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流动》是茶道美学家解致璋的经典代表作,全新典藏,作者亲自操刀修订,重新精选配图。 基于三十余年的习茶经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作者以简约雅致的笔触、全面清晰的脉络,谈论茶席的空间布置、茶具的选择与搭配、品茶的方法、泡茶的要素、饮茶的流变 数百幅高清彩图聚焦不同时空里的茶席光景,捕捉茶与美的瞬间,搭配诗词禅句,情景交融,令人悠然神往;书中不只分享与茶相关的实用知识,还从园林、器物、绘画、诗词、历史、禅宗等不同侧面,解读茶道日常之美,更多借由茶之艺术,探讨生活之美,回归宁静本心,培养观照自我、从容自在的人生态度,学习温柔敦厚的待客之道。在茶道意境中,重新发现东方美学,于茶味底蕴里,深入传统文化精髓。
白茶源远流长,古籍中多有记载,现代的白茶图书和文章也层出不穷,每个时代的白茶都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作者总结近十万次的白茶品鉴经验,参阅40多部图书和文献,跑遍全国白茶各个产区,走访大量的白茶传承人,把白茶从古到今的历史概况、白茶的树种、白茶的分类、白茶的生产、白茶的成分、白茶的保健功能、白茶的品鉴与选购、白茶的冲泡、白茶的收藏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一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在传统白茶文献基础上,对当代的白茶有 多、 全面的了解,同时对白茶的新现象有正确的认知。 希望借这本书能够传承白茶传统文化,激发茶界同人探索新时代白茶制作、品饮等方面的热情,把白茶的产业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儒学对中华茶道的产生与发展至关重要,许多重要的中华茶道提出者和阐发者均来自于儒者。中华茶道与儒学也存在高度的契合。儒学的要义是尽心、知性、知天,中华茶道所包含的尊重生命、精行俭德、顺从自然等思想要素分别对应的正是儒学上述三个主体内容。 为此,本书通过心性论、认识论、修养论、交往论、境界论这五个方面,分品茶养心、事茶致知、修茶明德、援茶正伦、茶通天地五章,具体阐述儒学与茶道融汇交纵的表现形态。贯穿全书的红线是“天地”范畴,该范畴既是儒学的根本,也是理解中华茶道的密钥。
在中国文化里,茶禅“并不如许多人,包含茶界与佛门所以为的,是在恢复一其来有自、卓然而立的固有文化,它其实更是一种文化创建。”林谷芳在其作《茶禅》中,抢先发售就“茶禅”概念做了清晰辨正。他认为茶禅的初始关键,就在于于此有心的茶人能“以禅入茶,以茶契禅”。在《茶禅》一书中,林谷芳从茶道文化与禅宗精神的流变出发,以“茶”“禅”“茶禅之立”“茶禅之成”四个章节步步深入辨析,目的在于为中国之茶禅立基,希望能有志于此的茶人,“立正知见,作深行履,蓦直而去”,成就中国茶禅。相对于日本茶道立基于禅,中国茶文化之精主要缘于文人之参与,用事极尽世间之美。近年来中国茶有复兴之趋势,于道也较前多有观照,却往往“以禅为学、以禅为趣、以禅为美”,禅只作为生命装点,囿于表象,以致朱紫不清。究其缘由,一是
本书为“静清和作品”系列第五册。通过系统梳理历代中医文献,澄清历史迷雾,厘清茶亦食亦药的发展脉络,并从茶的起源、制作技术的发展、不同时代的品饮方式等诸多方面,对六大茶类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便寻找出茶性的变化规律及对人体健康造成的种种影响。经过对古往今来煮茶、煎茶、点茶、泡茶等品饮方式的探究,从本质上理清了各种饮茶方式之间的发展脉络及相互影响,并对不同的饮茶方式,进行了具体地比较分析。同时,定性定量地提出了有据可查、审慎合理的健康品鉴方式与饮用标准。以翔实准确的数据,引导大家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茶,怎样健康、理性地去喝茶。
本书为“静清和作品”系列第三册。作者数十年的茶山之行、问茶经验和心得体会的集结之作。作者试图结合茶山游学,用一个理科生的思维和视角,把六大茶类的本质、与茶类起源的相互影响,认真地交代清楚。为此,作者重走茶区,遍访茶农、茶人,严谨考证茶史、茶叶制作工艺、技术传承、茶树品种等等,力求从可靠文献和证据链中,得出每一个所要表达的结论。
本书为“静清和作品”系列第四册。作者从上古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写到 ,重点研究和探讨了茶、饮茶方式与茶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本书的知识构架较为完整,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不仅对各个时代的茶与茶器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探讨,对每一个观点、每一类茶器,尽量写精写透,而且对于如何正确选择茶器,一针见血地从根本上提出了 操作性的选购与参考的客观标准,让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