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1943年作为农业经济研究丛刊第二号发表,并发表于《福建农业》1943年第3卷第7-9期。全书分概述、茶史茶名及产量、生产经营、岩茶之栽培、岩茶之采制、制茶成本、岩茶品评、岩茶销售概况、结论等章节。作者时任福建示范茶厂技师兼武夷直属制茶所主任,深入武夷茶区及生产一线调查与研究,为该书的写作取得第一手材料。是书体例科学完善,内容全面细致,数据翔实,同时,茶厂与制茶工具等相关插图为作者所绘,极具价值。它是民国时期关于武夷茶的百科式全书,兼具关于武夷茶之文化学、茶叶科学、经济学、社会人类学、史学等史料价值。
本书围绕宋茶文化展开,以大量历史典籍文献为基础,从茶叶的种植、贡茶制度、点茶技艺、宋代茶具、品茶趣味、点茶情境、茶礼、茶与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展现了茶是如何融入宋代生活,宋人又是如何将茶文化推向极致。走进全民喝茶的宋代,在茶碗中感受宋的风与雅,触碰中国文化的品与格。
《寻味普洱茶》是一部融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为一体的人文游记。上半部史话篇,作者从史学的角度,以《云南通志》《普洱府志》《思茅厅志》等清代古籍文献为佐证,以散落在六大茶山地面上的碑刻为线索,描绘出从清宫皇帝到地方大员、文豪儒士,从茶山头人到茶农、商贩等形形色色的众生相。下半部茶王篇,作者则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将深入云南西双版纳新、古六大茶山,寻访各地茶王树及茶王树主人的亲身经历,以散文的笔法娓娓道来,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跟随作者一起拜谒了一株株珍贵的古茶树,一道走进了普洱茶乡的现实生活之中,走进那有着厚重民族历史文化的人文普洱的美丽神秘之境。 该书荣登2021年茶行业媒体推荐十大优质茶书榜单。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和广袤的地域中,滋生出了无数分支的茶文化,这些包罗万象的不同茶类、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茶叶发展过程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各地不同的背景、地理位置等造就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类型。本书从中国茶文化溯源中研究南路边茶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现状。本书共有两个篇章,即中国茶文化溯源和在中国茶文化进程中的南路边茶。第一篇从历史沿革、发展脉络、中国茶文化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表现形式四个方面回溯中国茶文化概况;第二篇从历史沿革、健康作用与文化意义、南路边茶的现状、贸易与流通、制作工艺、饮茶方式六个方面对中国的南路边茶进行分析与研究。
《优雅09:茶的味道》 悠悠千载,茶不仅是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人们美化生活重要途径。品茶时,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嗅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极尽五境之美。要泡出这样的好茶,需要做好茗茶、茶泉、茶器、茶术四个方面。本书从先秦到当代,对这四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清晰明白的整理说明,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传统茶艺所需的材料与技艺。 ---------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 国学 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 传统文化 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 国学 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 传统 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
本书为“静清和作品”系列第二册。作者在系统研究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对历代茶席设计、茶空间设计、茶道美学、传统插花、茶具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人体工学原理、视觉极简原理,把陆羽提出的“茶性俭”作为茶席美学与设计的原则,详细客观地把茶席密码层层解密,文图结合,让大家一读就会,方便茶文化爱好者的自学和参考。
该书以图说形式,用故事、传说和1000余幅彩色图片,向读者生动讲述历史修久的中国茶文化,共分茶史溯源、茶品荟萃、茶具珍赏、茶艺问道、茶事艺文、茶俗话聊、茶馆风情、茶之传播和茶业展望九篇。内容包括茶的起源与茶文化的萌芽,唐、宋、元、明、清各代及近现代茶文化。
本书为“静清和作品”系列第三册。作者数十年的茶山之行、问茶经验和心得体会的集结之作。作者试图结合茶山游学,用一个理科生的思维和视角,把六大茶类的本质、与茶类起源的相互影响,认真地交代清楚。为此,作者重走茶区,遍访茶农、茶人,严谨考证茶史、茶叶制作工艺、技术传承、茶树品种等等,力求从可靠文献和证据链中,得出每一个所要表达的结论。
人之所以为人,唯物史观上来看就是“吃出来”的,正如西方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饮食足以左右一个地区、 乃至民族的性格和命运。食物对于人之内外,具有不可替换的根基意义,一部人类文明史既统摄着作为环境、产业与民俗的食物史。本书正式为形形色色的食物撰写“传记”,书写它们的生命全史,在 史层面,它们驯化成功数千年,辗转万里进入世界各地,丰富了我们的饮食图谱,缔造了舌尖上的百味。 食物史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是科学普及的话题。“食色性也”,大家喜闻乐见的“吃吃喝喝”的话题,是与家国天下息息相关的命题,不仅关乎人民生计、口腹之欲,而且与医疗卫生、社会生活紧密勾连。本书能让大家在轻松、亲切的氛围里找到与先人的生活、情感共鸣,从而很好地打破时间构成的陌生隔膜。 从促使人类
一杯茶,倒映着一个时期的风貌,折射出一代人的精神底色。中国茶的历史,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史。从对茶的制作、品饮方式的不断探索,到对茶的香气、口感的细腻追求,再到茶器、茶空间的精心设计,无不体现着古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艺术。 这是一本视觉上赏心悦目的中国茶史,也是一堂有趣生动的茶文化通识课。作者依托丰富的茶书典籍、人物故事、古典诗词、传世茶画,从先秦至清代,捕捉中国茶的高光时刻,详述历朝制茶、饮茶、品茶的变迁,深入领略唐代茶的蔚然成风、宋时茶的精工细作、明代茶的返璞归真……我们从中不仅看懂了中国人饮茶的智慧, 是体验了时代兴衰之下有名或无名之人的悲喜日常。
作者通过从“食”和“色”两方面入手,审视了当代中国人“欲望”的变迁,挑战了“食色,性也”的论断,揭示了“快乐”的政治和历史本质。作者探讨了从对饥饿的记忆到经济发展时代的美食,从传统中药的香气到对古典文献的挖掘,从对集体身份的颂赞到对个人经历的关注诸方面,认为这些在当代中国被体现的存在都必然创造并存留于对个人和 生活的公众反映之中。本书运用人类学、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当代中国生活进行了 解读,她的解读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领域的关注对象——家庭,也涵盖了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