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近代艺术家诸宗元《中国书学浅说》和《中国画学浅说》合在一起,定名为《中国书画浅说》。《中国书学浅说》分绪论、书体之分析、笔法之研究、字之结体及运用等几个部分。《中国画学浅说》分画体分别、画法通论、用笔、用墨、设色、学画程序、等几个部分,对中国画学做了通俗易懂的解说,不失为国画初学者入门指导书。
作者基于贵州本土文化建设,对阳明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该书的整体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部分,编者序言及点校说明。包括对阳明及其文化的整体介绍,阳明在贵州的活动情况及贵州在阳明学上的重要推动作用,介绍施邦曜生平活动及其《阳明先生集要》的文献价值,梳理了《集要》的主要三个刻本,即明崇祯八年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浙江杭州济美堂刻本、清光绪四年贵州黔南刻本,考证了黔南刻本的版刻源流。第二部分,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主体,也即本书正文部分,包括崇祯本、乾隆本、黔南本序,《年谱》,《理学编》四卷,《经济编》七卷,《文章编》四卷。第三部分,本书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该书不仅对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进行特征分析,进行真伪、谬误、源流和形成时间的考订、校勘和编纂,且为阳明文化在
民国时期,文人辈出,群星璀璨。不少文人的绘画水准非同一般,他们通过丹青的铺张,反映艺术的性情。 民国文人绘画 ,有别于专业画家的绘画,彰显了文人们的文化修养、个性特质、绘画功力,是文人气和书卷气并存的艺术追求。 本书记述了约40位民国文人的绘画生涯,以绘画写故事、以丹青抒性情,侧面展现当时文人的业余爱好和真实生活,让读者了解他们的文化追求、丹青 文心 。通过抒写民国文人的艺术人生、审美情趣与文化喜好,反映出民国文人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人生追求、艺术追求和理想追求。
中国是书法艺术的故乡。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者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书法这一独特艺术的鉴赏、书法这一 综合艺术 对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等中国周边国家的文化艺术影响等进行了阐述。特别指出,近年来,欧美人士也逐渐发现了中国书法特有的美。他们盛赞中国文字,认为每个字都是一朵美丽的花。
《香事 生活》一书将香文化的发源、掌故、流变娓娓道来,更有从入门级到骨灰级的各种香玩法,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是作者对香与香事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也是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在香文化方面的入门级读物。说起香,也许在你以往的认知范围里只是敬神礼佛的形式,又或者是远古年代小说戏文里士人风雅的玩物、女子邀宠的工具,这些都太过片面。香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已存续了几千年,它的来龙去脉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其源流之久长、影响之深远、遗产之丰硕、幻变之纷纭、引涉之庞杂、仪轨之繁复,用一句 博大精深 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时至今日,仍有人视香为一种生活,她的晨昏起作,无一不与香相关,带着浓浓的古意,清雅而闲适,令多少世俗中人心生向往。曾几何时,她也曾是人们眼中的女强人,在职场上叱咤风云,与香结缘,改变了她的
传统手工艺品源于民间,其精妙皆源自于手工艺者的一颗慧心与一双巧手。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陶瓷、织染、刺绣、编织扎制、漆艺、绘刻、金属加工、印刷、笔墨纸砚、家具制作,门类繁多,丰富多样,让你一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到魅力与博大精深。
在中国,吉祥图案一直伴随在人们身边,它穿过历史的长河,承载着节庆和喜悦,成为代代相传的守护符。尽管时代不同,但人们追求幸福、祈盼平安的良好愿望是不会改变的。正因为人们有着渴望美好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期盼,因此,人们将身边的花、鸟、虫、鱼等赋予了象征含义,龙、凤、麒麟被作为瑞兽创造了出来,守护着我们的生活。更因为人们对幸福的祈求,于是又有了福、禄、寿星等与我们相伴。 在这些吉祥图案中,有用图形组成的,有用文字组成的,也有用文字和图形组合在一起的,装饰上大部分是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的形式,既注重形式美,也注重意义美。
宋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丰盛时期。本书通过52经典宋词,串联成一部丰富而有趣的宋词简史。在书中,郦波带你去感受52位宋词背后的家国抱负,去感受宋代文人的雅致情调。你可以跟着李清照、赵明诚赌书泼茶,你也可以跟着欧阳修“人约黄欢后”,还可以跟着苏轼一起密州出猎,西北望,射天狼。郦波知人论词、知人论世,从宋词出发,讲述整个风雅大宋的文化,是一部不可错过的文化大餐。本书极有趣味性,书中穿插历史知识、人文知识若干,有趣生动;专业性强,采用多种文学评论方法,独到中肯,令人信服;可读性强,作者文字功底很好,行文流畅,如聆在耳。
《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重印本)/民国文人系列》十多位民国文人在作者的笔下,那一桩桩逸闻趣事,如秋实黄花般清新艳丽,点缀着一个个已离开我们远行的文人书法家的背影。读这《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重印本)/民国文人系列》内行自然可以看到热闹激动,外行也不至于索然无味,在电脑植字的年代,一杯清茶,一卷《民国文人书法性情》在手,也许能生出许多对传统感动的情愫。
唐诗之美日历(2019),收录唐诗180余首,另搭配唐宋以来传世名画180幅。随四季变化选取相关诗作,尤其是二十四节气与一些传统节日,更是精心选配相应诗作及画作,以助读者感受古代日常生活的节律。
《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0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2019中国书法日历:三希堂法帖》是以中国书法经典为主题的文化日历,旨在让读者多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掌中宝。 《三希堂法帖》全称《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是18世纪中期由乾隆皇帝发起、宫廷机构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选取魏晋至明末135位作者300多件作品,共32卷,为后人保留了系统而珍贵的书法资料,堪称国家重宝。 本书是中国首本以《三希堂法帖》全部书法作品为内容的日历。它以 与乾隆皇帝共鉴《三希堂法帖》 为编辑宗旨,按照原帖顺序呈现作品精华,并由故宫博物院碑帖专家逐帖解读作品背后的历史故和文化艺术蕴含,融日历和书法读物为一体,堪称一本国学文化小百科。
草书是我国文字书写*简约的书体。本书作者怀着对草书的敬畏之心,以 开怀笑对千秋墨,俯首甘为草书奴 的态度,站在哲学的高度,从草书美论、理论、性论、情论、意论、力论、法论、律论、韵论、景论等十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解释了草书的阴阳生克,以柔克刚,道法自然等特质,为弘扬中华文化,挖掘草书的审美规律,为草书理论这座辉煌大厦添砖加瓦,使草书学习者在会认、会识、会写的基础上更会品,提高草书审美素养的整体水平。
云冈造像的微笑生动独特,“永恒微笑,穿越千年”,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在云冈,你仔细观望,不管是伟岸的大佛,还是灵动的天人,亦或是虔诚的供养人,他们向上微微翘起的嘴角,可以感知发自内心的愉悦,是那样的自信与从容。这些微笑的造像似乎有着无穷的魔力,瞬时抚慰世人内心的浮躁。这被定格的永恒的微笑,是云冈的特色,也成为不朽的传奇。本书以“永恒的微笑”为主题,选取云冈石窟最精彩的微笑的造像进行展示,配以简洁准确的文字,让普通读者欣赏云冈的美,读懂云冈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