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之为用从上古 ,香料被人类使用的记载始于三千年前。历代文人骚客与 香 素有不解之缘,他们通过诗词歌赋、绘画创作将香料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经过几千年风风雨雨, 香 在社会生活中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成为中华精粹中的翘楚。 《香谱》共四卷,内容包括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是记载香料源流、工艺,香文化发展的浩博之作,完美呈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 本书以《四库全书》所收《陈氏香谱》为底本,内容蔚为大观,去粗取精,集历代香典之大成,是了解中国香文化*之作,是现代中华经典辑佚的必藏之作,是今人滋养心智、调养身体的案头,提升生活格调之书。
如今人们对于花的理解,多来自西方,比如情人节要送玫瑰,母亲节要送康乃馨。用这些含义代入情景去理解中国古人关于花的认知,会非常奇怪甚至荒谬。古人对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远远比现代人丰富细腻。比如剪春罗、晚香玉,光听到这些名字,就让人赏心悦目;又如蜀葵始终向阳,还能卫足,所以象征忠诚。 历时两年多,作者翻阅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参考古籍对花的阐释,在 中国古笺谱后的辉煌 《百花诗笺谱》中选取九十种花,辅以关于花的诗词,弥补其有花而无诗、不能将花的名字和寓意逐一道出的遗憾,从而了解古人的花语评定,带读者找寻属于它们的文化故事。 本书插图花朵图案张力大,花色潋滟多姿,构图巧妙,伸展富于变化。全书图文并茂,能让读者欣赏到百年前《百花诗笺谱》木版水印的美,让这枚沧海遗珠被更多人看见;让读者借助中
《水远山长:汉字清幽的意境》挑选了充满中国文化意蕴的35个汉字,通过对它们丰富内涵的揭示以及独具个人特色的文化诠释,写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妙趣横生的世界,饱含人生哲理,读来令人受益匪浅,可谓一部高质量的雅俗共赏的文化读物。
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举世公认的高峰。本书通过52首经典词作,串联成一部丰富而有趣的宋词简史。郦波从作者和作品入手,依循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原则,还原宋词中那些传世佳作产生和流传的历史现场,把每一篇作品都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观照,给读者一个立体的感知和全方位的体悟。在书中,郦波带你去感受52首宋词背后的家国抱负,去感受宋代文人的雅致情调。你可以跟着李清照、赵明诚赌书泼茶,你也可以跟着欧阳修 人约黄昏后 ,还可以跟着苏轼一起密州出猎,西北望,射天狼 郦波知人论词、知人论世,从宋词出发,讲述整个风雅大宋的文化,是一部不可错过的文化大餐。
每一幅传统吉祥图案都是中国传统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风俗和语言艺术的荟萃集成。古人已经将这些充满智慧的设计巧思隐藏于画稿、瓷器、玉器、木雕、砖雕或刺绣上,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吉祥图案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中国人不可割舍的文化基因。 经过历史文化不断地传承和衍变,这些传统吉祥图案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 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的文化现象。我们在做关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研究时,收集整理了一批民国时期刊出的明清时期传统吉祥图案。其涉猎种类广泛,花样繁多,但很可惜,几乎所有图案都为黑白线稿,没有色彩,也没有详尽的图案背景解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和诠释传统吉祥图案,我们从中挑选出100 幅作品,参考明清时期传统吉祥图案的配色,重新赋予这100 幅作品以色彩,并添加注解,
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大德也竞皆用香、爱香、惜香,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上层社会也始终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中国香文化》是*部全面系统地叙述香文化的专著,填补了我国香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本书从香文化的发展史入手,寻觅支撑其不断延续的理论体系,以及香药、香具、诗词文章等香文化的基本内容,比较详尽地梳理出了我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自2008年出版以来,深受文化界和香学界的好评。此次出版的《中国香文化(典藏版)》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使叙述脉络更加清晰,语言更加严谨,补充了以前尚未涉及的新内容。而且此次出版是彩色版,书
《清明上河图》是国宝级风俗画作,它以长卷形式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市井风貌和日常生活,隐藏其中的细节无与伦比。 按图索 迹 ,细读这幅千古名画,只见汴水扬波,老树苍劲,世俗百态,众生万相。在我们看见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看见的时候、看不见的时候,这城市历经宋时的月、清明的风,烟柳画桥,马行灯闹,繁华盛景,兴衰更迭。
在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史中,陶瓷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现着历朝历代的工艺发展与审美旨趣。其造型典雅,釉色温润,装饰丰富,装点着古人的生活,也承载着悠久的文明。本书从厚重的古陶瓷发展史中,撷取二十余个精彩 片段 有 柴窑 之传奇、《水浒传》中的瓷器,有隋唐陶瓷辟雍砚、宋元龙泉窑青瓷香炉,也有瓷器上的杜甫诗意、 红叶题诗 从瓷器名实、器形、纹饰等不同维度,结合出土材料与文献记载,并配以精美的瓷器插图,细致解读中国古代陶瓷背后的文化深意与内涵,以此管窥古人生活中的大千陶瓷世界。
既然花有花语,那么果是否有果语?果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承载了怎样的精神内涵?由此,作者萌生了创作《你好,中国果语》的想法。 在众多本草古籍中,作者发现了《植物名实图考》这本植物学著作。《你好,中国果语》从《植物名实图考》中选取了80种果蔬植物进行研究考证,其中不仅涉及水果类,还有干果类和蔬菜类。一方面,作者翻阅大量古籍资料,探寻这些果蔬在古代的寓意,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名人故事和传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根据果蔬的生长特点,仿效古代绘画风格,对这些果蔬进行重新设计和着色,赋予原本的黑白线条以色彩,力求完整呈现出每种果蔬的独特样貌。 相较于花语,中国果语要更为复杂深邃。首先,中国果语多与古代礼制有关,其出处多来自《礼记》《周礼》和《左传》等。其次,中国果语还与古代民俗和地方特色有关。此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5乙巳蛇年迎新纳吉。甄选收录295幅实景壁画、70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从神佛护佑、经变故事,到传统建筑、服饰妆容、世俗生活,收录大量难得一见的未开放洞窟与未公开遗珍素材。菩萨低眉、天王威仪、金刚怒目、伎乐踏歌……看见久已逝去的异域世界,看见繁多人物、富丽场面、瑰丽色彩、纯熟技巧。元旦节,敦煌文献有“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的记载,开年建福,此日金刚萨埵菩萨,传递无坚不摧的力量;上元节(正月十五),敦煌文献记载“灯笼火树,舞席歌筵”,此日《琳琅宝座图》,彩云围绕、飞天散花,彰显繁复华丽;冬至日,敦煌文献中有“阳爻始动,万物生芽”,此日《好友小酌图》,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年末,敦煌文献记载“长至初启,佳节应期”,此日天人头戴宝冠,手举祥瑞花
汉字从哪里来?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今天的汉字形态的?汉字作为记录历史的符号,它又承载了哪些丰富的文化信息?本书首先讲述汉字的发展史,以及一代代知识人、保护者对于汉字遗产的珍视与深情;接着,分析汉字的造字法则,从汉字的造字规律中体会中国人的思考、感知与创造;后,选取极具中国文化代表的20个汉字,追溯字形源流、字义演变,同时引入文学、哲学作品,引入相应的绘画、青铜器、陶瓷、建筑等美术作品资源,将文字与文学、哲学、艺术互为印证,共同还原出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动图景,古典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
本书为作者中国文化寻踪之旅的一部分,可以作为作者《书楼寻踪》一书的姊妹篇。作者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在三年之内,完成了对分布在大江南北的40位古代著名藏书家之墓及古代遗址的寻访,包括了从刘向、班固,到范钦、黄丕烈、曾国藩、罗振玉、傅增湘,行程数千公里。是对中国古代藏书文化的一次巡礼,亦是对于传承了中国文化书香余脉的众多先贤的拜祭和纪念。
这是一本可以听书打卡的文学陪伴日历。本书从麦家理想谷上千册藏书中精选了《月亮与六便士》《倾城之恋》《傲慢与偏见》《遥远的向日葵地》《人生海海》等52本中外经典名著,汇聚毛姆、鲁迅、巴尔扎克、米兰·昆德拉等多位古今名家,以“每日金句×读书打卡×扫码听书”为基本构架,让读者随时随地享受旷野人生,留下独属于自己的文学足迹。
《文博日历.2025年》基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的新媒体栏目《文博日历》开发而成。央视新闻客户端全新拓展“新闻+服务”平台功能,联合全国博物馆,自2023年3月21日开始推出新媒体产品《文博日历》。该产品定位于文博科普,每天认识一件文物,推出后荣获2023年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优秀作品奖应用创新二等奖、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文物好新闻奖,获评2024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精品项目。实体书《文博日历.2025年》基于同名新媒体产品开发,从已介绍的400余件文物中做挑选,每天介绍一件文物,图文并茂,不仅展示文物的基本信息、功用和价值,还介绍文物包含的文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该书不仅是一本有一定时效性的日历书,更是一本寓教于乐的文博知识工具书,读
本日历精选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中的经典论述以及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文学家、自然科学家富有哲理性的名言名句,并配以哲学家国籍所属国的自然风景、城市建筑、生产生活等精美图片,如希腊雅典的卫城、德国柏林的国家博物馆、英国的剑桥大学、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等,均为专业摄影师作品。按照月份分为自我与世界、思维与认知、意义与价值、工作与事业、成长与发展、学习与教育、世事与人情、心理与情绪、情感与苦乐、伦理与道德、社会与文化、领导与管理12个主题。每幅摄影作品都标注了详细的图说和作者,方便读者更好地欣赏和品鉴,集哲学思想和摄影艺术于一体,融思想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书,期待能够推进哲学的通俗化、应用化、时代化,激发全民族爱哲学、学哲学、用哲学的兴趣。
传统手工艺品源于民间,其精妙皆源自于手工艺者的一颗慧心与一双巧手。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陶瓷、织染、刺绣、编织扎制、漆艺、绘刻、金属加工、印刷、笔墨纸砚、家具制作,门类繁多,丰富多样,让你一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到魅力与博大精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品牌栏目《夜读》,“中国新闻奖”获奖专栏,自2013年创办以来,在新媒体平台构筑起“文化高地”,迄今已发布逾3000期精美文章,篇篇阅读量10万+,成为亿万读者的“睡前”。2024《夜读温柔》日历上市即脱销,受到读者热烈追捧。 2025《夜读温柔》日历重磅升级,如约而至。日历+天然竹木支架+精美礼盒,匠心设计、诚意满满,精选《夜读》高赞佳句与中外大家名言、配以365幅人气插画师LOST7、李淡淡携手绘制的超赞插画,暖心治愈、温情陪伴。2025,《夜读》日历记录时光流转,也见证你的成长与蜕变。
《湛庐珍藏·大英图书馆。2025》从人文发展和知识演进等维度出发,精心挑选了代表文学、艺术、音乐、旅行的12个主题、365张珍贵藏品图片。为读者提供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无论是精彩绝伦的技艺,还是精雕细琢的手工,都可以进入非遗的候选名单,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邮票对非遗保护的推动作用,在于其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于普及非遗常识、唤起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来关心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方寸天地——邮票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集邮日历用邮票图稿浓缩了中国非物质遗产精髓,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并提炼每个非遗项目的特点,用300多张非遗邮票,一日一图,一图一文,多角度向读者展示东方美学,让读者每翻开新的一页都是惊喜的新一天。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皇宫。聊故宫,是当今中国人文化生活中长盛不衰的话题。本书以另一种视角说故宫,从宫殿命名、屋瓦颜色、平面布局与建筑结构中隐含的数字规律、建筑构件上的图案与彩绘、屋顶和墙壁的装饰、门窗式样与露天陈设,到帝王服饰、皇帝大婚、皇帝大寿,以及皇宫里是怎么过大年的,前后用了十一个章节,为读者呈现出一座喜庆祥和、如意吉祥的故宫。 作者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从吉祥文化的角度观察故宫、解读故宫,视角独特,立意新颖。书中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图文并茂,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