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文化传播丛书。江南文化历史久远、根系发达,是长江文化的核心板块之一,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本书在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翔实的实地调研基础上,一方面,从文学的视角勾勒出历史中的江南城市与乡村的概貌。从江南城市发展*重要的交通要道 江南运河对江南城市规划的影响,江南*主要的文学意象 杭州西湖对江南城市精神的浸润,江南*接地气的大众文化 竹枝词对江南乡村生活的描摹,向读者展开一副百年前的江南城乡画卷;另一方面,结合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进行当代江南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从大都市圈融合发展的角度指出 江南基因 是长三角人文型城市群建设的核心资源,同时,从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展开江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理论与现状研究,并对当代江南地区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
明代中叶以来徽商之崛起,是中国经济*为突出的现象之一。囊丰箧盈的盐商、典商、木商,以及本小利微的徽馆业商等,皆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闻名遐迩。徽商不仅在商业史上曾有过如日中天般的辉煌,而且,在文化上的建树亦灿若繁星,这对于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 无徽不成镇 的江南,由于席丰履厚、移民持续不断、人群素质相对较高,徽商对于近数百年来江南区域形象之塑造,亦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为江南输送了大批人才,促成了财富之流动和严密的规范,造就了城镇和文化的繁荣。从 徽商 在江南的贸易、移徙和身份认同,以及与普通民众的社会互动等诸多侧面,可以清晰地把握江南区域社会之变迁。
该书是“典范苏州”系列中的一册。主要介绍苏州著名古镇和古村的特色和美景,普及古镇乡村的相关知识。所选村镇包括东山、陆巷、金庭、明月湾、三山岛、光福、木渎、胥口、震泽、盛泽、黎里、沙溪、古里、沙家浜、凤凰、甪直、同里、旺山、周庄、千灯、锦溪、浏河等,并按照这些古镇古村所处的地域、环境特点等归纳为太湖畔、风流地、温柔乡、归隐处、红尘中、水云间六个章节分别介绍选取古镇古村的特色景点和历史典故,全文重点突出、行文流畅,语言优美,采用散文笔法,图文结合,适合大众阅读。
本稿是 浦东文化丛书 第三辑之一种,内容为汇编和研究浦东传统民居的仪门建筑。稿中主要收录的一百多座仪门建筑,既保留了江南民居雕梁画栋的特色,又添加了西式建筑中常用的马赛克、轧花彩色玻璃等时尚装修手法,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本书通过融合中外研究成果,采用当代城市文化研究新思路,以一种特色鲜明的江南文化理论展开阐述,创新性地用 诗性文化 概括江南文化特质,提出 诗性文化 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叙述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体现其文化特征,是一部以创新性理论学术为主题的著作,既有研究性成果展示,又有通俗化的知识介绍。 经济史、社会史等传统研究致力于阐释江南文化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与社会背景,本书则致力于探索江南文化的审美本质与精神价值。 诗性文化 意味着超越文化实用主义、代表着生命自由理想的审美精神,充分关注人的审美需要和自由本质。
本书收录了苏州现存的350余座古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古桥的历史和现状。作者自2017年起探访、拍摄并多方搜集资料,记录这些散落在苏州城的古桥。苏州是水的故乡,也是桥的王国。苏州的桥, 一多、二古、三秀、四趣 ,上溯春秋,下及明清,遍布大街小巷,乡村田野,名胜园林。它与姑苏江南文化紧密结合,是苏州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苏州人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可惜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保存至今、被视为姑苏城市灵魂的古桥越来越少了。逝去的难以追回,现存的必须珍惜。本书旨在充分展示苏州古桥的风韵,传承古桥文化,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古桥资源。
江南评弹钩沉所收明清以来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报纸、期刊、档案、方志、笔记、回忆录、口述等。其来源皆于每一资料末尾注明。一方面完整地披露了评弹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了评弹与江南、上海地域社会文化的密切相关。评弹从苏州到上海历史演变的史实,为学术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资料基础。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评弹在上海都市发展起来以后的繁荣面貌,如书场众多、听众层次多样、与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关联密切,成为上海都市文化实实在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上海辐射江南、 影响江南的重要媒介。因此,该资料集对研究评弹历史,乃至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江南印记》是 江南文化丛书 中的一种,本书撷取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的印章作品及印人,勾勒两千余年间印章篆刻艺术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通过阐述一枚枚印章背后的故事,剖析印人和印主之间的交往,找寻推动印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还原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各章所论,或偏重对不同篆刻流派的介绍,或讲述具体印章的来龙去脉,或涉及著名印人的人生经历,或揭示印章制作的背后故事,从不同视角呈现蔚为大观的印章艺术。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 希望由印及人、及事,以一种更有温度、更具重现感的视角切入印史,捕捉印章艺术发展的浩瀚银河中那些闪亮的星辰,更真切地触摸它们的光芒。 《江南陶瓷》本书为配合2020年上海博物馆 江南文化展 所出的配套图书。以历史为纲,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呈现了江南陶瓷的发展脉络。陶瓷制品从实用器
王荣方著的《江阴事变》以大历史观的视野,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等方面,记叙1645年 江阴抗清八十一天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具体过程及其结果,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契合现实,美好未来。同时注重文学性,充分展示历史事件中的人性、人伦、人道、人品与人格,将史学与文学融于一体,努力体现其文学性、学术性、知识性,并具有思辨性和可读性。
苏州的辉煌离不开众多巧夺天工的工匠们。他们一代又一代,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敬业的精神,将心血和智慧投入所从事的行业中,打造了 苏作 品牌,创造了人间天堂。各种苏作产品一方面支撑了苏式生活方式(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苏州先民的精神追求和创造创新能力:这就是古人称之为 苏意 的灵光运思和雅致情调。这是苏州文脉在手工劳动领域的重要体现。梳理这一文脉,有助于我们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强、富、美、高新苏州的精神动力。
苏州,山温水软,杏花春雨。古城内外,名园如绘。园主及设计者们将自己的社会理想、审美观、人格价值等精神文化信息,纳入这一方方小园之中,借助有限的物质实体,构建出精神的无限天地。苏州园林,洋溢着清香、甘洌的书卷味和文人气息,犹如一幅幅立体的文人山水画,似一首首隽永的山水田园诗。 三生花草梦苏州 ,历代骚人墨客接踵而来,流连吟哦于此,留下大量墨迹,或刻之崖石,镌之砖墙,或大书于木,悬之中堂。这些摩崖石刻、匾额楹联,不只是一种符号、工具和建筑物典雅的装饰品,更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本体的建构,作为传达旨趣、透露景境的文学渊源或人文内蕴、升华意境等手段,具有历史的、人文的、审美的价值,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品。 匾额题刻,正是将园林中这些虚实之景以及文人的情思系之一词,来表达其深邃的立
沈俊鸿著的《暨阳钩沉》是一部籍贯江阴以及与江阴有关的著名人物的传记集,包括四个部分。其中 天南地北江阴人 记述了晚清以来江阴杰出人物异彩纷呈的人生经历: 民国时期的江阴报人 叙述了民国期间在江阴本地和外地办报的记者、编辑的生动事迹; 古今江阴女婿中的名人 呈现了从宋代至今江阴女婿中名人的辉煌业绩;历史上江阴曾是江苏学政的驻节之地,先后有113位学政任职江阴, 明清江苏学政人物 展现了其中多位学政的风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本书以鲜活的人物、翔实的史料,钩深致远,反映出江阴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
《江南印记》是 江南文化丛书 中的一种,本书撷取不同历史时期蕞具代表性的印章作品及印人,勾勒两千余年间印章篆刻艺术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通过阐述一枚枚印章背后的故事,剖析印人和印主之间的交往,找寻推动印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还原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各章所论,或偏重对不同篆刻流派的介绍,或讲述具体印章的来龙去脉,或涉及著名印人的人生经历,或揭示印章制作的背后故事,从不同视角呈现蔚为大观的印章艺术。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 希望由印及人、及事,以一种更有温度、更具重现感的视角切入印史,捕捉印章艺术发展的浩瀚银河中那些闪亮的星辰,更真切地触摸它们的光芒。
苏州有山水风光之胜,吴越古迹之长,经济繁荣,风物清嘉,人文荟萃,是一座清丽秀美的天堂之城。因此,千百年来,无数土生土长的,来苏做官的,流寓吴中的,游历或路过苏州的文人墨客,都曾为之倾倒,留下诗词无数。《诗读苏州》即从诗韵苏州的角度来展示人间天堂的美好。全书约18万字,分为九篇,以古迹名胜为线索,精选名人名诗进行解读赏析:诗读虎丘、诗读园林、诗读水巷、诗读古桥、诗读城门、诗读石湖、诗读横塘、诗读吴江、诗读太湖等。通过点面结合诗读苏州,能够充分感受到苏州古城的灵魂与特征,真正领悟到苏州这一方文化水土的深厚底蕴,这一座东方水城的独特魅力,进而分享至美意境,培育优雅气质,体验诗意人生。
《苏州诗咏与吴文化 吴文化视野中的古代苏州诗词研究》内容主要为历代与苏州有关的诗歌赏析,从一首首优美的古诗词中了解历代苏州的文化、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等,感受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浦江作为上海的 中心线 ,将上海分为浦西和浦东,它不仅孕育了宋元时期的上海,而且一百多年来,随着两岸的码头、仓栈、渡口林立,工厂、公司密布,更成为近代上海城市扩张、兴盛的依托。本书为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之一种, 分五个部分,介绍了黄浦江的由来、黄浦江的码头、航运与海关、黄浦江的渡船、桥梁和隧道,黄浦江边的商埠、新市区与工业区以及外滩、陆家嘴与 小渔村 的掌故。本书基本从地图入手,并辅以近五十幅不同时期的照片,图文并茂地勾勒出上海傍水而生,以港兴市,凭海临风的发展脉络。黄浦江,正如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一样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当之无愧的近代上海 母亲河 。
本书分上下两编,按时间顺序概述各时期常州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色。下编十章,分别从教育、宗族、宗教、学术、文学、语言、艺术、园林、民俗、对外交流等方面专论常州文化的特色与亮点。并附大事年表和参考文献,为进一步了解常州文化提供线索和帮助。
本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我的评弹梦》《胡国梁评弹小集》《散论》。其中以《我的评弹梦》为主要部分,这部分是胡国梁在病中撰写完成,并连续在微博中发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本子,除对个别文字做必要修正外,基本保持原样。通过胡国良的评弹人生,我们不仅可以看见他个人的奋斗历程,更能一窥近五十年来一代评弹人在社会转折中所面对的艰难抉择与种种境遇,从而还原出评弹由盛而衰的历史转变。 丛书简介: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以苏州评弹为切入口,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全新视野开展研究,通过研究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变迁历程,考察明清以来江南区域社会历史。丛书的作者们在几乎没有可借鉴的前期成果的情况下,从资料入手,搜集评弹与江南社会生活相关的资料二百万余言,他们认真研读海外新史学的理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