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需要文字规范化,尤其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更彰显重要。本书兼顾难字的不同难度和不同读者掌握上海话的程度差异,分类排列难词难字,以利适应不同读者的检索要求。书中的词条编排原则按照上海方言音序编排,另有按义类编排词语,便于读者正确查找。对上海话常见难词难字,进行追根溯源考证 本字 ;并尽可能列全上海方言中外来词即音译词,让音译词文字写法也标准化;另列 近年来常见错字订正表 ,并说明改正理由。以进一步规范文字用法,营造良好的文字文明使用氛围,从而让海派文化传承有序。
《年味乡愁——上海滩民俗记趣》是“《上海滩》丛书”中的一种,所收录的文章挖掘和记述了上海地区民俗文化方面的种种趣闻轶事以及这些风俗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内容涉及旧时上海的新春年俗、城乡地区不同的婚嫁风俗及其演变,以及清明祭祀、端午品五黄、七夕祈子、立夏吃蛋与称人、中秋拜月等各种节气习俗,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上海风俗画卷。这些文章蕴含着淡淡的乡愁,能使广大读者了解上海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而在当今已渐渐消逝远去的民俗文化,理解节日风俗的由来和内涵,以利于弘扬传统民俗,重建乡土记忆。
面塑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俗称 捏面人 ,也叫 捏粉 、 江米人 ,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民间工艺。面塑艺术源远流长,尤其是上海面塑融合西方技艺,精巧而细腻。陈凯峰*的《沪上奇葩海派面塑》中详细介绍了 面人赵 赵阔明的面塑技艺发展与传承,以及面塑文化的发展延伸对当代工艺教育教学文化的影响。
面塑是一种用面粉加彩以后捏塑成各种人物、动物等形象的陈设。面塑艺术源远流长,海派面塑更是经过几代面塑艺人的研究创新,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民间艺术技艺。海派面塑将面塑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相结合,让面塑技艺表演走出国门,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上海地方文化方面担任起了重要的角色。
暂无内容简介。。。。。。
作家孙骏毅通过广泛参阅厂志和史料,实地走访调查,以生动详实的笔调为我们徐徐展开苏州民丰锅厂从辉煌至没落的百年历史。民丰锅厂是我国铸锅行业十二家大型厂之一。 铁质纯净、厚薄均匀、不炸不裂 是民丰铁锅的优良传统。 我们怀念苏锅其实就是怀念那一种把普通东西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走过历史的长河,孙骏毅将铁锅背后的精神高度概括,在如实还原铸锅人曾经的辉煌岁月的同时,也对摘掉厂牌之后铸造技艺的传承做了新的展望。 枣市街上的枣香早已飘散,民丰锅厂的铁炉也悄然熄灭 ,但《百年民丰》的美好记忆随着油墨芬芳将永驻苏州人民的心头。
苏秉公主编的《新视角下的海派文化》以“什么是海派文化”开篇,然后依次从经济基础、契约精神、教育比较、建筑形态、文学艺术、城市生活和哲学视角七个方面对“海派文化”的来龙去脉及有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和论述,设想通过这种全景式、多方位的梳理描绘,勾勒出海派文化的特质。在叙事风格上,力求既准确,又生动;既立足本土文明,又放眼西方文明,即用人类文明进步的框架来看待海派文化的独树一帜,以求不失局中之谜,不失细节之真实,小如石库门弄堂的精致格局、三教九流的市民日常生活、京昆二剧“花雅之争”的因缘际会,都要笔笔着墨,细细点描,丝丝入扣。
本书通过对上海裁缝的百年历史、名店名师、技艺传承和制作技术的深入研究,描摹出这个独特群体所具有的商业文化特质: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持久专精的职业态度、高超扎实的手工技术以及潮流的时尚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