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秘崖——中古野外石刻考察》收录了近年来刘勇在山西大地考察不可移动石刻文物的文章,它们从历史学、文物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角度切入,对石刻上的“文化密码”进行了学术考证、史料阐释和现状描述,让这些深藏于千沟万壑中的历史遗迹重新进入当代学者的视野。 全书按晋北、晋东、晋东南、晋中南的顺序梳理,所收石刻大多是民间所为,时代集中于魏晋到隋唐时期,以亲历考察与传世文献互证,并附大量实物图片,为山西文史、中国中古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碎片和可靠资料。
文化读本。全书由前言、凡例、目录、词目表、辞典正文、附录、分类词目索引七部分组成。所收敦煌石窟知识及相关词条共计1400余条,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以方便读者查阅。随文插图80余幅。附录由敦煌历史年表和敦煌石窟编号对照表两部分组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敦煌学大辞典》《佛学大辞典》《宗教辞典》等一批工具书和《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敦煌建筑研究》《中国石窟》《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敦煌学》等前人研究成果中的相关内容,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你留意过身边的鸟吗?它们是世界上专享覆盖羽毛的物种,恐龙现存专享血亲,更是距离人类最近的野生动物,连接大地和天空的精灵。18世纪“博物学之父”布封《自然史》鸟类雕版画,基于全球鸟类样本,首次记录、首次命名:再现鸟类绚丽色彩、自然习性、灵动姿态:次堪比人类目前流星闪耀的科学壮举。经由全新整理编校,与现代鸟类学接轨,一手掌握600余种世界珍奇鸟类。
本书中,即将公开因其生物与机械相融合的作品风格而极具人气的造形作家?松冈道弘的创作过程。通过本书,大家不仅可以学到粘土造型的基础内容,还可以系统地学习如何使用金属线添加细节,如何完成具有锈渍质感的涂装等专业技巧。第1章、使用粘土制作鲸型虚拟生物。通过制作一件大型作品,掌握粘土造形的一系列流程。第2章、学习制作能轻松完成的小型作品。通过制作使用火箭跳跃的兔子,汲取制作动感作品的灵感。第3章、解说如何翻模?复制作品。通过复制原型,制作丰富多样的作品群。第4章、介绍松冈道弘的代表作。以生物主题为中心,挑选出了在个展和国内外活动中展出的部分代表作品,并收录了制作前的概念图以及造形上的灵感。
本书是敦煌历代圆光复原图集。圆光是敦煌图案的集中、综合表现形态,是敦煌图案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本书汇集了从南北朝到元代各个历史时期敦煌图案中圆光的代表作,有完整图案,也有局部放大,有专业的图版说明,对从事工艺美术、平面设计等诸多行业有工具书的作用。
《战功图:艺术与皇权的交织:1762-1829》由张显飞著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梁思成 一份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雕塑史讲义 一次关于中国艺术整全精神的探索实践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但梁先生的思想和视野其实不止停留在建筑这一路径,他希望由建筑开始,对中国艺术史做一个整全的贯通。因此他1943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原名为《中国艺术史·建筑篇》。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他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有太多精神上的探索有待完成。本书是他在建筑之外,或者亦是依托其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留给读者的一部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论著。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不算梁思成先生的正式著述,它只是梁先生在东北大学讲课时的讲义,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简约”,很多内容只是提纲挈领,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述。但
《敦煌传:四大文明汇流之地》是“丝路百城传”丛书重要读本之一。敦煌虽不大,但数千年来,是中西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世界四大古文化都曾在这里集结、播撒,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作者在概述中对敦煌的人文地理历史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提炼,再以年代为序,系统呈现了敦煌各个发展时期的精神和物质状貌。其独特的敦煌石窟,更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人类社会演变的纷繁历史、兴衰浮沉、风云变幻,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册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金银器》由齐东方,陈灿平著
《三晋秘崖——中古野外石刻考察》收录了近年来刘勇在山西大地考察不可移动石刻文物的文章,它们从历史学、文物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角度切入,对石刻上的“文化密码”进行了学术考证、史料阐释和现状描述,让这些深藏于千沟万壑中的历史遗迹重新进入当代学者的视野。 全书按晋北、晋东、晋东南、晋中南的顺序梳理,所收石刻大多是民间所为,时代集中于魏晋到隋唐时期,以亲历考察与传世文献互证,并附大量实物图片,为山西文史、中国中古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碎片和可靠资料。
书中文字侧重探讨了关于浮雕造型的基本理论、原理和规律,又增加了作者对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古代希腊浮雕艺术等简要的、通史式的梳理介绍,以方便读者更快的建立起以浮雕为主线的艺术史观。本书希望尽优选可能使读者跳脱风格流派的束缚,求索更加接近于艺术本质的东西。
《来自文物的声音(英文版)》收录了作者为宁夏博物馆各文物撰写的英文解说词,并配以文物的图片。书稿分为两部分内容:史前至清朝的宁夏通史及宁夏岩画,两部分内容完全按照宁夏博物馆宁夏通史展厅与宁夏岩画展厅的参观顺序设计排版,可以使读者初步了解宁夏历史及特色。
关于“大后方”概念的界定,历史学界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抗战期间除了被日军占领的地区和中日两国军队交战的地区以外,中国版图上的其他地区都可视为抗战“大后方”。另一种认识是在前一种认识的基础上,认为对于一场战争来说,“后方”的含义是对应“前方”而言,战争中的“后方”是有明确而特定意义的,诸如对前方的支援、供给等。如果说对抗战“大后方”的认识,前一种是广义的,后一种是狭义的,那么该书所持观念是后一种。即“大后方”是指以战时首都重庆为中心,包括四川、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 关于“抗战时期”概念的界定,已有定论。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历时14年。《中国抗战大后方版画运动史》主要观照的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的8年间,这是因为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
裸体形象的力量—人类躯体丰富的表现力—总令艺术家们心驰神往。在这本经典的艺用解剖学专著中,美国雕塑家、插画家、科学模型制作专家和解剖学讲师艾略特·古德芬格详细解析了人体的形态构造,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权威全面的解剖学参考资料集于一册,方便实用,满足了艺术工作者们在此领域的所有需求。 本书的编撰工作历时五年之久,收录数百幅图片,全面展示出骨骼与肌肉的形态,其角度之丰富、内容之翔实,可谓同类书籍之冠;对于影响人体外观的各种组织结构,本书也悉数提供清晰的照片展示和图解。基于对人体模特的观察和尸体解剖学的分析,本书还收录了人体各部位表面形态的独特画面—如脂肪垫、静脉血管和外生殖器—以及许多之前从未拍摄过的肌肉组织照片。此外,以CT扫描、核磁共振造影和尸体解剖为参考,本书还包含了众多
直接使用固态的钢铁来构筑雕塑,发端于西方,至今不过百年。但钢铁以其优越的耐久性和加工性能,成为众多现当代艺术家创作大型公共雕塑作品的重要选择,承载着丰富的时代精神,也展示出杰出的工业制造水平。本书聚焦于这一蓬勃发展的雕塑艺术形式,结合大量的创作案例,在纵览钢铁雕塑百年发展史、赏析作为先行者的欧美钢铁雕塑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之后,将目光转向中国,系统梳理了钢铁雕塑艺术在中国本土化发展、再造的历程,试图透过成熟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和年轻艺术家的现场创新,揭示隐藏于“钢筋铁骨”背后的艺术理念和表达方式,洞悉钢铁雕塑艺术的本质特性。
《玉雕人物制作》从专业角度介绍玉雕人物摆件制作技法的有关知识。书中内容是笔者认为从事玉雕人物摆件设计和制作应当知道的观点和知识。这些观点和知识来自多方面,其中既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有笔者年轻时学艺时从师傅那里得到的指点,还有自己多年来从事培养艺徒的教学感受。更多的观点和知识,来自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美术基础理论的传播与普及,这些实用性很强的知识集合,初步形成了玉雕人物摆件设计和制作知识的框架。对初学者学习玉雕技艺,对玉雕技师进修,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在本书这一系列的作品中,作者将一些现代平面设计元素与漆画的传统题材融合创新。为了保存创作灵感迸发时的情绪,选择先表达灵感的张力,再对其进行第二次漆性探索。保留初期想法调性的同时,也能充满灵气且不失漆性,为千年漆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本书结构采用“大事记+专题”的模式。七个专题分别为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雕塑系年展、明天雕塑奖、羊磴艺术合作社、重庆市雕塑学会、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展区、雕塑系教师自选代表作,按照由内至外、从因到果的逻辑进行排列,对雕塑系的教学改革实践、创作成果展示、搭建国内外青年雕塑家交流平台、参与并引导艺术转型、汇集全市雕塑资源、参加国家主流展览等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简要的评价。附录“雕塑给予了我什么一一雕塑系校友论坛”实录,整理了四川美院80周年校庆期间举办的雕塑系校友论坛的校友代表发言。
作为18世纪时期法国博物学家,布封耗费40年时间完成了36卷的巨制《自然史》,对后世影响深远。正是在他的主导下,在其合作者E.L.多邦东和M.多邦东的协助下,由同时代法国著名的雕版绘画师弗郎索瓦-尼古拉·马蒂内完成了1008幅精致的雕版手绘插图。这套18世纪的鸟类图鉴丛书,自1765年陆续问世以来,距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这1008幅手绘图包含973幅鸟类插图,35幅其他动物插图(28种昆虫、3种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图和4种珊瑚图);其中包括1228只鸟、24只金龟子、23只蛾、61只蝶、1只变色龙、1只海王星苔虫、3只负子蟾、1只飞蜥、5只天牛、2只螳螂和4丛珊瑚。其中有些鸟类,如马岛蓝鸠、马斯卡林鹦鹉、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塞内加尔长尾蜂虎、留尼汪红鹀、大海雀等早已绝迹;而像法国小鸨、阿波罗绢蝶、白鹈鹕等在有些地区以及灭绝。因此,这些插图更显弥
他们有些人是雕塑家、有些人是电影模型设计师、有些人是玩具设计师……他们的作品有的作为艺术收藏,有的作为模型展示……但一个共同点是他们的雕塑与模型作品充满幻想色彩。很多艺术家都热衷于将自己幻想的形象或者画面塑造成立体的形象。本书将精选世界范围内杰出的雕塑艺术家和模型设计师,这一次他们将正式以雕塑与模型的名义汇聚在一本主题目标明确的书中,而这本书目前是少见的。书中包含奥斯卡很好化妆奖乔尔·哈洛(获奖电影《星际迷航》)日本雕塑艺术家松岗道弘(Spectrum27 Award 银奖 ) 超现实主义雕塑家埃伦·朱伊特……的作品,更多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可以在本书中探寻。
本书以1978-2018年川渝地区的雕塑为研究对象,分析透视这一时期川渝地区雕塑语言所面临的处境及相关问题。第一章从地域性文化视角探讨川渝地区雕塑的传统;第二章对新时期川渝地区雕塑所面临的“新传统”进行研究梳理;第三章至第五章从三个方面,即媒介凸显与物性表达、物转向、走向生活世界(剧场性、幽默乐观等具有特色的美学视角),深入研究新时期川渝地区雕塑家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推进与突破,进而对川渝地区当代雕塑美学进行了深刻分析;第六章探讨了如何创作具有现代性品格的雕塑作品。
《可佩带雕塑/国美好教材》所探讨的不仅仅是首饰与金工艺术技法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探索专业教学纲要设置的合理化、科学化,教学研究的系统化,教学成果的社会化等方面内容,旨在探索首饰与金工艺术的创新模式,从而建立一个严谨的、具有学术前沿地位的首饰与金属艺术教学体系,将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具有一流国际专业水平的艺术人才。
本书是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传统工艺美术丛书的一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蒙古族传统雕塑艺术及其发展历程。本书围绕北方民族史前雕塑艺术及文化、早期北方游牧民族草原石人艺术与文化、蒙古族宗教雕塑艺术及文化、蒙古族传统建筑雕塑艺术及文化等,综述史前至当代北方游牧民族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示蒙古族雕塑艺术的风采。
本书主要阐述了云冈石窟的西方元素以及来源,它体现在洞窟的设计理念上,充分运用了西方装饰艺术的形式和规律。西方的装饰艺术是空间的思维,有别于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的概念。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优选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早期的石窟雕凿充分的利用了装饰艺术的适型性体现在造像上,云冈石窟最辉煌的时期在中期,全面运用装饰艺术形式跟规律,体现在造像上的是用几何装饰线。到了晚期石窟,人物秀骨清像缘起,服饰汉味十足。本稿件内容对于文化传承、振兴民族文化十分重要,该书既有艺术性,又有资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