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 从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诞生,到 肮脏、繁乱又生生不息 的运河带来财富,从 天真正直 的白居易力排众议、兴建白堤,到 自诩为前世杭州人 的苏东坡为杭州和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从胡雪岩的败局之夜,到90年代以宗庆后、冯根生为代表的善贾者的复活。在书写的过程中,作者一直试图捕捉杭州的 城市性格 ,它底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在历史的层叠历练下形成为今日的面貌。 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 浮诞 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 偏安 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
《走读宁波》是一本宁波历史文化普及图书。全书贯通历史节点为经,串联宁波影响力的旅游景点为纬,缀珠编玉,交汇时空,以文学性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插图,展现了宁波各个历史阶段的名胜古迹及其文化特色,通过介绍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体现文旅融合、以文促旅的文化旅游新风尚,呈现宁波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通过生动的语言,流畅的叙述,精美的图片,在走进古迹胜景的同时也走进宁波的历史文化,在空间和时间的交汇处品读宁波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
《符号江苏》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江苏**公认度和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资源,其中不少已列为世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标志性符号,体现着江苏这方水土独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基因,展示出江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灿烂多彩。《淮扬菜》这本书,从淮扬菜的源起、风味流派、原料、名馔、苏点、名宴诸方面入手,娓娓道来,成为地区发展的 文化名片 。
该书由王稼句根据苏州乡贤顾颉刚、俞平伯、王伯祥三人半个世纪前的夙愿,在其设想的基础上,选编蔡云《吴歈百绝》,顾禄《清嘉录》《桐桥倚棹录》,袁学澜《苏台揽胜词》《虎丘杂事诗》《姑苏竹枝词》《续咏姑苏竹枝词》《田家四时绝句》《吴郡新年杂咏》《吴门岁暮杂咏》,凡十册。蔡云、顾禄与袁学澜的生活年代分别为清乾隆道光时期和清末,其被收入本书的作品包括诗文、笔记、竹枝词等多种形式,这些著作涉及诸多清代江南风物民俗,尤为世所罕见,尤其是蔡云《吴歈百绝》和袁学澜《苏台揽胜词》等七种,系首次整理出版,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价值。
南京城墙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为了保卫京师而建筑的重要防御工程,是中国筑城史上成熟时期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南京城市*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它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为我国古代城市军事防御系统工程、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 南京城墙已被列入中国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 备选项目 中国 明清城墙 组合项目之一。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蕞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起源于1851年的派克弄(Park Lane),延筑至浙江路、俗称大马路。本书是一本历史与文化相结合的普及读物,以南京路街区的建筑为主题,透过陈旧的砖石风景,寻找城市的历史。南京路街区一直是上海城市的中心街区,其城市风貌形成于20世纪初上海的繁荣时代,包含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显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创造力。本书聚焦特色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从文本层面准确呈现了老建筑、老弄堂历史人文积淀,从一幢幢建筑里,发现人与社会的真实存在。
苏州园林是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以私家园林为主,已有2500多年历史。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19处。1997年,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盛誉为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主要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沧浪亭、怡园等。
西津渡,三国时叫 蒜山渡 ,唐代曾名 金陵渡 ,宋代以后才称为 西津渡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也是长江著名的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本书作者以优美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带读者走进古渡的每一个角落,娓娓道来一个个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本书记录了主编衣学领从事苏州园林工作16年,主持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工作近十年来在苏州园林绿化领导体制机制上的坚守与创新;在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群体性的保护与修复;在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上的先进理念和机制创新;在风景名胜区的科学性规划建设和管理;在苏州园林文化的深度研究挖掘和传播;在苏州园林同世界同行的广泛交流与影响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它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同行们的认可和赞誉,有的则被称为 苏州经验 。
本书以实事求是的原则选编了35位诗人吟咏宁波的80首唐诗,按诗人出生或生活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对选录唐诗进行深入解读,包括疏通诗文大意、解释词语、概括思想内容、点评艺术性、抉发文化或审美价值等。作者抉剔谨严,考证细致,解读精准,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与可读性。所收唐诗内容涉及宁波的自然环境、政治人文、风物特产、社会民俗、宗教文化等诸多信息,为读者重构了宁波唐诗文化的瑰丽图景。本书以诗证史、以史证诗,是诗歌文学与地方史文化的深度结合。作为浙东 唐诗之路 的重要文献支撑,为宁波的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作了较好的示范。
本书从金陵画派的背景历史生成,金陵八家等篇章全面介绍了明末清初活跃于南京地区的金陵画派这一艺术流派。金陵地区活跃的一般有龚贤、樊圻、蔡泽、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谢荪、胡慥、陈卓等人,绘画题材多以江南山水为表现内容。其作大多雄伟而秀丽,很具江南山水特色。金陵画派中的个人画风相距甚远。
城市与文化传播丛书。江南文化历史久远、根系发达,是长江文化的核心板块之一,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本书在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翔实的实地调研基础上,一方面,从文学的视角勾勒出历史中的江南城市与乡村的概貌。从江南城市发展*重要的交通要道 江南运河对江南城市规划的影响,江南*主要的文学意象 杭州西湖对江南城市精神的浸润,江南*接地气的大众文化 竹枝词对江南乡村生活的描摹,向读者展开一副百年前的江南城乡画卷;另一方面,结合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进行当代江南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从大都市圈融合发展的角度指出 江南基因 是长三角人文型城市群建设的核心资源,同时,从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展开江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理论与现状研究,并对当代江南地区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
《中国的运河:苏州/杭州/绍兴/上海》是安野光雅的随笔画集,以四十幅绝美水彩配优雅文字,为我们记录下被遗忘的中国传统之美。 1985年5月,安野光雅由苏州开启 中国的运河 写生之旅,城镇间小桥流水人家,船儿在河道中来来往往;郊外水田绵绵,山丘上满眼皆是茶园;寒山寺等古刹掩映在茫茫绿树间,游人络绎不绝;上海外滩的街道熙熙攘攘,黄浦江面上波光粼粼、货船客船穿梭如织。 安野光雅用一笔一画,尽展江南水乡的温婉闲适。寥寥几笔,便将水色淋漓、质朴民风的诗意风景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你找回遗失在历史角落里的美好记忆。
义乌历来人材辈出,文武皆备。义乌人崇文、尚武之精神有深厚的历史源流,历史上所产生的这些义乌人杰,或文武兼备,或长于文词,他们的著述,成为中国文化典籍的组成部分,这是义乌值得自豪的光辉一页。 本书主要为著述、藏书和刻书三大部分。今据有关史籍、地方志书对义乌籍人士有著述者,简述其生平和著作,并对历史上义乌藏书、刻书等分而叙之,以见义乌文脉悠远深长而绵延至今,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苏州的辉煌离不开众多巧夺天工的工匠们。他们一代又一代,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敬业的精神,将心血和智慧投入所从事的行业中,打造了 苏作 品牌,创造了人间天堂。各种苏作产品一方面支撑了苏式生活方式(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苏州先民的精神追求和创造创新能力:这就是古人称之为 苏意 的灵光运思和雅致情调。这是苏州文脉在手工劳动领域的重要体现。梳理这一文脉,有助于我们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强、富、美、高新苏州的精神动力。
《江南印记》是 江南文化丛书 中的一种,本书撷取不同历史时期蕞具代表性的印章作品及印人,勾勒两千余年间印章篆刻艺术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通过阐述一枚枚印章背后的故事,剖析印人和印主之间的交往,找寻推动印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还原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各章所论,或偏重对不同篆刻流派的介绍,或讲述具体印章的来龙去脉,或涉及著名印人的人生经历,或揭示印章制作的背后故事,从不同视角呈现蔚为大观的印章艺术。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 希望由印及人、及事,以一种更有温度、更具重现感的视角切入印史,捕捉印章艺术发展的浩瀚银河中那些闪亮的星辰,更真切地触摸它们的光芒。
本书分上下两编,按时间顺序概述各时期常州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色。下编十章,分别从教育、宗族、宗教、学术、文学、语言、艺术、园林、民俗、对外交流等方面专论常州文化的特色与亮点。并附大事年表和参考文献,为进一步了解常州文化提供线索和帮助。
明代中叶以来徽商之崛起,是中国经济*为突出的现象之一。囊丰箧盈的盐商、典商、木商,以及本小利微的徽馆业商等,皆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闻名遐迩。徽商不仅在商业史上曾有过如日中天般的辉煌,而且,在文化上的建树亦灿若繁星,这对于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 无徽不成镇 的江南,由于席丰履厚、移民持续不断、人群素质相对较高,徽商对于近数百年来江南区域形象之塑造,亦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为江南输送了大批人才,促成了财富之流动和严密的规范,造就了城镇和文化的繁荣。从 徽商 在江南的贸易、移徙和身份认同,以及与普通民众的社会互动等诸多侧面,可以清晰地把握江南区域社会之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