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 从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诞生,到 肮脏、繁乱又生生不息 的运河带来财富,从 天真正直 的白居易力排众议、兴建白堤,到 自诩为前世杭州人 的苏东坡为杭州和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从胡雪岩的败局之夜,到90年代以宗庆后、冯根生为代表的善贾者的复活。在书写的过程中,作者一直试图捕捉杭州的 城市性格 ,它底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在历史的层叠历练下形成为今日的面貌。 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 浮诞 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 偏安 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蕞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起源于1851年的派克弄(Park Lane),延筑至浙江路、俗称大马路。本书是一本历史与文化相结合的普及读物,以南京路街区的建筑为主题,透过陈旧的砖石风景,寻找城市的历史。南京路街区一直是上海城市的中心街区,其城市风貌形成于20世纪初上海的繁荣时代,包含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显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创造力。本书聚焦特色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从文本层面准确呈现了老建筑、老弄堂历史人文积淀,从一幢幢建筑里,发现人与社会的真实存在。
《杭州一瞥》(精编版)是专注介绍杭州文化旅游和城市风貌的英文读物。一套四册口袋书,轻简便携,图文并茂,可读可听。该书由多位中外记者撰写,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蒋景阳教授主编,浙江七所高校英语专家联合改编、试用锤炼,商务印书馆国际团队精心打造。四个分册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杭州古往今来的精彩故事: 《访古探幽》以杭州悠久而独特的历史为主线,围绕西湖景观的形成和演变,讲述了吴越佛国、京杭大运河、南宋皇城的前世今生,马可 波罗游杭州的故事,以及西子泛舟、白蛇传、梁祝等传说。 《云水禅心》以杭州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为主线,介绍西湖十景的形成和审美价值,钱塘江对城市演变的影响,独特的茶园、湿地景观,并寄禅心于山水之间,讲述东南佛国的历史及名寺古刹的今天。书中穿插钱王射潮、济公等当地传说,集趣
本书稿中的文章涉猎广泛,研究极富深度与前瞻性,尤其对江南文化遗产的研究,已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涵盖民俗、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各类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也愈加丰富。还特意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创作手记及作品,目的在于为其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 本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文化哲学视野,为重振手工、复兴手工文化等文化提出一系列理论思考。该书阐述了当代人文背景下手工劳动的人文性质和美学意义,从工具 在手 的无间性和工力 在身 的不逆性探讨手工劳动融艺术和审美于一体的人文特性。重提手工劳动的当代意义,不但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苏州的辉煌离不开众多巧夺天工的工匠们。他们一代又一代,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敬业的精神,将心血和智慧投入所从事的行业中,打造了 苏作 品牌,创造了人间天堂。各种苏作产品一方面支撑了苏式生活方式(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苏州先民的精神追求和创造创新能力:这就是古人称之为 苏意 的灵光运思和雅致情调。这是苏州文脉在手工劳动领域的重要体现。梳理这一文脉,有助于我们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强、富、美、高新苏州的精神动力。
本稿是 浦东文化丛书 第三辑之一种,内容为汇编和研究浦东传统民居的仪门建筑。稿中主要收录的一百多座仪门建筑,既保留了江南民居雕梁画栋的特色,又添加了西式建筑中常用的马赛克、轧花彩色玻璃等时尚装修手法,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宜兴紫砂”是一种产生和发展于江苏宜兴市的手工制陶工艺,这种工艺以出产于宜兴的特殊紫砂土为原料,以手工打片、拼镶成型并加以修饰和烧成为特色,传承了人类长达万年的手工制陶工艺,同时又与饮茶、篆刻、书法、
城市与文化传播丛书。江南文化历史久远、根系发达,是长江文化的核心板块之一,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本书在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翔实的实地调研基础上,一方面,从文学的视角勾勒出历史中的江南城市与乡村的概貌。从江南城市发展*重要的交通要道 江南运河对江南城市规划的影响,江南*主要的文学意象 杭州西湖对江南城市精神的浸润,江南*接地气的大众文化 竹枝词对江南乡村生活的描摹,向读者展开一副百年前的江南城乡画卷;另一方面,结合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进行当代江南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从大都市圈融合发展的角度指出 江南基因 是长三角人文型城市群建设的核心资源,同时,从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展开江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理论与现状研究,并对当代江南地区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
这是一本借 牌坊 来讲述地方历史文化的书。牌坊,俗称 牌楼 ,是中国古代社会为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表彰功勋、旌表贞烈所立的纪念性建筑物。本书全面阐述严州古城牌坊的发展史及其所承载的严州历史文化内涵,并介绍了不同类型牌坊中的典型作品,同时配以精美的牌坊照片。希望能让读者了解严州古城的牌坊文化。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北蔡人十年来以国家非遗保护的理念为引领、以非遗保护的规律为指针、以专家学者的指导为参考、以群众对非遗文化的需求为出发点,对浦东说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了一系列静态和动态的保护措施,如建立中小学教学传承基地、源源不断创新作、让非遗融入社区、定期组织长三角曲艺邀请赛、召集专家学者高端研讨会等举措,具有显著的价值,对非遗工作中具有普遍性的一些疑难问题,本书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弘扬江南文化有积极的作用,也可以为各地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北蔡人十年来以国家非遗保护的理念为引领、以非遗保护的规律为指针、以专家学者的指导为参考、以群众对非遗文化的需求为出发点,对浦东说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了一系列静态和动态的保护措施,如建立中小学教学传承基地、源源不断创新作、让非遗融入社区、定期组织长三角曲艺邀请赛、召集专家学者高端研讨会等举措,具有显著的价值,对非遗工作中具有普遍性的一些疑难问题,本书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弘扬江南文化有积极的作用,也可以为各地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2017年中国民协 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 启动,并陆续赴各地组织进行民间文化调研活动。民协将此次调研活动的成果汇集出版。这是其中一册。这本内容是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用7天时间对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丰县、邳州、睢宁,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以及安徽省萧县、河南省永城市等地汉文化资源进行考察所撰写的考察报告和研究文章。内容分为 探源、保护、发展、传承 四个板块。书中有些学者的看法可能与传统的考古学者观点并不一致,但是这些文章能够启发人们从不同角度,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知汉文化,因此为尊重他们的劳动,本文集收录了此次调研的所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