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1》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 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 馒头说 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 上帝视角 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
本系列的三本书,分别从中央王朝的金钱密码(财政)、军事战略(军事)与统治思想(哲学)中,解读、品评古代中国两千余年成败得失。 《财政密码》讲解了和平时期中央王朝的根本性力量 经济与财政 。本书梳理历代王朝的财政制度,并揭示三大财政支柱,将经济与文化、社会、政治连通起来,以此探究王朝统治者的治理得失。 《军事密码》论述了战乱时期的决定性核心 战争与战略 。本书以地理看战略,以战争读兴亡,从技术流的角度,探寻古战场背后的王朝更迭和政权兴替之脉络。本次再版,内文新增19张地理示意图,并附赠2015年作者全国实地考察线路图,带读者更加直观地领略古代中国军事的战略奥义。 《哲学密码》梳理了中央王朝维稳的深层次力量 哲学思想 。本书试图以古代中国的哲学文脉为媒介,讲透中央王朝的统治逻辑,并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 《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 读史大工程 ,作者熊逸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但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本书为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一、周纪二,以250个问题为抓手,为你展开一幅别开生面的历史画卷 辨真伪的史料分析:《资治通鉴》为什么这么多错? 有启发的管理经验:胡萝卜和大棒哪个更有用? 有深度的专题研究:战国是怎么提高人口规模的? 有对比的世界格局:东西方继承方案有什么不同? 现在,请你跟随熊逸老师的脚步,知道历史的发生,理解历史的发展,终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
古人餐桌系列图书第一部,宋宴 或许你从未见过如此 丰盛 的一本书。 它是食谱,作者根据《山家清供》《中馈录》等宋元典籍文献记载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按时令编排,囊括宫廷菜、文人菜与平民菜三级,涉及热荤、素菜、冷盘、羹汤、粥面、糕饼、饮料、果子八类,附有详细的食材配置与制法步骤图,上手容易。 它是随笔,跟着作者信步闲逛于宋朝的市井乡间:每道菜背后有什么名堂,菜市货摊新上了什么,寒食重九、春秋社日有哪些热闹,知名的文人雅士为 吃 留下了哪些佳话、笑话 历史风物皆有迹可循。 它也展现了宋人的美学,收录宋画、书法、唐宋器物图片还原其时情境,赏花、焚香、玩物 由 吃 延展开去,欣赏一个大雅与大俗兼备的迷人时代。 宋宴,是一场宋朝文化的盛宴,色香味俱全,带领你重寻传统文化的魅力。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农民运动,也是古今世界甚为罕见的一次农民运动。它的时间之延续,地域之广阔,参与人员之众多,都是少有的。本书以扎实详尽的史料为基础,据史说人谈事,不迎合任何一种思潮,平实客观地叙述了太平天国兴起、挣扎、衰落到灭亡的历史,展现出晚清中国波澜激荡的政治转型与社会变迁。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 读史大工程 ,作者熊逸用 串讲 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他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这项大工程已经进行到了第三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秦纪三,以及汉纪一至汉纪六,以260个问题为抓手,带你领略秦亡汉兴的恢宏历史。 这可能是你最熟悉的一段历史: 一位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胡亥、赵高、李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韩信、萧何、张良 一桩桩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应接不暇: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争霸、鸿门宴、霸王别姬 一个个亟须追寻的历史真相等待你去探索:陈胜是怎么走向失败的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 读史大工程 ,作者熊逸用 串讲 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他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本书为第二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三、周纪四、周纪五,以及秦纪一、秦纪二,以近260个问题为抓手,带你 亲历 战国诸侯的土崩瓦解与大秦帝国的崛起: 辨真伪的史料分析:秦纪编年到底应该从哪儿算起? 有启发的管理经验:到底该不该任用鸡鸣狗盗之徒? 有深度的专题研究:为什么说秦朝实行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 有对比的世界格局:东西方造像和立碑有什么用处? 现在,请你跟随熊逸老师的脚步,了解历史的发生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正式建校,1946年7月31日停办,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学、研究不辍,保存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培养了大批未来的学术骨干。对这一过程,郑天挺先生参与始终,始以教授膺聘,自1940年起担任总务长,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此期间郑先生坚持记日记习惯,其日记起1938年1月1日,讫1946年7月14日,中阙1941年5月至12月、1943年3月22日至4月10日、1945年11月4日至12月31日。其起讫时间,几与西南联合大学相始终。其中1941年5月至12月是记了不慎遗失了,其馀缺失的是未曾记的。 郑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总务长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副主任等要职。总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各种工作、人事的纷繁错杂,其中矛盾棼丝难理之状况,可想而知。如经费的申请与分配、宿舍的建设与管理、岗位的设置与变动、教工的安顿与调动、学生的招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秦汉时期的国家构建、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研究 丛书之一。秦汉王朝的建立,不仅推动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也促成了华夏民族的整合、凝聚与壮大。南北方边缘地区的非华夏民族不断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疆域内,经过各民族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华夏化,但不同地区的华夏化进程存在差异。本书分为九章,通过若干典型区域,不仅从中央王朝的角度,还重视从边疆社会和非华夏民族的视角,去考察秦汉国家演进与华夏民族认同问题,尝试从 他者 的角度解析 他者 视域中的 我者 形象,以及 他者 对 我者 行为的因应与反馈。
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声炮响,为世界送来了现代民族主义。与法国近在咫尺的意大利半岛马上感受到了这股风潮。1796年,为了对付奥地利在意大利的盟友,拿破仑率军进入半岛。自此,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建构成了意大利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优先考虑的议题。 彼时,意大利半岛政治破碎。北部是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各个小邦,中部是教皇国,南部是波旁家族治下的两西西里王国,东北部还有独立的威尼斯共和国。1802年,拿破仑在半岛北部成立意大利共和国。可法国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帮助意大利建国,而是掠夺意大利的财富。1815年拿破仑倒台后,意大利重新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 不过,旧势力的复辟挡不住意大利民族主义的流行。威尔第的歌剧、曼佐尼的小说、莱奥帕尔迪的诗歌和阿耶兹的画作仍在启蒙着人民。马志尼等革命者仍在不断发动革命,企图以自
中世纪的晚钟,文艺复兴的黎明。 当人们试图一举解决各种难题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发动一场战争。 很久以前,一支基督徒组成的军队从欧洲出发前往亚洲。他们的目标是心中的圣地耶路撒冷,同时以上帝的名义讨伐伊斯兰世界。这支以十字为标志聚集的军队一路向东,沿途攻城略地,屠杀异教徒,一将功成万骨枯。另一方面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诸国面对战火奋起反抗,捍卫家园。近200年的血与火浇灌了文明之花,抹不去的痛苦记忆留在历史中。 当人心中*的正义只有上帝的期望时,发动一场战争便成为正义的了。而当上帝的意志退居其后,便只有 正义战争 留存下来。如果人心里只希望留下 正义 ,那么*后留存下来的,也就只有 正义 。而这*后一点,大概就是20 世纪以来风起云涌, 到如今的21世纪依然横行于世的战争中,不论发起的一方也
《大宋帝国三百年》系列小说,可以说是《宋朝那些事儿》,是宋朝粉儿的所爱哦! 其中既有男生为之神往的金戈铁马(比如让宋太宗上演了 奔跑吧,皇帝 的高梁河之战)、厚黑博弈(比如 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赵普如何巧妙整死政敌);也有女生为之痴迷的霸道帝王(比如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唯美爱情(比如契丹*美女萧燕燕与韩德让的再续前缘)。 《大宋帝国三百年》系列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从唐末农民起义到崖山海战之间三百余年中发生的历史故事,史料均源于正史。其中既有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既有帝王的开疆拓土、或明或昏,也有名臣的生平际遇、宦海沉浮。 十余部连载作品、百余个登场人物、千余起历史事件,交织成一部大气磅礴的两宋历史剧。读者可从中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人情百态,更可品味
本书指出古代中国是具有广阔疆域、多种族群、多元文化,以王朝政权为凝聚核心的 王朝国家 ,长期发挥了主要作用。作为 王朝国家 的特征之一,广阔疆域是理解中国古代历史道路与国家形态的重要切入点。本书提出 王朝边疆 理论,从边疆发现中国,从空间发现历史,在充分梳理相关文献史料,全面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从 边疆本位 立场出发,从整体上诠释边疆地带在中国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并由此审视中华文明的独特取向与历史道路,为当前我国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提供历史借鉴与长远观照。
本书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转型的进程为大背景,以世纪之交以来俄罗斯与大国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欧亚地区一系列危机与世界秩序演进之间的关系。对此,在作多方位思考之后,作者将所获得的的认知与结论归结为两个词: 危机 与 秩序 。 一方面,作者以危机现象为分析重点,讨论了未来,俄罗斯能否超越 危机应对式 的外交战略,进入一个新的面向全球的格局:既有政治与经济的均衡,又有国内与国际的均衡,兼顾俄罗斯本身处境与国外反响之间的均衡,以及当下与长远的平衡。另一方面,作者以全球转型为思辨的轨迹,进一步讨论了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即未来的世界秩序将走向何方?作者提出,全球化和国际转型本身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纠偏和完善的历史进程。当前的调整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片段而已。但是,如果把握得当,短暂的调整期对
隋唐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帝国时期。孙英刚教授提炼出五大关键词: 世界主义 佛教帝国 贵族政治 律令制社会 神文时代 ,以中古政治史的宗教面为线索,展现隋唐盛世的完整面貌。三册书将隋唐时代划分为三个阶段: 《隋唐:帝国的形成》始自隋文帝,迄于武后掌权。这一时段,贵族政治仍是中国历史的主线,尤其表现在大量的皇子政治集团的涌现。统治阶级中的各大家族各自下注,甚至两边下注,希望能延续自己的政治地位。 《隋唐:盛衰的痕迹》自女皇登基开始,跨越开元盛世至安史之乱前夕结束。这段时期是唐朝盛极而衰的关键转折点,也是隋唐 世界主义 特征最鲜明的时期。浑厚、包容,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再造了中国文明,进而带来了宗教、文化、制度、知识的璀璨和辉煌。 《隋唐:文明的转向》完整展现安
顾廷龙(1904 1998),字起潜,江苏苏州人。先后任职于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建国后长期担任上海图书馆馆长,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古籍版本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曾主持编纂《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续修四库全书》等,撰著有《吴愙斋先生年谱》、《古匋文孴录》、《尚书文字合编》(与顾颉刚合作)等。 顾廷龙先生一生 专为前贤行役,不为个人张本 ,在上海图书馆界默默耕耘六十载,长期专注于校勘、版本、目录、古文字、历史、文献、书法等领域,与胡适、顾颉刚、叶景葵、刘承幹、张元济、吕思勉、柳诒徵、钱锺书、袁同礼、王重民、钱存训、吉川幸次郎、桥川时雄等中外学者往来密切。年谱借助大量日记、信札、报刊、题跋等史料,并结合顾先生亲友、门生的回忆,详细纪录了顾廷龙先生
本书试图厘清中国上古时代的帝系是如何构造完成的,讨论的年代范围从传说中的夏代(公元前1994-前1523年)到三国(220-280),长达2275年,而以汉代以前为主,也就是 中国上古 。本书研究的帝系,包括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帝系,即传说中的远古圣王世系;一种是实际建立过王朝的皇家世系, 如夏、商、周、秦、汉。中国上古时代是由部落到国家再到大一统帝国的形成时期,帝系是破解上古史zui重要的线索,考辨帝系是重建中国上古史的中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