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嚼雪庐自玩竹刻(外三种)》共收录民国时期有关竹刻的图像文献四种,分别为《嚼雪庐自玩竹刻》《张志鱼刻竹制印》《刻竹治印无师自通》以及《可读庐刻竹拓本》。此次出版,各本均据民国期间所刊本予以影印。为了保持文献的完整,出版过程中对其中存在问题的部分未作处理,望读者稍加留意。
晋城高平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像,整组造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平均三米高的二十四诸天像拥挤地排列在大殿的东、北、西侧,造型生动奇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一经发现,便震惊海内外,被誉为海内孤品,明塑之冠。本书为一部用影像记录铁佛寺雕塑的摄影画册,通过整体图与细节图,一者呈现了雕塑的文物的信息,二者展现了文物之美。本书的出版对于读者感受文物之美,鉴赏古代塑像,提供了一个可读、可鉴、可藏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位于晋城泽州县府城村的玉皇庙,是现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庙宇,神衹塑像丰富、技艺精湛,国内罕见,是研究道教文化和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庙内的二十八宿星君塑像更是国内同类题材中现存最早的一处,以海内外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出神入化的艺术蜚声于世。仪态万千的贵族妇女、威风凛凛的将军、饱读经书的文人、历经风霜的老者,这些彩塑躲过时间的劫难,阅尽世间沧桑,从那个时代走来,在今日仍散发着活泼泼的生命力,令人痴迷、沉醉。
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本书作者何振纪教授自2010年起,开始进行有关宋代漆艺的研究,他亲身考察世界各地博物馆馆藏宋代漆器,做下大量珍贵的记录。“研究历程”概述20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宋代漆器的研究状况;“主要类型”描述“雕漆”“戗金”“螺钿”“素髹”等宋代漆器类型;“设计特色”深入探讨“造型”“制胎”“工艺”“装饰”等几个方面,介绍宋代漆器的设计和制作特点;“剔彩流变”介绍该工艺的特色及其在中日间的流传与嬗变;“域外传播”阐释通过海上丝路流传的宋代漆器;“珍存近况”对流传至今的重要宋代漆器遗存进行了梳理。中国漆器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艺创造,尤其是自宋代进一步发展的众多优秀漆器髹饰技艺,皆获得了相当的突破。文字中提炼出宋代漆器的工艺、美学、历史,并叙写当时的文化氛围。书中大量图片更是展现宋代漆器的珍贵图
本书记录了60多种行将成为历史的老手艺、老行当,用简朴的语言描写了曾经游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老行当人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将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从个人记忆切入,通过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田野调查,重现老手艺的彼时彼景。知名漫画家邓辉华为本书绘制的漫画插图,寥寥数笔,生动传神。此外,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饰润色,每种行当都补充了民谣、民谚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增加了凝练手艺精髓或点破行当辛酸的竹枝词。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由《生活月刊》杂志原创作团队探访中国各地、各民族手工艺并经采编而成。全书共分五卷,引领读者一同探寻江南之北的劳作与精神、浙江风土与民艺物事以及云贵智慧的土地根源,领悟手艺的情感与灵性,并走访那些为民艺带来新火的人们,通篇描绘出了一幅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艺地图和一部中国民艺人物传奇史。这是一场寻访中国现存三十五种珍贵传统技艺的中国民艺之旅。旅程中书写下的,是中华文化的美与深邃,还有手艺匠人的大爱与坚持。
本书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中的一本。“药香制作技艺”是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书从药香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讲起,内容包括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历史、药香制作的各个环节、药香的种类及使用方法以及药香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不乏药香的制香秘诀。此外,还记录了药香的家族传承和制香故事,以及本项目的传承人对药香在当今社会意义的思考。
《梓人遗制》本书按机具使用性能分类叙述,每类先介绍历史,一物一条,共一百一十条。每物又分别按其部件叙述,参考古代器物图和当时制度,绘有总图和分图并注明尺寸,易解易学,比较实用。本书作者除对古文原典进行注解、翻译外,还加入与现代技术相关联的知识性、趣味性版块,使读者一览古代科技对当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本书主要探讨秦汉时期的装饰艺术,除了从整体宏观角度简要概括地对其发现与分布介绍外,还对一些主要特征及形成、发展、演化过程进行论述,同时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品类进行具体而细致的讨论,以揭示秦汉时人们所追求的羽化升仙、祥瑞纳福的思想。
中国各式各样的传统工艺有着技术和文化的双重价值。本书将分门别类地介绍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停留在对工艺流程的说明、工艺制品的鉴赏,还进一步向读者阐述这些传统工艺背后所反映的昔日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华悠久文明的传承。内容大致包括陶瓷烧造、玉金锻铸、染织、编结、木作、髹饰、雕塑等。 China's varied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have dual value i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his book introduces these time-honored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volving various aspects of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ves and reflecting the profound history and strong interest in appreciation. The book is not confined to the descrip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cess, but gives insight into past lifestyle,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ts contents include: ceramics making, jewelry making, dyeing and weaving, embroidery and sculpturing.
本书是关于中国远古(新石器时代)纹饰的知识性和探索性读物,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情况、研究方法与现状等,较为系统地梳理和解读各地区各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纹饰、典型纹饰与一些特殊遗迹,同时也包含了图语、科学、艺术三个角度的归类介绍与解读。力求全面性、系统性、简洁性兼顾。 本书大体上阐明,远古纹饰乃史前人类知识文化(主要是数学、天文历法、易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的主要载体(天文星象崇拜及历法是其核心、根源与灵魂),其艺术性、美学特征、设计技巧等均服务、服从于前者。从而揭示远古纹饰实为一种文化传承方式与符号系统,不仅具有相对稳定、十分严谨的特点,在甲骨文产生之前行用数干年之久,余绪也下延至秦汉时期乃至 晚。 本书主要面向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可供高校相关专业或通识教育、传统文
风筝的基本功能是能飞,飞得高、飞得远,而骨架的好坏决定了风筝是否能放飞,以及放飞的平衡和高度,所以说扎制骨架是风筝制作的基础和关键 。本书强调的特色就是风筝的骨架,突出最关键的扎制工序,详尽画出了骨架结构的三视图。实际可操作性强。
程度在本体论上可以理解为对事物量度属性进行测量的抽象表达。这一概念为分析汉语中形形色色的等级性现象提供了十分贴切的理论工具,本书是作者在这一领域探索的阶段性成果的呈现。涵盖内容包括:形容词的语义本质、
瓷器是中国的创造,是世界的语言。瓷器是水、火、土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优选体现,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结晶。瓷器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目前的一项伟大发明,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瓷器中国》一书用权威、通俗的语言,配以大量高清图片,讲述了中国瓷器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
本书讲述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传统汉服,二是基于传统汉服设计的现代汉服。 汉服,简言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从商代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除了朝代更替与时尚变化导致的服饰演变,数次胡汉融合也大大丰富了汉服样式。传统服饰崇尚宽衣博带,胡汉文化交融又出现了窄衣的款式。 传统汉服有三种基本款式贯穿整个古代,分别是衣裳制、深衣制和袍服制。按照用途分为祭服、朝服、常服、宴服、亵服等。传统汉服的基本组成为冠巾、中衣、衫袍、裙、裤、鞋履、腰带、玉珮等。另外还有很多衍生款式,如半臂、褙子、比甲、坎肩等。 传统汉服在实用功能外更有区辨社会等级,反映时代特征,展现纺织技术,表现审美意识等文化属性。 现代汉服的盛行是流行曲线的又一次回归,悠久的传统汉服历史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
本书梳理了我国明清时期陶瓷官窑的发展情况及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并深入剖析了历代官窑制度,从陶瓷史延展到文化史,体现出宽广的学术视野。 本书将陶瓷官窑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观照,将官窑的出现视为我国古代制瓷业和陶瓷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与当时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产生分不开的。 作者深入探讨了明清官窑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明清陶瓷官窑文化在当代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
竹刻扇骨,也称扇骨竹刻,即在折扇的竹质扇骨上,用各种雕刻手法进行制作,是一种中国传统工艺。该工艺使折扇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蕴涵了极富魅力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当前这一文化艺术珍品留存极少,研究、整理力度尚不足,民众知晓率较低。宁波博物馆现存著名竹刻鉴藏家秦康祥旧藏,这是现知最重要的竹刻收藏,不管从质量还是数量来看,在全国范围内都名列前茅。本书是基于这批重要竹刻旧藏的研究而产生的一部反映中国扇骨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收藏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图谱。主要分两部分,前部分用约10万字,对折扇的产生、兴盛的历史及其重要人物和重点区域进行阐释,对扇骨上的诗画作品的作者(有些作品有众多落款)进行追踪,从专业角度揭开了这批稀世珍宝的神秘面纱,从而完成了对中国竹刻扇骨文化所进行的一次空前的梳理。后
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创造出独特的建筑结构、建筑技巧及建筑哲学,与西方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建筑之美无与伦比,而其精髓往往透过砖瓦,隐藏在历史故事之中。《中国古建筑及其故事》介绍了近50处中国历史建筑,其中包括 秦皇陵 、 岳阳楼 、 山西民居 等,为读者开启了通往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之门。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rich and time-honored Chinese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world architectural system. It is most famous for the Great Wall, but there are so much more. In 7,000 years, Chinese people developed unique architectural philosophies, structures and techniques that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ir counterparts in other places of the world. While Chinese architectural beauty is a feast for the eyes, the soul of ancient Chinese construction usually lies in the historical stories behind the walls. In this book, the auth
《地工开物 追踪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作者详实细致地记录了众多即将消逝的中国民间手工艺技术,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严谨的民间手工艺生产领域的工具书,更是一本集文化旅游、阅读欣赏、具有实用收藏的闲书,可随时随地地翻阅。从容而诙谐的文字,引人入胜的故事性人物和情节,手工精心绘制的内容丰富的图片,将使每一个读者在深入接触、了解美不胜收的民间手工艺术与神秘的传统江湖术业之外,轻松融入作者用文字和图片营造的愉悦旅程和精妙书写中。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也是地理地貌最复杂的地区,民族服饰资源极为丰富。时至今日,少数民族服饰仍是一个值得探秘的王国。《云南民族服饰全书》力求把民族服饰这一独特的文化、靓丽的霓裳,精湛的工艺,更好地凝固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本书真实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形态、艺术神韵、审美追求、工艺制作,它为后人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留下了大量的具有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第一手资料。民族服饰书籍不仅有社会和市场的双重价值,而且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书为福建省委宣传部“闽人智慧”系列主题传播计划集结出版的分册,书中收录和呈现多姿多彩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福州软木画、厦门漆线雕、惠安石雕、漳州木偶头雕刻、莆田木雕、福州寿山石雕、四堡雕版印刷、将乐西山纸、漳浦剪纸、柘荣剪纸、武夷岩茶制作、福鼎白茶制作、德化陶瓷、建窑建盏、长泰古琴制作、福州脱胎漆器、莆田制盐、永春制香、宁德木拱廊桥营造等,展示闽人智慧,记录匠心传承,书写福建非遗项目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