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中都定鼎北京,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已800余年。王朝兴替,沧海桑田,如今的北京城形成了独特的古今叠压型城市面貌,许多历史信息被覆盖在当今地层之下。本书通过梳理一组组古建筑的兴衰沿革、前世今生,重现发现叠压之下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生活信息。每一组建筑,作者都手绘各时期格局层叠大图,通过古今对比,读者可以清晰地看见北京城的往昔。这本书以图文的形式,辅以古建筑知识点链接,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北京这座古都的独特视角,以古建筑的细节回溯观察解读北京城市史,破解散落各处的 城市密码 。
本书是《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系列出版计划的普及本,是突出普及性、可读性、传播性的城市建筑文化读本。本书共收录上海地区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英文双语,介绍每一处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意义,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打造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伴手礼。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 文 、 旅 、 声 三个部分。主体内容为建筑图文,建筑数量仍为56处,仍分春申古风、中西交汇、都会映象、梧桐深处、海上华章五个篇章。以别册形式,添加10 101条建筑微旅行路线内容,体现 以脚步丈量人民城市 的精神。随书印刷 建筑可阅读 音频有声版的二维码,读者可通过扫码欣赏本书音频内容。 本书形态为单行本,另配别册,开本
本书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宗教传承等几个方面,全书共十四篇文章,如《源的坛城》《通向天的江》《源自天的河》《极地盛开的莲花》《珠牡走过的地方》《摩挲江源大地》《寻找可可西里》《历史的港湾》《青藏文化的根》等,作者文扎通过走访,从当地人古老而独特的眼光和观念出发,以不同的出发点、全新的视角展示维系天下生灵的大江大河的 源 生态和 源 文化。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之一。它古朴雄浑,亿万年间成就于造化的鬼斧神工。它慷慨无吝,赐予人类良田美宅,馈赠源源不绝。它变化多端,时而奔腾咆哮,时而低回娴静,既有浊浪排空,也有光风霁月。它宽厚包容,愉悦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的轻快,叹息着杜甫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的凄苦;儒家士大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情怀,在它这里流芳百世,释家子弟 普度众生,天下太平 的宏愿,在它这里发枝散叶 在这本书里,作者描写长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美,又为多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心,呼吁采取有力的行动。本书熔地理、历史、人物、文化、生态于一炉,直面历史和现实,在大地的背景上作饱含忧患的刻画,于仪态万方中教人沉思冥想。
《亡灵书》是窥测古埃及人宗教信仰、政治运作、日常生活及文学艺术的一面镜子,也是进入古埃及人神话世界的一把钥匙。《亡灵书》是埃及学家们的命名,它哀辑了不同时期、不同墓葬中的丧葬仪轨文字。这些文献中,以大英博物馆所藏阿尼纸草卷最为丰赡。本书据瓦里斯 巴奇的释读将其翻译为中文,并从东西文明互鉴的角度作了评述和注释,庶几提供一个具有中国立场、中国视角的读本。
《北虹口:历史与风景》是上海通志馆主编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一。 北虹口,主要指以上海虹口鲁迅公园为中心的地域,亦 1945 年设立的北四川路区范围。近代以来,很多文化名人在此聚集,见证了近代众多重要历史事件。本书聚焦北虹口,以16个专题、16万字的篇幅,通过翔实史料、严实考证、生动笔触,并配以历史照片、新闻报道、现代图片等各类图照100余幅,将北虹口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人文巴蜀 大美天府 文旅丛书是一套全面反映四川富集文化资源、深厚历史底蕴的文旅丛书,由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组织编写。本丛书图文并茂,全方位地展现了四川文化资源,彰显了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传承价值,有利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巴蜀文化的底蕴及丰富内涵,增强对巴蜀文化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人文巴蜀 大美天府 文旅丛书 川菜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川菜的起源、发展、特点与流派,同时讲述历史上川籍文化名人称颂的家乡美味和阐述的精到食论,介绍入川的文化名人体验川菜魅力所留下的诗词文章和故事以及对川菜发展的贡献。全书通过以人为本、以点带面的阐述,多维度展示了充满魅力的川菜历史文化内涵。
昆仑山,自古就有 万山之祖、万水之源 中华龙脉 的美誉,遗世独立,令人神往。 这里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缘起之地、唐僧西行的必经之地,也是姜子牙出走半生的修行之地,白蛇九死一生盗仙草的禁忌之地。缥缈无涯的昆仑丘,生活着上百种神灵精怪、奇兽怪鸟、仙花异草,流传着西王母与众神的传说。周穆王千里迢迢登临赴宴,汉武帝遣使朝圣、钦定 昆仑 之名,《千字文》 玉出昆冈 伏笔千年玉文化,屈原李杜等历代诗人作诗歌咏 千百年来,人们探索的脚步不止不休,所见所得却不过冰山一角。作为山宗水源、关塞要冲的昆仑山,究竟还埋藏着多少传奇?《昆仑之书》将为你一一解说。 《昆仑之书》是一本全景式解读 昆仑神话 的图文读物,以 昆仑神话 重聚中国神话的精、气、神,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故事性和艺术性。书中内容取材自《
该书由王稼句根据苏州乡贤顾颉刚、俞平伯、王伯祥三人半个世纪前的夙愿,在其设想的基础上,选编蔡云《吴歈百绝》,顾禄《清嘉录》《桐桥倚棹录》,袁学澜《苏台揽胜词》《虎丘杂事诗》《姑苏竹枝词》《续咏姑苏竹枝词》《田家四时绝句》《吴郡新年杂咏》《吴门岁暮杂咏》,凡十册。蔡云、顾禄与袁学澜的生活年代分别为清乾隆道光时期和清末,其被收入本书的作品包括诗文、笔记、竹枝词等多种形式,这些著作涉及诸多清代江南风物民俗,尤为世所罕见,尤其是蔡云《吴歈百绝》和袁学澜《苏台揽胜词》等七种,系首次整理出版,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价值。
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 拉扯大 的复杂经验,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 野孩子 们的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
人文西藏 丛书旨在通过新手法、新视角,点面结合,立体呈现,讲好中国西藏故事。全套丛书分为两辑:一是 西藏风情 系列:包括《雪域经轮 西藏宗教考释》《藏地风土 西藏民俗趣谈》《物华天宝 西藏艺术掠影》《高原华章 西藏文学撷英》《流年乾坤 西藏历史述略》,全方位描绘西藏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风貌,向国内外读者展示西藏魅力和时代亮色;二是 西藏历史文化名人 系列:包括《松赞干布》《元朝首任帝师八思巴》《九世班禅传》《首席代表阿沛 阿旺晋美》,通过西藏历史人物形象侧面反映西藏社会的演进和转折,让历史人物走进新的历史方位。 西藏民俗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民俗形式多姿多彩,饮食、服饰、居住,茶醇酒香、色彩斑斓的西藏生活民俗;诞生礼、婚嫁、丧葬,西藏人生礼仪;民间信仰、苯教
手绘北京 系列延续《北京名物》,以北京美食、北京休闲娱乐生活为创作对象,由专业艺术家组成创作团队,通过手绘原创的艺术形式呈现北京历史之韵,都市之美,以艺术家的视角,勾勒北京风物、名所及生活状态。每一个分册都要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碰撞。 作为 手绘北京 的一个分册,主要收录了北京的著名公园、休闲娱乐方式。金壁辉煌的故宫,蓝天映照下的天坛,水光与绿色交织的颐和园,繁华的王府井与前门,载着老百姓喜怒哀乐的胡同,承载儿时记忆的石景山游乐园和被疯狂打卡的环球影城......跟随本书踏上充满惊奇与喜悦的发现之旅。
《漕泾村志》是浙江省桐乡市高桥街道漕泾村域内的*部史志,以现域漕泾行政村为记述对象,采用章节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上限为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下限为公元2021年12月。全志全面盘点域内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组织社团、经济生产、文教卫生、村居建设、人口生活、民政慈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人物乡亲、诗词文选等状况,具备存史、资政、育人等功能,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等价值。
本书是 世界遗产在中国 丛书之一种。本丛书旨在将中国的世界遗产进行分类研究,对其突出普遍价值进行分类研究,使广大读者了解中国世界遗产在全球视野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一套科研与普及相结合的世界遗产丛书。本册《历史城市》详细介绍了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城市名录的平遥、丽江、澳门、鼓浪屿,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针对其历史发展与变迁、城市空间、建筑群体、居住环境、人文特征、保护实践等进行了生动阐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城市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作者均为在这一领域耕耘多年的专家,不仅熟悉材料,且深入参与过这些项目的具体实践,对这一专题有独到的研究。书稿总体架构清晰,层次递进有序,内容安排较合理。作者在恪守专业准确的前提下,能面向非专业的读者,行文明白流畅,图文并茂,具有相当的可
本书通过对中华园林史的回顾、提炼,探讨中国园林如何在中华数千年文化的滋育浸染下,形成中华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情操,以及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等。同时,对与园林有关的名人、诗文、绘画、汉字等进行文化解读,探索古典园林在当今活出精彩的途径。 丛书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优秀的文化遗产。近代以来,一次次的社会动荡与变革,使传统文化经历了太多的冲击和损毁。古代名园,留存至今的不足十之一二。在经济、科技主导社会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对古典园林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是如此陌生,而有关园林的记载隐藏于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之中。对历代园林文学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必然为文学、园林、艺术、建筑等不同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材料
本书为 潮州文化丛书?辑 中的一种,主要述评韩愈在潮期间的作为,介绍潮人缅怀韩愈的文物胜迹、历代评论韩愈治潮的有关文献等。全书由韩愈简介、韩愈与潮州文化、韩愈在潮州的遗迹、潮州纪念韩愈的文物胜迹、韩愈贬潮诗文汇编和历代咏韩诗文、史料选辑六部分组成。书稿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比较完整地反映了韩愈在潮州的作为及其影响。丛书的出版发行,不仅有利于打造潮州特色文化品牌,更有利于实现潮州文化 走出去 ,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课题组成员先后数次到西藏及其邻近的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藏区进行实地考察,历经数年,获得了对于西藏唐卡传承与保护状况的基本认识。课题组成员研读了相关藏文、汉文和英文文献,包括藏文史籍中与唐卡相关的记载,增强了研究的历史纵深感。本书从当代西藏唐卡传承、保护的现实问题出发,聚焦于当下西藏的唐卡传承与保护现状,力求发现目前唐卡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对唐卡艺术及相关传承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西藏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咨询意见。
本书是南方日报潮州记者站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适度结合当下热点,对潮州文化进行系统性梳理后所作的观察和报道。全书辑录31篇文章,主要关注大众对潮州文化最关心、最好奇的问题,分 文脉 地标 英贤 艺韵 四章,分别介绍潮州的文化源流、名胜古迹、文化名人和革命志士、民间艺术和饮食文化等。 本书特色在于对大量史料进行了 南方角度 的 深加工 ,使试图了解潮州文化的读者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为潮州文化的呈现提供了更具可读性与学术性的途径,为大众打开了解潮州文化的重要窗口,为文史专家、潮学学者打造了研究成果与大众接轨的平台,使潮州文化相关研究能够通过媒体笔法以更为亲和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手绘北京 系列延续《北京名物》,以北京美食、北京休闲娱乐生活为创作对象,由专业艺术家组成创作团队,通过手绘原创的艺术形式呈现北京历史之韵,都市之美,以艺术家的视角,勾勒北京风物、名所及生活状态。每一个分册都要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碰撞。 作为 手绘北京 的一个分册,该书主要讲述北京的特色饮食文化以及饮食的融合。春天的春饼,夏天的芝麻酱,秋天的烧茄子,冬天的大白菜;无论是御膳还是胡同里的美食,都有独特的讲究,本书将饮食文化与百姓生活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构成京城百姓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