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古典学学者保罗 赫尔曼以其博大宏深的研究,采撷冰岛、挪威、瑞典的民间传说习俗,深入探讨《诗体埃达》、《伊林格传奇》、冰岛的《史前传说》等传统文献,加上考古学和字源学的佐证与推敲,构筑成一部翔实完备的北欧神话总论。 斯堪的纳维亚传奇里的诸神一一跃然纸上:阿萨神族、女武神、沃坦和奥丁、弗蕾亚和弗丽嘉、天空之神提乌斯和提尔、巴德尔、索尔和洛基。北欧神话属于泛灵论信仰,除了诸神之外,大自然森罗万象当中也莫不充满神灵:山川水泽里的精灵、妖精、侏儒、巨人。北欧民族也盛行祖先崇拜以及灵魂不灭的信仰,于是也有种种守护神和家神、亡魂和梦魔的传说。关于他们的种种民间传说和故事,是童话、戏剧、奇幻文学、歌剧源泉不竭的灵感原型。
什么是人的欲望?欲望源于 浪漫 的本能,还是与他人欲望的攀比?通过对《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小说的分析,本书为读者展示出一种欲望模式的 同构性 主体的欲望无法自发生成,主体始终摹仿着第三者的欲望。这个第三者可以置身小说行动之外,如堂吉诃德幻想中的骑士爱情,或诱导包法利夫人的浪漫小说;亦可内化于小说行动之中,如斯丹达尔和普鲁斯特的主人公,他们的欲望对象本身也是小说的人物之一。在主体和他的第三者之间,混杂着羡慕、嫉恨与竞争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基拉尔的欲望理论及其附属概念 攀附 逐渐被后来发展起来的实验心理学所证实,成为一种影响深远并得到公认的人类心理学模型。 本书集中于对塞万提斯、斯丹达尔、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普鲁斯特五
罗马的大多数皇帝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宫殿,其奢靡与华丽可同世间任何宫殿媲美。古代城市复原领域巨擘让-克劳德 戈尔万重现了这些面积和奢华程度都令人瞠目的皇帝住所,让读者可以走进皇帝的私人房间,漫步在他们的花园,参与他们的休闲活动。巴黎南泰尔大学拉丁与古代文化名誉教授卡特琳 萨勒的精彩解读,将进一步展示古罗马统治者的精神迷宫,剖析古罗马帝王居所如何成为权力几何学的具象载体。尼禄的镀金穹顶于幻想中开始旋转,卡里古拉的船宫在纸面上又一次航行,历史角落中的奢靡狂欢、权力焦虑与审美野心于砖石中苏醒 本书既是建筑考古学的盛宴,亦是解码古罗马权力基因的密钥,让沉睡两千年的权力空间重新呼吸。
身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德里克 塞耶,在本书中既细数布拉格风云变幻的昨日,也详述布拉格精彩纷呈的今天。被誉为 欧洲美首都 的布拉格,拥有伏尔塔瓦河畔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其壮观的建筑群亦多彩多姿,从罗马式圆形大厅到哥特式塔楼,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到巴洛克式大教堂,从新艺术风格的咖啡馆到立体主义风格的公寓楼 可谓包罗万象。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的布拉格是各方思潮、各国文化交汇碰撞之地,距今已有千年。塞耶通过回顾欧洲史的错综过往,呈现给读者一幅布拉格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寻幽入微,言有尽而意无穷。
随着柏拉图的《会饮篇》作为美食的载体被重新认识,文化史转向了用餐;罗马的讽刺文学始于既适用于食物,也适用于一般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的丰富烹饪词汇;主说: 我要将粮食从天降给你们。 由此我们进入了《圣经》中一些最神秘的饮食之谜;莎士比亚在归家故事中瞥见了饥饿 吃饱、没吃饱或晚些吃饱 所具有的力量 吃喝可以是美学体验,也可以是感官享受。《饥饿的眼睛》带领读者探究从古代到文艺复兴时期饮食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治国中的核心作用。
当我们阅读历史书籍,闭上眼睛想象古代人的生活时,蕞大的困难和蕞容易出现的错误不是古代人的活动本身,而是他们活动的场所。失去场所的活动很快便脱离了我们想象的控制,背景的缺失让一qie陷入失序,美妙和谐的图景转化成或滑稽或丑陋又失去连贯性的碎片。而古代城市复原图的重要作用便是:让我们回到现场,用想象力带着肉体,亲身体验历史。 毫无疑问,古代城市复原图的绘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本书作者让-克劳德 戈尔万及其团队用丰厚的考古学、建筑学知识,以及他出色的绘画天赋达成了目标。他用细腻的水彩画直接呈现了古地中海文明,从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了87个地区与城市,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网打尽,其中不仅铕被各类史书反复提及的重要城镇,
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道德败坏、刚愎自用,为何神话故事还可以广为传诵?手无一兵一卒的教皇格利哥里七世为何能让手握重兵的皇帝亨利四世站在冰天雪地里悔罪?为了信仰的自由,马丁 路德竟敢公开向权倾天下的罗马教皇挑战,他所开启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对欧洲社会的现代转型到底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被世界很多国家视为 奇技淫巧 的科学发明,为何初独在西方发扬光大?宣称要消灭私有制的乌托邦理论如此不切实际,为何还能赢得那么多的支持者?一个囿于自身文化传统、对西方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的人,肯定会对上述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或许,他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解释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书是一部视域广阔、别开生面的西方文化综论。书中将超越现实、追求彼岸的 超越的浪漫精神 作为西方文化的本质精神特征,将宗教殉道意识、世俗英雄主义、
本书介绍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作为一种文化概念而产生的景观思想及其起源和发展。景观理念代表了一种观看的方式 一些欧洲人通过景观向自己和其他人表现他们的世界以及景观与他们的关系,以此臧否社会关系。景观这种观看的方式有它自己的历史,那是更为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史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假设和影响,其起源和含义远远超越了对于土地的使用和感知;它有自己的表达的技术,这些技术是与文化实践的其他领域共享的。景观理念作为欧洲精英意识的一个层面,出现于欧洲社会发展中一段可识别的时期,在长时期的提炼和复杂化的过程中,它表现并支持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道德假设,并将它们接受下来,成为品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 世纪后期,伴随着重大的社会变革,景观的意义削弱了。在今天,景观无论对于科学研究、土地规划还
无论是福尔摩斯的伦敦,沃兰德的于斯塔德,斯佩德的旧金山,还是布鲁内蒂的威尼斯,犯罪小说作家选择的场景对于书的重要性常常不亚于这些侦探自身。《世界侦探地图》跟随犯罪小说中二十余位伟大侦探的足迹,带领读者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和国家。本书主编及撰稿人都是犯罪小说的拥趸,熟稔这些声名卓著的犯罪小说作家以及他们笔下卓尔不群的大侦探们,并对这些杰出虚构人物生活其中的真实空间了然于胸。本书包含了大量可供读者使用的地图,其中标出了犯罪小说中提到且真实存在的地点,对于犯罪小说迷来说,《世界侦探地图》是了解自己喜爱的犯罪小说中场景真身的完美指南。
一位资深出版人,也是一位狂热的爱书人,二十年来探访世界*美二十一家独立书店,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用生命践行理想的书店人于历史和现实中鲜为人知的坚守故事。被跨国企业觊觎空间的的荷兰老教堂书店,被誉为英语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和乌托邦的法国莎士比亚书店,被 BBC 评为 世界十大*美书店 的中国先锋书店,专为妇女和儿童服务的日本蜡笔屋 二十一家独立书店无一不是美好时代的精神写照,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推动我们奋力前行,协助我们找寻心中完整的理想世界。期待一个个独立书店的朴实的经营故事,唤起当下读者对智识的思考,这也是独立书店存在于世的价值和意义。
《色彩列传 蓝色》为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 帕斯图罗色彩系列作品第一部。在欧洲社会中,蓝色成就了一部彻底反转的历史:对于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来说,蓝色是野蛮的颜色,价值不足一提。而在今天,蓝色成为人们更钟爱的颜色。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古典社会对蓝色的漠视,最终了蓝色色调在中世纪和近代的逐渐崛起与升值,并突出强调了12 18世纪美学、道德及宗教范畴内与蓝色相关联的问题。
古典文明的古典性在哪里?在这部极为大胆的学术著作中,马丁 贝尔纳挑战了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的全部基础。他认为,古典文明的深厚根源在于亚非语文化;但自18世纪以来,主要由于种族主义的原因,这些亚非语影响被系统地忽视、否认或压制了。 流行的观点是,希腊文明是来自北方、充满活力的说印欧语的族群或雅利安人征服高度发展但势力薄弱的土著居民的结果。但贝尔纳论证,古典时期的希腊人根本不知道这一 雅利安模式 。他们并不认为他们的政治制度、科学、哲学或宗教是原创的,而认为它们源自东方,尤其是埃及。 《黑色雅典娜》卷一集中讨论了1785 1850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和种族主义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做出反应,北欧文明向其他大陆的拓展得到巩固。贝尔纳在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范围中――戏剧、诗歌、神话、
设宴款待宾客,或接受重要人士的邀请,如何自在得体地展现个人品味,宾主尽欢? 身临米其林餐厅的盛装宴会,或精致幽雅的私密派对,如何掌握用餐礼仪和着装规范? 法式礼仪以恪守沿袭数世纪的规则和习俗而闻名,其待人接物的艺术至今仍是无可取代的理想典范。熟知法式礼仪守则,不仅令人显得从容独立,同时也是对他人感受的尊重。 《礼仪全书》如同礼仪师的一次贴身指导,从现代高端社交及商务礼仪需求出发,在宴请的规划(赴约)到送客(答谢)的场景中,介绍能从容应对各种社交场景的礼仪规范。读者将学会如何以得体的邀约、恰当的陈设、不凡的谈吐使宴请优雅顺畅,为自己塑造大方出色的形象。 餐桌艺术历史学家杰奎琳 柯诺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搭配名人趣闻和典故,使遥远的异国文化变得轻松且生动,展现了礼仪的多彩和趣味。
从 1871年德国统一至1933年魏玛共和国结束,可以视为有 两个德国 ,一是高速发展、科技进步的工业德国,另一个是思想文化领域日趋崇尚褊狭民族主义的容克德国。其间涌现了一大批天才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如维特根斯坦、荣格、斯宾格勒、聚贝尔、特赖奇克、狄尔泰、齐美尔、滕尼森、桑巴特、马克斯 韦伯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努力为德国的发展提供各种方案。但他们未能完成自己的真正使命,终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泥潭,承受更为痛苦的精神和心灵折磨。
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 《探索法国》的作者格雷厄姆 罗布为你揭开 光之城 巴黎的秘密。 这是你前所未知的巴黎。罗布精心提炼了自法国大革命至今发生在巴黎的真实事件,以一则则比小说更离奇的故事,带你走近一个个对巴黎的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他们或者伟大,或者不太知名,或者已干脆被人遗忘。有王公贵族,有诗人摄影师、有城市规划师、歌剧《波希米亚人》中 咪咪 的原型、作家、将军等,皆在罗布的笔下一一登台。书中的场景丰富多样,既有巴黎的采石场、地下墓穴、各式宏伟的古建筑,也有环城而设、让人惊骇不已的郊区地带。这部带着强大力量和丰沛情感的《巴黎》描绘了巴黎别样的历史,定能令每一位读者心生向往、心存共鸣。
《别睡,这里有蛇》 1977年,丹尼尔 埃弗里特携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来到亚马孙丛林中皮拉罕人的部落,他想要传教,改变皮拉罕人的宗教信仰。但他发现皮拉罕语违背了所有现存的语言理论,并反映出一种远离当代认识的生活方式。例如皮拉罕人没有记数系统,没有统一的颜色的称谓,没有战争和个人财产的概念,没有过去与未来,完全活在当下。埃弗里特开始痴迷于他们的语言、文化,并沉溺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他最终失去了传教的信念。 这本书是埃弗里特30多年客旅丛林的生活记录。在这30多年里,埃弗里特的妻儿差一点因疟疾病死他乡,埃弗里特也曾因触犯皮拉罕人的自由而被群起攻之,但更多的是,埃弗里特分享了他与皮拉罕人共处时的种种幸福的点滴:打鱼、捕猎、修房子、教他们算数和制造独木舟 埃弗里特以放弃现
犹太民族有着悠远的文化传统和非凡的历史命运,在几千年流散世界的漫长过程中,制造并呈现了人类历史上至为奇特、复杂的文化史实。本书以文化综观的视野,对犹太文化沿革中具有典型、关键意义的史实、要素加以梳理辨析,特别是对犹太文化的流程与结构、 犹太人的思想方式与生存机智、文化母本与现实表征、宗教精神与审美文化等重要范畴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从而对犹太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要义、犹太文化对一般文化规则的浓缩与呈现、犹太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样本意义等重要命题,做出了理论界说。
从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波拿巴到拿破仑三世,本书以丰富的图片和饶有兴味的文字邀请读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发现法兰西宫廷的香艳时刻:当国王进餐时。 15至18世纪的法国饮食文化随着时代和统治者的变迁而发展,外交出访、随扈们的远行、王室通婚、贸易交流的日益频繁、旅行者的到来都为饮食传统注入了多元色彩。 本书探寻法国美食的源头,食谱、餐具、出席着装、餐桌礼仪、国王喜好,王室宫廷的一饭一食都为 的法餐盛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味觉源自一种感受,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且不断精细化。法兰西的皇家餐桌成为“法国菜”的源头,使得法国成为美食的国度。
《西方的没落(上下)》是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重要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卷, 卷出版于1918年,第二卷出版于1922年。虽然此书引起了读者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但依然没有影响它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欢迎。它激烈的言辞、精辟的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一般公众或有关学者争论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知识界在开始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拒 的,显然充满了疑虑和保守的心态,这使《西方的没落》在中国书界一波 :该书长时期里没有一部完整的中译本问世。 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进行历史研究,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 发展的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伊斯兰文化、墨西哥文化和西方文化,细致考察其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
古典文明的古典性在哪里?在这部极为大胆的学术著作中,马丁 贝尔纳挑战了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的全部基础。他认为,古典文明的深厚根源在于亚非语文化;但自18世纪以来,主要由于种族主义的原因,这些亚非语影响被系统地忽视、否认或压制了。 流行的观点是,希腊文明是来自北方、充满活力的说印欧语的族群或雅利安人征服高度发展但势力薄弱的土著居民的结果。但贝尔纳论证,古典时期的希腊人根本不知道这一 雅利安模式 。他们并不认为他们的政治制度、科学、哲学或宗教是原创的,而认为它们源自东方,尤其是埃及。 《黑色雅典娜》卷二的研究对象是希腊文明起源的两种历史模式,这两种模式针锋相对。这一卷既上溯了埃及与黎凡特在青铜时代(公元前3400年 公元前1100年)接触交流的考古和文献证据,也包括埃及与爱琴海地区在该时代接触
`
城市纹章具有独特的欧洲文化特征,是可识别的符号图像艺术,作为装饰图形被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和建筑领域。城市纹章融合在具体的公共建筑及公共设施的装饰中,反映了欧洲城市化的历史演变留存的轨迹,反映了欧洲城市化的进程,也演绎了欧洲艺术、民族分合的历史和政治的风云变化。纹章学也被称为 历史手册 ,城市纹章可以理解为解读欧洲城市史的密码。 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欧洲多个城市的城市纹章的来源、寓意和发展,讲述欧洲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等。系统地阐释了欧洲城市纹章这一独特文化现象。
从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波拿巴到拿破仑三世,本书以丰富的图片和饶有兴味的文字邀请读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发现法兰西宫廷的香艳时刻:当国王进餐时。 15至18世纪的法国饮食文化随着时代和统治者的变迁而发展,外交出访、随扈们的远行、王室通婚、贸易交流的日益频繁、旅行者的到来都为饮食传统注入了多元色彩。 本书探寻法国美食的源头,食谱、餐具、出席着装、餐桌礼仪、国王喜好,王室宫廷的一饭一食都为今天的法餐盛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味觉源自一种感受,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且不断精细化。法兰西的皇家餐桌成为 法国菜 的源头,使得法国成为美食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