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许多白话报纸,上面的新闻、评论、小说、散文很多都是用当时的北京口语写成的。里面的北京话词汇一些现在消失了,例如“老斋:对世事一窍不通的人。”一些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例如“马上:现在。”还有一些属于旗人用语,例如“奶奶:旗人对母亲的称呼。”我们阅读了几千万字的白话资料,从中选出几千个现代人已经不能理解的语词,做出解释,对于早期北京话词汇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词汇的历时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自古以来,京津冀三地因地缘关系,联系紧密。自然与人文相近。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到生活中不断追求的价值理念及艺术升华,充分显示出三地文化的渊源、深厚、联系、独特、灿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通的文脉形成了三地文化的相似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地人民共同铸就了生活的理想与和谐。古代生活中的礼仪,代表了社会及人们推崇的、处事的原则与规范,使生活更加和谐;生活中艺术品的创造与产生,代表了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是生活中智慧的结晶,以及精神世界艺术的再升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祈福保佑的迫切愿望,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尊贵、富足、吉祥、美满,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理想的生活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