常家庄园的进一步开发和宣传,助力于山西文化强省建设。
本书首次出版于1980年,四十年来一直是雕塑家们思考、观察和理解人体构造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雕塑大师布鲁诺·卢凯西的作品从悠久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汲取养分,风格写实,平实易懂,技艺精湛,在优雅的表情中渗透出美,具有某种哀怨与谐趣。在本书中,卢凯西为读者展示了如何用黏土从内到外构建人体,包括搭建全身骨骼,放置每一块肌肉,附着脂肪组织和皮肤层,塑造面部和头发的每一个细节,直至完成整个身体。每一个步骤都配有特写视图和文字说明,整个雕塑过程清晰易懂,以便读者模仿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