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居溯本:从非洲草原到桃花源》以人类进化和文化的生态经验为主线,结合作者多年来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居景观模式,如山水画、山水诗及园林艺术中的景观,与日常行为和统计心理学的理想景观模式等具有的共同结构特征,从而对中国景观理论进行了地理、文化、生物和哲学意义上的阐释。与此同时,作者尝试揭示人类理想的景观及其深层含义,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作者十多年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探索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居并揭示其背后的意义。《理想人居溯本:从非洲草原到桃花源》对于发展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关照作用。
本书注重“长时段”“全域性”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从政区建置、自然地理环境、人口构成等多方面因素分析湘鄂山区作为两湖地域中特殊区域的形成与特征。同时,探索分析为湘鄂山区治理而建置的以宋代寨堡、明代卫所、清代汛塘为核心的基层军事体系(“三大军事体系”)在区域内的发展演变及分布。以“三大军事体系”建置的具体分布变化,反映湘鄂山区对于由中原通往西南的交通要道的军事保障与历代王朝在两湖地区的治理重心从整个湘鄂山区到湘西武陵山区(“湘西苗疆”)的转变过程与结果。深化历史地理学中“界域”(过渡地带)理论,提出并确定湘鄂山区与两湖低山丘陵、平原地区之间的“界域”,提出此“界域”是历史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与中部汉族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民族交往交流 为频繁、交融 为深刻的地带,在中华民族
《大连历史街区与建筑》侧重于从城市街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角度,介绍了大连城市建设早期的一些主要历史街区与建筑,以详实的手档案资料、真实生动的故事,寓理于文、点面结合的叙述,以史鉴今、启迪未来的笔法,再现大连城市特色历史街区形成与发展,是一部关于大连城市建设历史的珍贵资料,记录了光阴流转,讲述了时代变迁,为关心和热爱大连城市的人们提供一部韵味十足的文化 大餐 的同时,揭示城市成长的规律,探求城市未来之路。
八百里皖江流域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汇聚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发掘、整理、宣传皖江文化是我们服务于皖江流域经济开发、进一步贯彻 文化强省 战略的具体举措,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全书包括 皖江文化源远流长 辉煌的冶铸文化 活跃的商贸文化 星罗棋布的圩田文化 移民与村落文化 灿烂的皖江宗教 纷繁的戏曲文化 流淌千古的诗文化 纸笔书画文化 山水人文皖江游 等内容,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皖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因此,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整理皖江文化的具体内涵,加大宣传力度是理论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本书是南方日报潮州记者站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适度结合当下热点,对潮州文化进行系统性梳理后所作的观察和报道。全书辑录31篇文章,主要关注大众对潮州文化最关心、优选奇的问题,分“文脉”“地标”“英贤”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浙江台州地方民俗文化的多彩风姿,多角度、多层级地诠释了台州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本书内容共分南北融合特色独具的衣食住行、海陆混合渔俗更显的岁时节俗、与审美相合的艺术创作、与生活相融的地方戏曲、重商重义铸就的处世精、古风余韵与民俗创新、芸芸众生编织的世态百相、绽放华彩的台州民俗生活、传承而又嬗变的婚丧礼仪等等,共11章,对促进台州地方文化研究有较高的价值。是越文化研究丛书之一。
本书认为,希腊以来一开始以哲学为代表,后来发展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西方现代学术,从根本上代表了一种与中国古代学术迥然不同的学术传统。无论是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还是西学 的学科体系,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无论用西方 的学科范畴来肢解中国古代学术,还是用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来衡量西学,都是值得怀疑的。进一步看,通常所谓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不是同一学科内部的两种思维方式差异,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术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正因为学术类型的不同,人为地追求所谓中西结合,有时也没必要。用现代西方学术和学科范畴来分割和整理中国古代学术,不仅可能包含对西方学术本质的深刻误解,也可能构成对中国学术传统的人为摧残。
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写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恋地情结》这本书,以人与环境的情感纽带为主题,经由认识人类自身――人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而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再经由认识环境作为生物的人、社会的人以及个体的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空间(物质)载体,而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生成,是人类不断建构理想人地关系的过程。《恋地情结》开创性地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问题融为一体,并以广博的东西方文化案例成功地诠释了书的主题,从而为人本主义地理学建立起基本的理论框架、概念和方法论。 本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地理学自身,也对同时期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巨大影响,成为西方整个文化领域“空间转向”的重要推手。而他这部深具吸引力的著作在美国也以雄踞书榜长达五周的好成绩,证明它受
本书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 ,以 叙事 的方式考察公共空间 、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将 街头文化 作为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 从城市的外观 、民间艺人的表演到民众谋生的方法以及对街头的争夺等。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街头有着紧密联系,他们创造并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当改良者试图对街头的使用进行控制时,便引起了下层民众为其生存空间的斗争。随后在革命运动中,民众又以街头作为政治反抗的舞台。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中,民众和精英为共同利益而合作,组织自卫活动捍卫他们的生存,同时也是维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与以往研究的角度不同,本书力图把人们的注目焦点从精英转向民众,从沿海转向内地。
本书是中国食学研究的 本学术著作,著者是著作等身、卓有学界影响的饮食文化与食学研究开拓人。著者历40余年专业教学与研究,秉持食学思维、努力学科建构,日积月累,屡屡删正,终成书稿。本书主旨在对食生产与食生活的历史透析进而阐释中华民族食文化的思想路径,基于食事解读食思,思考剥茧抽丝缜密深刻、烛幽发覆见识独到,章节标的观点多为创见。本书对中华传统食学理论支点“八理”的概括高屋建瓴,举凡菜谱学、餐桌定律、宴会情结、规范执筷、吃相食育、孔子食道、袁枚食学、饮食文化场等诸多题目的论述, 是入胜深思,富有启示意义。尤其是经著者设定或重新界定的300多个专业术语,对食学科建构的完善与研究的深化,会有 积极的意义。
武夷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它的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作为乌龙茶和红茶两大茶类的发源地,武夷山茶文化在国际茶业的发展目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已获得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重量的非遗传人就有18人。本书坚持“以茶为根、以文化为体、以生活为用”的理念,以武夷山的核心产区三坑两涧为报道中心,辐射周边有特点的小产区,探明其山、水、土壤、微气候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重点挖掘这片土地上真实、动人的故事。
本书以人类进化和文化的生态经验为主线,结合作者多年来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居景观模式,如山水画、山水诗及园林艺术中的景观,与日常行为和统计心理学的理想景观模式等具有的共同结构特征,从而对中国景观理论进行了地理、文化、生物和哲学意义上的阐释。与此同时,作者尝试揭示人类理想的景观及其深层含义,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作者十多年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探索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居并揭示其背后的意义。本书对于发展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关照作用。
本画册是张国樑房屋征收劳模创新工作室所编,以淮海路变迁和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为主题,根据淮海路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线索,全方位生动展示淮海路不断升级、变迁的精彩历程,展现改革开放40年给城市发展带来的辉煌成就。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民族史研究经历了从基于民族客观特征论基础上的线性溯源式研究到主张民族是主观、流动的范畴的“边缘研究”的范式转移,具有深厚传统的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也面临“被解构”的挑战。本书的5篇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在传统史料的基础上扩展了对图册、口述、档案以及少数民族文献的使用,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诠释方法对西南民族及其社会历史进行研究,一方面延续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西南传统,以史料的收集与阐释为基础,以民族、区域和 的关系为研究的核心,但同时也不断扩展历史的视角,开拓新的史料来源,提出新的问题,丰富历史的分析与阐释。“横看成岭侧成峰,左右高低各不同”,展示了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多种可能。
本书是一部关于广州的近代通俗史话。对广州近代街区布局、城坊结构、水系脉络、文化遗迹、建筑遗址、饮食日常等全方位进行了相当细致地记录和介绍,可说是一部迄今为止最为详尽而完整的记录广州近代发展变迁的集大成著作。本书也可说是一部广州近代百科工具书,可供备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