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一书遴选中国各大博物院馆的100件珍藏文物,以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依据,讲述国宝本身的故事,揭示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揭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将分散的国宝聚拢在一起,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国宝的魅力,便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让文物说话 ,真实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的声音,揭示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宋词博物课》(手绘图鉴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宋词与科普知识相融合,分为《植物卷》《动物卷》《山川风物卷》,介绍宋词中出现的数百种动植物,以及名山大川和人间风物,讲述关于它们的科普与文化知识,让科学与宋词 相遇 ,打破科学与文化的边界。同时,书中还精心选取与宋词意境相契合的手绘插图,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宋词古韵之美。
几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6种不同的人种,但今天为什么只剩下智人;从原始洞穴走出到登上月球,从学会使用语言和文字到用互联网把整个世界联结起来,人类是如何一步步登上生物链的*,成为地球主宰的? 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 赫拉利向古远的过去追溯,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述人类历史的完整故事。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有三次重要的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认知革命使人类有了想象和虚构的能力,超越其他物种,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有效合作;农业革命使人类从游猎走向定居,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关系发生革命性的转变;科学革命使人类成为神一样的 造物主 。正是经历了这三次革命,人类*终成为整个世界的统治者。 这是一部有颠覆性创见的人类简史,不仅打通了时间线,也打破了学科界限
本书中包括了中高考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考点。 用两条线索,从朝堂到江湖,又从民间到庙堂,以一个书生的 升级打怪 的科举、晋升道路,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方方面面,串联起了科举制度、官制、文人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高考语文常考热门知识。 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穿插一个个兼具考点和笑点的故事,读来不枯燥,能够使读者了解知识背后的因果关系,有判断,作对题。 本书共分为四大章节,并将知识点汇集总结成知识导图,帮助需要学习的同学们更加便捷、快速地记忆相关知识点。文中还根据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的考点频次,梳理了相关的文化常识,高考语文到底考什么、怎么考、多重要,一目了然。文笔幽默,生动有趣,有助于读者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的大量知识。
本书是一本跨学科对话的学术文集。人文社科领域的十二位知名学者围绕中华文明宇宙观,从哲学、历史学、文学、文字学、社会学、建筑学、科技史等角度,就中华文明宇宙观与中国智慧、人文与自然、山林与社会、天人合一与人生境界、大一统与文化地理、甲骨文与殷商宇宙观、紫禁城的文武建筑布局、宋代家礼等议题,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宇宙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格。每位作者学养深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精研覃思,行文流畅,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 生生之道 。相信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传统文化功底的读者,均可从中汲取智慧,涵养心性,立足当下,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更加自觉自信地赓续光耀中华文明。
《观山海》是一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山海经》通俗读本。 纵观山海,提笔画神,绘者杉泽在读《山海经》的过程中积累灵感,查阅《中国神怪大辞典》《淮南子》等大量书籍,花费三年时间构思并绘制了数百幅绝美异兽形象,将古老晦涩的文字演绎为笔下妖冶唯美而不失大气的画作,配以精练的原文及精妙的解读,为华夏上古志怪传奇插上另一种想象的翅膀。 撰者梁超亦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山海经》有着浓厚兴趣,他的译注在以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为底本的基础上,参考了郭璞、袁珂等人的校译版本,力求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进行注解,同时多方参阅古典书籍,做了大量的故事延伸,补充了许多新奇有趣的知识。对于原文中出现的大量生僻字,他还做了汉音标注。可以说,《观山海》是集中华文明与大众审美于一身的中国绝美《山海经》。
本书是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性学书话,是作者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性学书话专栏 书淫艳异录 的文章结集。新版增补由香港著名散文家小思(卢玮銮)集到的另21篇书话。甲编为上海部分,乙编收香港部分。本书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涉及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文字清通优美,隽永驯雅。 本书由上海图书馆研究员、近代史研究专家张伟先生亲自整理审定,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教授作序推荐。 本书设计优美、细节考究,完美呼应了作为现代藏书界名人的叶灵凤之趣味。本书书名用叶灵凤手书字体,扉页上手工粘贴叶灵凤设计的中国首枚现代藏书票,小巧的书签图案也源自叶灵凤亲手设计,由 新感觉派 作家兼漫画家郭建英设计封面画。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传入中国后即广泛流传,千百年来,注经者甚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南怀瑾先生在台湾时,曾多次讲解《金刚经》,本书据其一九八〇年在台北十方书院的讲解记录整理而成。南先生以其一贯经史合参的讲法,对经文进行了深入骨髓的剖析,即便于艰深疑难之处,听来也妙趣横生又浅显易明。
《王夫之语录》是一本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船山思想普及文本。全书采用语录的形式,从王夫之数百万字的著述中撷取精华,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历史、伦理、经济、教育、美学和其他八类,体例包括语录、大意、注释、提要四个部分。著名学者、作家唐浩明先生为本书撰写序言,赞其 是一部让王夫之走出象牙塔尖、走向社会、走进大众的好书 。
传统观点认为,军机处设立于清雍正朝,标志着两千年专制主义皇权发展的*。本书认为:军机处有一逐步建立的过程,始于雍正朝,直到乾隆初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军机处;军机处日益扩张,君主专制统治让位给了君主与大臣的合作,大臣有可能限制君主的独断。 本书利用台北和北京所藏汉文与满文档案,采用内外朝的分析框架,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清中期的军机处,是海内外学界军机处研究,也是清代政治史乃至于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的力作。
本书以每月一节的方式,分十二讲,从花朝上巳、小满祈蚕,写到冬节腊节。从传统节日的溯源、演变,到不同节俗的呈现展演,再到针对传统节日的现代语境而提出对节日传统的继承与更新,最后针对传统节日复兴与重建进行节日文化、节日精神与节日价值的阐述。本书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从传统节日的历史知识梳理,重建传统节日的物质系统与节日文化符号;二是通过对神话故事、地方方志、民俗文献、诗歌典故的材料挖掘,复兴传统节日的仪式与习俗活动,为大众节日生活做出引导;三是通过对节日材料的分析与当代社会的具体节日案例总结剖析,重视传统节日精神核心的建设,提升公众对节日精神赓续与节日遗产传承的意识。
唐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尤以诗歌为最,唐诗崛起成为一座不可跨越的巅峰,并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伟大诗人,至今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文学记忆。 本书是张一南老师 北大国文课系列 收官之作,六朝文学之后步入唐代文学。从唐朝立国到南唐覆灭,跨越三百余年,作者以诗歌的发展为主线,详细梳理唐代文学史的脉络,初唐四杰、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高适、岑参、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诗人皆在唐代文学银河中一一呈现,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解读他们的人生境遇、名篇佳句、创作风格,让我们发现许多早已熟能成诵的诗篇原来另具深意。除诗歌外,作者还对唐代的文章、曲子词、唐传奇也做了介绍,带领读者全面领略唐代文学的独特风景。
《文状元》; 科举制度从隋朝初创到明清鼎盛,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是 四大发明 之外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又一贡献。 状元文化 自古的魅力亦延续到今日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论述: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 本书以明代* 三元及第 的商辂为叙事主线,解读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文状元求学、科考与从政的独特历程,阐述了 状元文化 的古今之变。 《武状元》: 科举制度从隋朝初创到明清鼎盛,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是 四大发明 之外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又一贡献。 状元文化 自古的魅力亦延续到今日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论述: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 本书以清康熙朝武状元曹曰玮为主线,从 将帅之姿者 的唐朝开始,于
相比于卷帙浩繁记录下的中华文明史,传统手艺更像是一种微观的存在。它们在纵向的历史进程中,总是被寥寥几笔带过;又在横向的辽阔幅员里,隐身于街头巷陌。它们看似 微小,却并未缺席每一次文化的演进;它们看似传统,却因手艺人的不懈改进而历久弥新。 读者将在书中,伴随三百余幅精美图片,看到这些或大或小的手艺物件在手艺人手中经历的那一道道工序:削切、剪裁;熔铸、锤炼;打磨、镶嵌;印染、装裱......*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延续着技艺,融会了巧思,凝结了愿望,拥有了灵魂。从手艺人的故事中,可以了解中国手工艺行业现状;从物件和制作物件的手艺人,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响应主旋律,树立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带领读者认识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也引读者思考,如何保护好存在于身边的
本书从《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古书中精选了112篇小故事,编著成册,所选故事生动有趣,思想健康积极,语言优美精炼,篇幅简短紧凑。每篇故事,分为原文、简注、今译三部分。内容中有科学常识,也有民间传说;有现实生活,也有虚幻世界。全书告诉我们:万物皆有灵,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每一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正如先贤所言,当人类可以慈悲关怀一切生灵,才可以真正体会安宁。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优良家风的传承。本书主要从事业有成、智慧有门、教子有方、健康有道、修德有望、家风有行六个方面,讲述艰苦创业、敬老慈幼、家庭和睦、科学教子、勤劳善良、持之以恒等优良家风的主要内涵和传承方法,阐明传承优良家风对于家庭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本书结合历史典故、先贤言论展开叙述,将故事与说理相结合,可读性强,有助于读者感受中华传统优良家风的魅力,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传承优良家风,适合作为大众了解传统家风文化的基础读物。
《方壶外史》八卷,收书十五种。内容分为两类:一注释,有《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黄帝阴符经测疏》《老子道德经玄览》《 参同契测疏》《 参同契口义》《悟真篇小序》《崔公入药镜测疏》《纯阳吕公百字碑测疏》《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测疏》《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测疏》《邱真人青天歌测疏》;二自著,有《玄肤论》《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图》《七破论》。 本《方壶外史》以明万历年间“未孩堂”刻本为底本整理,郑观应刊本、萧天石《道藏精华》影印本、《藏外道书》第五册影印本为校本。《三藏真诠》,分《法藏》《华藏》《论藏》三部,现仅存《法藏》,分为上下卷。《三藏真诠》是研究陆西星不可缺少的文献,是对《方壶外史》的有效补充。现以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藏陆西星抄本《三藏真诠》为底本整理,陈撄宁手抄本《法藏总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