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传统服饰入门读物,图文并茂地讲述中国古代服饰史、时尚史。古往今来,哪个女子不爱美?皇家贵戚的礼制之服雍容大气,各阶*层女子的日常服饰更接地气,通过本书,让我们一起看看老祖宗的时尚! 除了服饰,本书还会介绍历朝历代女子的配饰、发型及妆容,氛围感穿搭安排得明明白白。此外,服饰配饰工艺,涉及纹样图案、刺绣镶滚、金银加工等也在本书有所涉及,带你感受一个繁胜富丽、美不胜收的古代女性世界。 每个朝代结尾处都会有 古为今用 搭配指南 ,更进一步指导读者如何做好新中式穿搭,愿每个女孩,穿出自我风格、穿出文化底蕴,穿出大国自信!
本书由著名作词家方文山大力推荐,收录包括十数年来汉服复兴者的思想文选、2014 年汉服运动发展状况调查、汉服组织名录,以及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实践与相关活动等。本书以纪实性的笔触、科学的数据与严谨的分析,再现汉服及汉服文化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于促进各地汉服组织建设及同袍个人成长,提升社会各界对汉服运动的了解、推动汉服运动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衣服,是生活中确定自我的手段——“我”是谁?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着什么样的爱好?性别、职业、年龄、生活方式……衣服就这样演绎着我们的性别属性及社会属性,逐步地、具体地塑造出每个人的人格。 穿衣服,界定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人着装低调朴素,有人偏爱奇装异服;有时我们希望通过衣服让自己备受瞩目,有时却希望隐身于人海之中。对衣服的选择,折射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又体现着自我与他人的距离。 某种程度上,衣服就代表着人本身。
西南地区汉族移民文化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在周边异质文化的挤压下,坚守和保持来源地江南文化或湖广文化的某些特质,例如九溪佛事活动、冕宁祠堂文化、木里项脚晚清服饰、盐源长柏汉族丧葬文化等。以可渡小脚为例,可渡小脚秉承着来源地江南、安徽等地的服饰文化因子。清代迁入可渡的孔、陈、梁等姓受到小脚服饰影响,终选择以明代服饰作为自己的服饰。笔者采访的苏小兰女士,本来赶上放脚运动,被婆家嫌弃,于是被迫裹脚成为 假小脚 。程家媳妇董小武来自昆明,为了更好地融入族群,开始裹脚。冕宁宏模、安顺九溪、宣威可渡三地都秉承明代具有江南特征的小袖子衣服。汉族移民作为农耕文化的成员,祖先崇拜根植于其内心深处,没有受到周围少数民族宗教影响,家家户户设置 天地君亲师 ,在新居地修建祠堂和祖墓,落籍并扎根于西南
本书对 三言 二拍 、《金瓶梅》《红楼梦》等通俗小说的解读后发现,晚明清初通俗小说,特别是以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小说等,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不少市民服饰时尚的细节与动态描写。本书借鉴新文化史的视角与方法,以具体而微的 个体、事件、现象 为视点,以士人、商人和女性三类群体为对象,运用历史叙述与文学叙述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展开研究。本书以小说文本为支撑,建构起17世纪市民服饰时尚消费的历史图景与文学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