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民居的研究文集。作者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述四川的民居建筑,探索名山寺庙与民居、方言与情理、山水画与建筑等的互补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一些造型奇特、风格独具的小乡小镇和民居、碉楼之类的民间建筑的发展轨迹和审美特征,并且把建筑、建筑环境和建筑绘画结合起来,为研究四川地方建筑文化提供了形象化的依据和富于情理的见解。
《历史的注脚 档案里的四川秘史》一书,为 《宽窄巷》人文书系 之一。全书分为 蜀地秘藏 黄虎秘档 川督秘史 名家秘踪 四编。本书着重于描写四川本土文化和历史,力图弘扬四川人文精神、传承蜀地文化。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 小镇大事 名流屐痕 蜀地沧桑 街院遗迹 四大篇章。
本书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冶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战、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做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书便于当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也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历史文化,使外地来成都的人能认识一个立体全面的成都。
重庆方言,埋藏着重庆人的性格本色和地域文化。 干燥 的重庆脾气、 搁得平 的江湖豪气、 喜剧 式的百味生活 作者通过94个方言词条,用图画和故事,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和重庆记忆,从而带我们走进这座热辣滚烫的奇妙之城。
自汉至今,这座城市充满了等待回忆的名字、传说和诗词文赋。从李冰、文翁、司如相如、扬雄、蜀汉君臣、李白、杜甫、苏轼,再到巴金先生;从望帝啼鹃、五丁开道、驷马桥,支矶石,八阵图、武担山、大慈寺,再到如今的华西坝、太古里、浣花溪;从汉赋,到唐诗,再到花间词。走近唐朝看看,这座当时的中国第二城,在唐诗里的是怎样的辉煌?他们或是成都人,或是客居成都, 璀璨的星空,照亮了大唐的成都。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更进一步认识唐代成都的真面目,感知唐代成都人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悲欢离合。
本书主要以 城市笔记 和 语闻成都 版面内容为主,讲述成都新兴的人文生活方式,聚焦本土特色人物和有个性、有品质的成都式人文生活样本,反映当下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类型、别样生活态度、趣味生活圈子等。通过城市与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城市文化生活,普通市民生活图景和新旧地域文化,真实细致地描摹出成都这座新一线网红城市的迷人魅力和城市文化的立体形象。
古蜀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不仅具有 很高的文明程度,而且具有与中原古代文明判然有别的 文明形态。此书不仅全面概括了古蜀文化中*重要的考 古发现,而且及时概括了*的发掘进展情况和研究成 果。内容包括:金沙遗址 期待中的惊世发现,三星 堆 难以想象的古蜀文明之巅,文明的恩赐 抚摸 从沉睡中苏醒的千年古物,解密 三星堆王国是怎样 突然消亡的, 置疑 三星堆文明是外来文明吗,三 星堆文明之源 暴露在成都平原上的史前城址群, 高潮 古蜀文明的*后辉煌,一半是历史,一半是神 话 文献中的蜀王传说等。
本书是清末四川高等学堂日文教师山川早水在川游历期间撰写的日记。虽是游记,但本书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流水账,不像清代一般的国内游记多以记载沿途古迹名胜为主,而是以日记体的形式,用二十余万字记录了沿途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社会交往等,重现了百年前的巴蜀大地。同时,书中收录了百余幅图片,读来趣味横生,让今人读起来恍如重新走进了百年前的生活。让人惊叹的是,虽然经历了百年的时光,你会发现身边的景致却依然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本书围绕着成都作为一座城市,拥有4500年以上的城市文明史,历经3000多年的城址未迁史,还有2500余年的城名不变史。它历劫而不衰,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众多名家文字优美,书写出成都 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 城市精神的时代意义。
都江堰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所在地,以堰为名,以堰名世,其特点被余秋雨概括为: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水是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秦时水,泽润成都平原,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国;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的 天下第五名山 ,素有 青城天下幽 之美誉。都江堰不仅有 秀绝人寰 的美景,更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历史掌故和民间传说,历史文化沉淀厚重。走在老灌县古城中,你会发现这座历史古城的城郭是圆形的,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它为什么是圆形的呢?走在古城的大街上,你会发现,城内为什么没有十字街口呢?古城的东面,为什么修了一个跨街门楼?为什么说它是老灌县的龙门子呢?二王庙中供奉着李冰父子,李冰有几个儿子呢?青城老人村究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张大千先生要苦苦寻觅?为什么说杨贵妃的出生地在都江堰,*后是魂归故里?
《锦官城笔记》因三国时期,蜀锦驰誉全国,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并筑城保护锦蜀生产,被称为锦官城。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有 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外柏森森 的经典诗作传咏至今。作家蒋蓝以 蜀人外传 风物猎记 天府新录 三部分,描述了锦官城的历史文化、人物典故等,如 李调元咏成都灯会 、 布衣状元骆成骧 、 林语堂在成都 、 鱼凫与鱼鹰 、 历史文化中的大熊猫 、 成都凤凰山的演变史 、 龙池书肆的记忆 等文章,就像给读者呈献一幅幅锦官城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每年二辑,本书为《蜀学》第十五辑,是2018年度的第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其内容是关于蜀学理论、蜀学思想、蜀学史、蜀中学者以及蜀学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涵盖了对四川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溯源,对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及研讨,对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以及对蜀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等,反应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具有一定的学术及参考价值,对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