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资深讲解员执笔,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插花是重要的艺术形式,内涵深邃,绚丽迷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分甲、乙两篇。甲篇 花之情 ,介绍中国花文化与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用花风俗等。乙篇 花之艺 ,介绍插花技巧,包括花器,斋花、堂花,花朵、花枝姿与形、情态,折枝、团花、供果、聚景等造型,文人、宫廷、青少年、佛式、道式插花的不同文化内涵,构图等。全书注重归纳传统插花造型技巧与内涵的多样性,彰显民族特色,反映传统插花艺术情境之美。 本书特点:深入发掘历代文史资料,对中国花文化与插花史、花器、花姿、花型、文化内涵、构图作了清晰描述,并收入大量插图,加上作者手绘的图解,以文配图,便于读者领会。
《宋代诗学通论》是一部极富思想性、学术性的经典论著,有其独特的理论架构;文字严谨而富有才性;立足传统又能借镜西方;抉示出宋代诗学中诸多值得深思的话题。《宋代诗学通论》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有别于唐诗的诗学天地:这一诗学世界充满了对宇宙人生的强烈关注,渗透着宋型文化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涉及诗学理论的各个层面和范畴;总结了唐宋诗歌的创作经验,尤其是提供了宋诗如何超越唐诗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宋代诗学通论》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文学奖等,深受程千帆、傅璇琮、莫砺锋等先生好评,二十多年来已成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精读书。
花开未觉岁月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花信风 本书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民俗的阐释;二是19世纪日本画家巨势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画帖》的手绘原稿;三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义鸣放对七十二候植物的鉴赏;四是每候植物配以两首古典诗词;五是附有二十四张可涂色黑白线稿。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任、二〇一五至二〇一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审查机构评审专家安德明作文推荐。装帧设计方面延续《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书中书 的形式,裸脊锁线装订,三面朱红色刷边。图美、文美、设计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心之作。 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细井徇绘图的《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
作者基于贵州本土文化建设,对阳明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该书的整体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部分,编者序言及点校说明。包括对阳明及其文化的整体介绍,阳明在贵州的活动情况及贵州在阳明学上的重要推动作用,介绍施邦曜生平活动及其《阳明先生集要》的文献价值,梳理了《集要》的主要三个刻本,即明崇祯八年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浙江杭州济美堂刻本、清光绪四年贵州黔南刻本,考证了黔南刻本的版刻源流。第二部分,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主体,也即本书正文部分,包括崇祯本、乾隆本、黔南本序,《年谱》,《理学编》四卷,《经济编》七卷,《文章编》四卷。第三部分,本书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该书不仅对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进行特征分析,进行真伪、谬误、源流和形成时间的考订、校勘和编纂,且为阳明文化在
汉服归来 定价 88.0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开本 16 作者 杨娜 等 著 页数 380 ISBN编码 9787300230207 内容介绍 进入□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踏上复兴之路。在其中,汉服运动既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又是*具韧性的实践者,而且以其*具宣示性的行动符码,创造了*具可读性的历史记录。本书作者杨娜是汉服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汉服归来》就是她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汉服运动的观察、记录与思考。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十几年来围绕汉服展开的思考、行动与纷争,看到在这背后隐藏的激情、理念、利益以及由此而来的冲突,看到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推陈出新的巨
中华之美 丛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择取其中15个专题分别加以介绍。这15个专题,包括以思想、智慧、艺术为主的 无形遗产 ,以工艺、器物为主的 有形遗产 ,以衣食住行乐为主的 民俗生活 ,它们精心构架,有机结合,勾勒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体面貌,并反映出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今天的中国大地上,仍然保存着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古代文明遗迹遗物。这些存留至今的珍贵文物,时代跨越了上下约7000年,集中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本书选择中国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12大类进行介绍,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雕塑、金银器、瓷器等。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铭刻了历史长河中一个个不可复制的瞬间。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遂道,以这些古代文物为标识,去探寻
中华之美 丛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择取其中15个专题分别加以介绍。这15个专题,包括以思想、智慧、艺术为主的 无形遗产 ,以工艺、器物为主的 有形遗产 ,以衣食住行乐为主的 民俗生活 ,它们精心构架,有机结合,勾勒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体面貌,并反映出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 唐长安城到底什么样? 寺 是什么意思?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何区别?中国的近现代建筑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新世纪的中国建筑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本书结合大量精美的图片,希望能够带领读者倘徉在中国建筑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从古代传统建筑的辉煌成就、近现代时期纷繁复杂的发展历程,到当今壮丽的现代城市景观,为有兴趣的人士展现一个较为整体的中国建筑的面貌。 What was Chang an City like in the Tang Dynasty?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emple ?
中华之美 丛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择取其中15个专题分别加以介绍。这15个专题,包括以思想、智慧、艺术为主的 无形遗产 ,以工艺、器物为主的 有形遗产 ,以衣食住行乐为主的 民俗生活 ,它们精心构架,有机结合,勾勒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体面貌,并反映出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 中国传统画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重要内容,这种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极其独特的民族风格。而20世纪的中国绘画则体现了中国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进程,反映了对西方艺术的引进、吸收和中西艺术的碰撞、融合等多种复杂形态。随着中国绘画作品在重大国际艺术品拍卖会上身价迅速攀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书一改过去作品鉴赏的
中华之美 丛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择取其中15个专题分别加以介绍。这15个专题,包括以思想、智慧、艺术为主的 无形遗产 ,以工艺、器物为主的 有形遗产 ,以衣食住行乐为主的 民俗生活 ,它们精心构架,有机结合,勾勒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体面貌,并反映出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 京剧并非北京土生土长的戏曲,而是由中国南方入京的徽班艺人和汉调艺人相互借鉴,并吸收了当时流行于北京多个剧种的优长而形成的新剧种,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京剧植根于东方文化这块丰厚的土壤,与西方戏剧有着根本的差异。*次看到京剧的现代人,难免会对京剧产生某种距离感,听不懂也看不懂。但假如了解了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就会发觉一切是那么地有兴味。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京剧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深厚的民间
本书是一部在现代诗学语境中阐释宋诗学的力作。全书分“诗道”、“诗法”、“诗格”、“诗思”、“诗艺”五编,深入探讨了宋诗学“句法”、“气格”、“理趣”等重要范畴,涉及宋诗学的本体论、功能论、修养论、风格论、创作论、鉴赏论与技巧论等各个层面。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2000余件(套)与宫廷音乐相关的文物,以明清两代为主,这批文物是明清礼乐文明是非常重要的代表,也是中国礼乐文明数千年演绎的余绪与见证。 回望古时,自周公制礼作乐并形诸国家制度传世,“礼”与“乐”便关联共生、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中国礼乐文明尚雅正、致中和的秩序感。“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历朝历代的祭祀、朝会、燕飨、出行等场合,礼乐体系必不可少。作为礼乐载体的宫廷乐器身列其间,一展皇皇气象,合乐克谐八音,从方方面面宣示、发挥着礼乐文明的内涵。 凝视今日,古代的礼乐体系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礼”与“乐”代表的精神内核却内化到国人的血脉基因中,影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音乐、文教的现代化转型。 鼓浪屿这座音乐之岛得益于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却又延续着传统礼乐文明对音乐雅正平和气质
本书为陈从周先生的书法、绘画作品集,创作时间从1946年至1995年封笔,共100幅。均为编者乐峰先生从各收藏家手中收集而来,并取得授权收入本册的,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陈从周曾师从袁次安、胡也衲、王竹人、武曾保、叶为铭、马叙伦等习书画,1946年成为张大千先生入室弟子,作品饱含文人之气,绘画作品诗意盎然,作葫芦、藤条则质朴天真,作怪石、冬梅、瘦竹则疏淡清远,作兰花则如幽谷佳人。意境深邃、韵永味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联合全国博物馆,自2023年3月21日开始推出新媒体产品《文博日历》。截至2024年8月,新媒体产品《文博日历》已日更超520篇文章,介绍超过520件国宝文物,频繁登。《文博日历》已汇聚近200家博物馆门票预约入口,超过500万网友通过《文博日历》成功预约。每篇稿件均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已形成固定的群体,每天追更。 《文博日历2025年》挑选112家博物馆365件文物,图文并茂,不仅展示文物的基本信息、功用和价值,还介绍文物包含的文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如果想实地与它见面,读者扫描二维码或小程序,可一键预约进馆。
《名伶访问记》是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报纸、杂志上登载的一些著名京昆剧演员访谈的编集,其中也有许多前辈京剧演员如田桂凤、侯俊山、龚云甫、陈德霖、王长林、高四宝、裘桂仙、王琴侬、时慧宝、钱金福、尚和玉、金仲仁、王凤卿等。访谈主要内容为被采访演员的家族历史、表演轨迹、表演剧目、表演技术、表演理念等方面的阐述,涉及梨园掌故、皮黄历史、演员修养、职业精神、剧目编排、科班教育、戏班管理等方方面面,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京剧名演员以及他们对京剧的理解的认知维度,许多理念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是建构当代京剧学很好的参考材料。 本书内容极具史料价值,珍贵性不言而喻,伶人自身,脱下戏服,现身说法,传递出的信息领域非常广阔。特别是一些名伶,如田桂凤、程继先、马连良,他们对戏曲表演理念的认知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