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鼎盛于魏晋时期,东晋初期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近2000年间,琅邪王氏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无数权贵与文人名士。 琅邪王氏家族绵延千年,成为簪缨世家的原因是什么? 本书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家族文化是琅邪王氏在政治上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在文化上能引领时代风潮的的重要基础,并指出琅邪王氏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态势、施政方针、哲学思潮、文学发展、书法艺术等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本书还叙述了琅邪王氏家族从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流变,充分呈现了其文化世家的多个侧面,由琅邪王氏的文化发展亦可窥见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传习 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 传不习乎 一语。
本书系经学与文明研究丛书之首册,也是作者杨国荣对于经典和经学的最新思考。作为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作者在现代知识背景下重思经学与经典,为中国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典范。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提出了传统经学应走向现代形态的独见,剖析经学与经典的深层次问题,为经学研究走向何方指明道路;中编立足文本,对《诗经》、《荀子》、三礼、《易传》、《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出了具有现代理论意蕴的诠释,对于经学中的礼学研究如何走向现代学术形态,也给出了具体案例;下编回顾中国经学,将 仁 礼 置于儒学的核心地位,精要地揭示了儒学经典与儒学的哲学意蕴。
本书精选《中华遗产》杂志近十年来的卷首语,分为寻史、问道、格物、闻见四部分。其中, 寻史 依循中国历史脉络,揭示庞杂背景之下的细部; 问道 关注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符号; 格物 聚焦传统工艺(包括产品)和工匠精神; 闻见 是作者的游历见闻,勾画出身边的中国故事。
《墨子》主要介绍了墨家的伦理、政治、经济、宗教和军事。
一代大儒爱新觉罗 毓鋆(1906-2011)逝世后,其门下弟子禀承师意成立中华奉元学会,弘扬夏学,传承中国王道。作者受同门邀请,在学会中演讲《公羊春秋义述》,其后在奉元书院、台湾大学讲授公羊春秋学。作者希望以浅白方式介绍孔子的《春秋》学,阐扬中国文化,于是将讲授内容整理而书。书中所讲不求详尽,但纲领已具,尤其强调入门。作者通过三世、内外、五始、一统、居正、讥世卿、伦理、经权、灾异等九讲,讲述孔子一生的志向所在。又从公羊学的经世角度入手,把《春秋》看作一本义书,诠释春秋书法。九者,究也,于《易经》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密符《春秋》大同之义,亦同时为作者研究《公羊》作一总结。
本书尝试融会传统经学、现代儒学、礼制史以及文献学,立足于文本诠释,还原先秦儒学中关于礼的哲学建构,从经学、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古礼制流变做出新的解释。
《论语与做人》是民国时期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也是今天的教书育人者和立志成才者不可多得的一部参考书。此书由世界书局于1940年首次出版,1943年10月再版后多次印行。本书主要阐述孔子自己如何做人,他如何教学生做人,他的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读者可以从本书中得到有关做人的深刻启迪和巨大力量,使自己的人生换发出灿烂的光辉。
礼法传统婚姻制度是我国礼法文明的产物,起于周代,中经汉代、唐代的发展,直到宋代逐渐成熟完备,之后经元明清近八百年的演变,至清末民初又与现代婚姻理念相互碰撞,在流变、转型之中永葆 化育 社会的伦理功能和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递功能。
合法性是政治统治和政治权力的渊源,是政治体系赖以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书即通过对中国古代礼法仪式、制度与价值体系的深入解读与阐释,追根溯源地论证了中国古代政治统治和政治权力建构的合法性。
本书以唐宋之间 和南方祀神风俗的互动为主轴,从两个层面说明南方力量崛起后,庶民的祠祀文化成为统治阶层政治操作的重要凭借。 个层面的变化是 大幅涉入基层祠祀。唐代以地方官府的祠祀惯习维系 与祠祀之间的关系,这一做法于唐宋之际出现了重大转变,一方面,国家开始以大量赐封手段与各地祠祀建立直接联系。唐末五代南方王国通过封赐。援神为用,以图自立,确立了此一封神传统。到了北宋中期南方官僚集团崛起后,此一地域传统牵引朝廷改采大量封赐的措施。另一方面,南方地位大幅提升后,宋廷基于正面处理南方祀神风俗的经验,开始建立地方祠祀的具体规范。 第二个层面的变化是宋代以后朝廷和士大夫开始借重祠祀在地方传播政治意识的形态。经过上述变化的洗礼,宋代统治阶层开始重视祠祀的教化作用,他们以大量的贤人
本书分为三编,*编为绪论,分为三章 中国之史籍 史体 纪传体史 ,第二编为本论,分为二十五章,论述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等二十五部史书,第三编为结论。通过本书,可以对中国史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华夏礼乐传播论”的提出,旨在系统阐发自周公以来中国先人如何创造性地利用礼乐这种传播形式来内以修身,外以治世,从而将规范社会交往秩序的传播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有机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和理论结晶, 终期望能为构建华夏传播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一种有益探索。
《清明上河图》是宋画中 代表性的风俗画,是宋代市井生活的复刻版。徐徐展开画面,稀疏的草木、喧闹的街市、熙攘的人群、繁忙的汴河,细细品味,能从中窥探到宋代的经济发展、社会态势,宋人的市井生活,鲜活而真实。那些历史书上曾经闻达天下的名人们,似乎也因《清明上河图》中的某景、某物,生动丰满起来;那些讲述宋朝故事的电视热剧中的场景,似乎也因有了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 加具象且清晰。大宋王朝曾经的繁华与落寞、兴盛与衰败,以及大背景下个体人物的悲欢离合似乎都藏在这幅画中。
本书是祝勇经典散文作品自选集。包括《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纸上的李白》《宋徽宗的光荣与耻辱》《吴三桂的命运过山车》等作品。全面展示了祝勇追求散文写作趋于开放化、更接近人性和人心、更接地气的决心。在祝勇的散文中,没有被空洞的形容词填充得满满当当的文章,他摆脱了不管是时代还是散文传统加诸在他身上的层层束缚,自由自在地在文字的世界中调兵遣将。
作为中华 礼法体制 或 礼法法系 重要组成部分的习惯法,为礼法的民间样态与传承。本书主要介绍了七种习惯法,即宗法族规、村落规约、行会规范、行业习惯、寺院戒律、帮规会规、民族习惯,并分别从每一种习惯法的形成、主要内容、实施和处罚等方面展开论述。
本书分为三编,第一编为绪论,分为三章“中国之史籍”“史体”“纪传体史”,第二编为本论,分为二十五章,论述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等二十五部史书,第三编为结论。通过本书,可以对中国史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在传统中国, 统治者尊崇的对象之一便是历代帝王——从上古传说的三皇五帝,直到前朝的帝王。举行典礼,向过去的历代帝王献祭,是传统中国 重要的 祭典之一。这项活动萌芽于五世纪末,成立于七世纪,并延续到二十世纪初年,形成了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传统,从拓跋宏、李世民、李隆基、赵匡胤、朱元璋,到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诸帝,众多赫赫有名的帝王都参与了这项传统的建构与转型。直到 ,北京还留有一座宏伟的建筑文化遗产——历代帝王庙。 为什么不同时代的统治者都一致向历代帝王诚心祭祷?他们想为自己的权力祈求什么?本书以精彩的叙事,一一述说那些历 盛大的帝王祭祀和背后的历史故事:在位的帝王如何设法与王权的根源和传承者建立起跨越时空的权力联接。
本书包含两个部分,*部分为《孔丛子训读》,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通读《孔丛子》,熟悉《孔丛子》的文本和结构,并对一些相关文化常识和疑难文字作出简单地注释。校勘和注释尽可能吸收古今学者关于该书的研究成果,希望为读者奉上一个更加通顺和准确的整理本。第二部分讨论《孔丛子》中的《尚书》学专题,其中不乏一些聚讼千古的公案。在《论语》等受认可程度较高的文献中,关于孔子论《书》的文献少之又少,《孔丛子》中孔子论《书》材料之丰富,为人所知已逾千年。但因种种原因,以《孔丛子》中《尚书》学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成果可谓凤毛菱角。本书对一些专题的讨论可能会沿着某一问题进入与《孔丛子》或者《尚书》完全无关的领域,望能引发读者探索相关问题的兴趣。
本书探讨的是明清时期儒教礼仪进入乡村,融入乡民仪式生活的社会文化史过程。“礼不下庶人”,礼仪本为社会上层的身份标识,与乡民生活没有关系。自唐宋以降,朝廷开始为庶民制礼,以经世济民为使命的士大夫,也致力于以改革祭祖礼仪,推行乡约,推广祀典神明等方式,在乡村民众中间推广儒教礼仪,从而开启了儒教礼仪步入乡民生活的“礼下庶人”进程。透过对礼下庶人过程的研究,不仅可以推进对中国古代朝廷和士大夫礼仪制度嬗变的研究,而且为理解明清乡村社会文化转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有助于深化对明清社会文化变迁的认识, 好地理解传统乡村礼仪遗产的时代意义。
古人如何理解 礼 ,是礼学思想史叙述的基本视角。礼是人为创作,还是自然生成?圣人制礼的实质是制作经典,还是保存历史制度?礼如何实现教化的意义?对这些核心议题的不同探讨,构成了传统礼学演进发展的张力。 礼学发展到唐宋之际,以文本解释为主的汉唐注疏传统日渐枯竭,宋人开始在 追法三代 的信念下,为 礼 重建思想根基。本书梳理了从赵匡、杜佑、聂崇义、刘敞、陈祥道,再到李觏、王安石、张载、二程、吕大临的礼学研究,*终落脚在朱熹对于不同礼学方法与思想的统摄上。这些唐宋之际的思想家对礼的规范性来源和人性论基础进行了重新阐释,由此实现了礼学思想与礼仪实践的历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