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一份期盼,在坚守一种手艺、一种传统。即使过程艰辛、未来不可知,却从未放弃。因为这份坚守,他们在这个一切急速向前奔的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 作者花费6年的时间,寻访了30多位中国传统手艺人,对他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跟踪拍摄和采访,记录下了当下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坚持和梦想,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传统手艺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数千年来,弓箭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上。北京聚元号弓箭铺曾是皇家御用兵工厂。聚元号弓箭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这些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本书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聚元号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聚元号弓箭的制作技艺。
北京门头沟琉璃渠村琉璃窑是按清工部规制烧制皇家建筑琉璃构件,一直被视为传统建筑琉璃之正宗,形成了中国标准的官式琉璃烧制技艺。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翔实流畅的行文把中国琉璃的历史、传说及北京琉璃烧制制品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以及成品的优雅、精妙和其深刻的寓意尽情讲述,同时也表现了北京琉璃渠人那种对中国琉璃的情感和传承精神。
中国几千年来社会分工产生了各种职业,俗称 三百六十行 ,其中有些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有些行业延续至今。本书从中选取360个行业,分门别类,编为农林牧渔行业、饮食糖果行业、纺织服饰行业、手工业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医药卫生行业、文化教育行业、休闲娱乐行业、工艺美术行业、其他社会行业等十个部分,既反映了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生活场景,又记录下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同时,在旧版的基础上,新一版在文字、配图、装帧等软硬件方面进行了修订、升级,使得这部经典民俗读本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本书在参考诸多古籍文献及文博同仁相关学术论文或专著的基础上,以上海博物馆工艺类收藏为主,兼顾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苏州博物馆、衢州博物馆等所藏珍品,精选江南主要雕刻门类的三十件代表性文物,如良渚文化玉琮王、明代 子刚 款玉尊、明代王叔远制核雕小舟、清代桐荫仁女图玉山子、明代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南宋戗金柳塘图朱漆斑纹黑漆盒等,依年代顺序分节介绍,偏重明清时期。具体文字力求深入浅出,也尝试引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希望通过具象的江南器物,再现江南过往,呈现江南精神。
技术革新逐渐冲垮传统手工业,万国博览会展现的工业文明成果更令手工业者雪上加霜,而在此时,终于意识到了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日本开始制定了手工业复苏计划,本已走向灭亡的手工业逐渐复苏,保持传统的同时,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作者走访日本的手艺之乡,遍寻日本传统手工艺品,探索从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工匠变迁。本书以1950年代现状,1970年代现状,以及历史源流三个部分,通过对于工匠的采访与实地考察,介绍日本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与转变。从陶瓷、漆器、竹编物这种生活物品,到特需的佛像、鲤鱼旗、鬼瓦等,再到已经升格为艺术的莳绘、象嵌、蓝染工艺。本书详细记录了二十多种日本传统手工业,通过匠人之口讲述最真实的工匠故事,还原工匠之国背后的真实。
本书选取了九个极具地方色彩的年画种类,分别是佛山年画、武强年画、滩头年画、滑县年画、杨柳青年画、绛州年画、风翔年画、桃花坞年画、绵竹年画。每一个章节都具有一件作品、一位有缘人、一门手艺、方水土、一段历史和一袭传统六个板块,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历久弥新。
本书选取了欧洲著名装饰设计师欧文·琼斯绘制的100幅经典中国传统纹样,并结合60多幅对应的实物图,深度解读纹样背后的工艺、文化和美学传统。本书上部“纹饰之美”从内容和美学的角度解读纹样,说明是什么、怎么样、有什么含义等。下部“工艺之道”,主要讲述纹样是如何实现的,采取了什么工艺,真实的效果又是如何。
本书约30万字12章,就中国手工纸的传统技艺,按其生产过程进行了详尽地记录与描绘,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定义、生产、原料、纸药、制法和手抄加工,以及一整套生产工序(包括浸泡、灰腌、蒸煮、洗涤、漂白、打浆、抄纸、压榨、干燥、整纸)等,还附有插图166幅,参考书目72部以及综合索引301条。本书可供宣传文教、文旅考古、造纸印刷等部门工作人员和广大社会读者参考学习。
孟晖,达斡尔族。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学习;1990年—1993年至法国留学;1994年—1998年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保管陈列部工作;曾在北京三联书店做编辑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自2000年研究古代物质史,她着力于对古代女性生活的研究,遍涉香事、首饰、传统工艺、饮食、化妆品、生活风俗……作品有长篇小说《盂兰变》,随笔集《维纳斯的明镜》《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画堂香事》《贵妃的红汗》《唇间的美色》《古画里的中国》《花点的春天》《美人图》,学术作品《中原女子服饰使稿》,译作《西方古董欣赏》(与人合作)等。
《优雅07:篆刻的雕琢》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欣赏篆刻的书。作者将有关篆刻的知识按主题分解,包括篆刻的起源、分类、形状、材料、类别,以及构成印文的内容、字体、图像和边款等,每个主题分专章介绍,同时提供大量精美图片,使读者获得直观感受。*后对历代著名的篆刻家与篆刻作品进行了具体的风格分析,使读者对篆刻作品能有整体的把握。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 国学 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 传统文化 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 国学 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 传统 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
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每逢春节期间,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要贴上各种各样喜庆吉祥的剪纸,用来表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孙氏剪纸的特点既有北派大气磅礴,也有南派的细腻优美。长期受北京宫廷文化的熏陶,其作品题材、寓意、构图、色彩等几个方面表现出了剪纸美学价值。以牡丹、莲花、鱼、凤凰等题材表现出富贵吉祥、连年有余、幸福和谐的美好寓意,从而又表达了剪纸的民俗价值,在年节、婚庆等民俗活动中都有剪纸出现。作为中国剪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氏剪纸将剪纸手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此产品包含中国剪纸艺术宣传册、孙氏剪纸纸样、孙氏剪纸手工制作视频、剪纸专业剪刀等部件。
《中国葫芦文化 天津宝坻卷》从葫芦文化的起源、葫芦文化的艺术展示、葫芦文化的产业生态、范制葫芦文化的新时代传承等方面对天津宝坻范制葫芦文化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对挖掘、整理和传播葫芦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以黎族传统手工艺为研究对象,围绕其文化特质,用设计学的视角,去审视黎族传统工艺的发生机制、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同时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去阐释传统手工艺对于黎族 人日常生活的文化意义。试图在黎族远古手工艺的遗存中,窥见人类早期的工艺技术现象与工艺文化风貌。通过田野调查资料与相关历史文献的结合,将手工艺置入社会生活与民俗事象中,进行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符号结构等方面的文化解读。
全书分四个部分详细地讲述了影青陶瓷雕塑概述、影青陶瓷雕塑技艺与表现形式、影青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和作品赏析等内容。从概念到形式,再到技法和赏析,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苗族锡绣已流传六百年,本书经作者长期到贵州剑河等地实地考察,文献资料分析,对苗族锡绣进行了全面研究,讲述了锡绣传承,手工艺,图案,文化及发展现状等,获取一手资料。内容从纺线,织布,染布,绣花材料,工具,绣法,色彩等方面描写苗族锡绣的独特而神秘,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和精巧,属于世界罕见的刺绣,是古老且专享的民族文化遗产。内容还描写了苗族锡绣工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现状脉络。大量珍贵图片直观生动,图文并茂。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延续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发展至今;民间手艺作为活体,同样承载着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文明成果。作者从黄河源头扎陵湖出发,一路东行至位于山东垦利的入海口,走访了黄河流域27位手艺人,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早已融于生活的手艺。书中,作者用一种手艺对应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梳理成一条手艺和生活交织在一起的生命之河,以呈现炎黄子孙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脉络沿着黄河的九曲十八弯,倾听着手艺人的故事,触摸着各有寓意的手工艺品——求子时的泥泥狗,满月时的布老虎,12岁前都形影不离的炕头石狮,结婚时新房里的剪纸,出去闯荡谋生计时随身带的荷包,过寿时的面塑,清明时祭奠先人的寒燕……作者隐约看见了与黄河齐头并进的另一条河,那便是人的一生——从生命最初的期待,到诞生、成长、立业、延年,最终又回
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赤峰地区的剪纸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级以上非遗剪纸类项目总计7项,其中自治区级3项。赤峰非遗系列丛书《赤峰民间剪纸》涵盖我市20余位剪纸传承人与民间艺人的300余幅作品,本书收录的剪纸作品蕴涵了丰富的赤峰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赤峰地区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理念,与时代同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剪纸传承传播,发扬光大。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现有从业人员约十万,而取得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的不足两百人,董亚芳便是其中一位。本书是一部记录董亚芳成长经历的书稿,全书分两个部分:访谈笔录和董亚芳论文。本书收录了董亚芳经典紫砂作品、部分原创作品赏析及多年来各报纸、杂志、书籍等对董亚芳的报道,旨在反映董亚芳的紫砂艺术历程。董亚芳的创作,形成了“气韵清灵、意象飘逸”的个人风格,秉承壶有形,应得体大度,壶赋神,以德载物的理念。
本书从形式、结构、色彩、制作等方面进行炕围画的原像追忆,同时利用现有文献、碑铭、口述史料分析炕围画匠人的群体特征、规模、谱系、历史收入状况以及炕围画区域历史传播状况,进而探索炕围画非遗项目的保护方式。
本书由哈尔滨市政协组织编写,全书内容共分25个部分,分别为:鱼皮技艺、金漆镶嵌技艺、拼布技艺、玉米叶编织技艺、木雕工艺、麻花布北蓝印染技艺、中国传统印染印花技术、塞北泥人泥塑技艺、传统布艺艺术摆件、中国结编织技艺、玛瑙浮雕雕刻技艺、剪纸、龙绣艺术、传统刀剑锻造技艺、彭氏年画、女真族服饰技艺、彭氏灯彩、糖人、桦树皮画民间工艺、冰灯等,全书以摄影照片、手绘图片结合文字的形式,详细介绍哈尔滨新民间手工艺创意概况,使哈尔滨民间手工艺创意“活”了起来,也让中华传统文化经由图书这一载体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