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张彩绘《山海经》帛画,通过摄影和后期,结合原经文展开图说,展示了整体设计精美的异域风情的山海经图画,神兽和事物名称全部配有拼音。
本书以上海南京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张园为对象开展海派文化研究,通过历史研究、市民口述、企业访谈等多角度挖掘海派文化内涵、总结海派文化传承规律、演绎海派文化精神气质。本书收集并系统整理了张园作为私家花园逐渐走向开放的历史,张园作为城市社交花园所孕育的海派文化,张园改作里弄住宅及其石库门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张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文历史故事,最后讲述了新时代张园的城市更新与海派文化传承和发展。本书提出 城市文化元空间 的理论,分析了张园作为海派文化的代表传承和发展了海派文化,在新时代的城市更新过程中突显出海派文化元空间的特殊价值。本书适合于城市文化研究、海派文化研究和城市更新领域的学者、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文学和艺术爱好者参考使用。
目前,我省拥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五台山、云冈石窟,它们是我省文旅资源中享誉世界的三张名片,是山西独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明珠。作者从古城的溯源及历史演变角度出发,用厚重的人文历史背景铺展古代古城、县治、民居等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及文化风韵,带领读者感受平遥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风土人情。《世界文化遗产在山西:平遥古城》我们将力争以精美的画册形式,精细的三维剖切图,全面呈现世界遗产完整的镜像,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文字,凝练地、深入浅出地,全面审视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人文意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又称秦蜀古道,是指古代中国由秦地长安通往蜀地成都的道路系统,演绎了中国西南部与中原地区悠久的交流历史。而金牛道是蜀道体系中最大的一条, 具有蜀道北段所有线路入川总路线的地位 ,可谓了解蜀道的极具代表性的路线。这条古道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路线,更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线型的文化遗产,是搏动了几千年的中国经济文化之脉。 本书作者考察探寻蜀道长达十余年,辗转行程十三万余公里,拍摄了沿线壮丽、险峻或幽静的自然风光,城镇、乡村、民居等人文景象,以及石窟寺、古碑刻、古石刻、古建筑、古墓葬等文化遗产,志在用纪实摄影手法为蜀道造像。《行走金牛道》分南北主线、南段支线、北段古线三章,按照 先主后支 从近到古 的顺序,展示了历代金牛道路网的基本结构。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
本书是一部探讨云南民间经籍文化传播的著作,收入“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学术文库”。该文库是2020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建设项目——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博士点建设项目的子项目。云南民间经籍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在传播过程中促进文化认同,在文化的活态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作者主要运用哲学、传播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通过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内容、分类、传播等问题,有助于社会学学科建设及对民间文化的研究。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时间从距今7000年至5000年,延续两千年之久;其空间分布在中原及周边地区,堪称孕育中华文明的重要母胎。天地玄黄梦,中原玉祖根。玄玉,是《山海经》所记中华民族共祖黄帝播种的天下最优玉石,后世又称墨玉。由于先民信奉天玄地黄的二元色宇宙观,玄玉的神圣性蕴含得以彰显。本书以尹家村出土的 玄玉 斧钺为主,辅之以该遗址的其他文物,包括陶器和石器等,尽可能地还原尹家村所代表的 玄玉时代 (指距今5500年至4000年的中原主要用玉传统)的历史风貌,希望有助于推动尹家村遗址乃至整个仰韶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绍兴,一座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小城,不仅有巍巍稽山,清清鉴湖,更有如过江之鲫的名人,他们在谱写绍兴甚至中国辉煌的历史篇章中,前承后继,熠熠闪光。本丛书系统介绍了绍兴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分为《绍兴名人》《绍兴名山》《绍兴名水》《绍兴名桥》《绍兴名楼》《绍兴名茶》《绍兴名酒》《绍兴名镇》《绍兴名城》9册,配以图片,图文并茂地带读者领略绍兴风物。
本册所选均为摹写苏州历代名园的绘画作品,在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背后连接着的是一座座真实的园林。本册共收录了12件作品,数量不算多,却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从园林角度看,这些画本所表现的园林,在类型方面有寺庙园林、庄园园林、官绅私园、文人宅园等,时间跨度从北宋到民国,规模则有大型园林、中型园林、小型园林。从绘画本身看,所收作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有如倪瓒、沈周等画坛宗匠的名作,另一类则是钱穀、张崟等名家精品。充分体现了求精求美的编选原则,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一本专题绘画作品集,更是一部浓缩的苏州园林简史。
暂无内容简介。。。。。。
湖南历代省志,皆未列 氏族 一门。 新世纪初,湖南图书馆对馆藏各姓氏族谱、地方志、诗文集等文献作了大规模系统的梳理,著录全省300多个姓氏、10000多个家族迁湘始祖、迁湘时间、迁徙缘因、迁出地、迁入地、族谱纂修概况、各届修谱时人口概况、字派及族中名人等内容,并于2006年由岳麓书社出版。 此书出版后,影响较好,销售亦旺,对研究湖南氏族迁徙、人口发展及海内外民众寻根问祖皆发挥了较好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际起到了 湖南省氏族志 的作用。应社会需求,湖南图书馆拟对此书进行增订,除删除原书中记载过于简略的条目外,主要据近年入藏的各姓氏族谱作了大量的补充。删减、增补字数达40余万字。涉及全省300多个姓氏、约15000个氏族。 本书资料主要来源于各姓氏族谱。族谱为各族自纂之史,普遍存在着攀附、夸大、讹误等现象,甚至有
《一诗一成都》遵循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的文化传统,以古诗为引,从文物、古迹等切入,结合文献和田野调查,书写了成都从古蜀国至民国时期的文明发展史。本书以时代为经,以具体的文物、古迹为纬回溯成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向内深入历史之肌理,向外纵横八荒,以管窥豹,勾勒出一幅蜀地五千年的全景图。其中,古蜀部分能够看到古蜀国的起源、发展、消亡的整个过程,而明清部分则通过对明蜀王城和蜀王陵的考据,结合对江口沉银遗址的现场考察,以及从档案中发掘出的锦江淘宝等资料,呈现了明王朝在成都地区的兴衰。《一诗一成都》由两位资深译者花费一年的时间进行了英文翻译,目前以成都历史文化为题材的书籍,虽然在市场上不少,但双语版却寥寥无几。成都生活着来自1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2024年上半年。2024年前5个月,通过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