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谈论治史的学术著作,是作者应众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子的要求而写。 全书主体为治史方法论,但所述观点与方法并没有流于说教,而是一如作者之前的著作,文风朴实真诚,理论与事例相结合,活泼生动,夹叙夹议,令人既读来轻松,又深受启发。书中关于治学基本功、问题意识、如何写传记人物等见解,对于想投身于学术的人,会有深刻的指导作用。书中还有两篇作者新近撰写的专题研究文章,呼应了书中对治史方法的阐述,可谓最好的示例。 此书亦可视为作者的治学小传,从中可窥一代史学大家对学术传承的殷切期望。
赵汀阳的 思想小品 ,一个 实验性的文本 ,由三篇长文构成,分别是《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和《渔樵为何论古话不休》。作者以一种 哲学与诗 的方式来论述他的历史哲学和对中国文明的基本理解:历史乃中国精神世界之根基,中国文明之所以始终以历史为本,在于把历史变成了方法。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密码或关键意象是山水和渔樵耕读。作者尝试提出一种 渔樵史学 ,认为虽然在学术性、丰富性和可信性上远远不及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太史公传统,但渔樵的论古方式提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有着形而上深度的历史方法论,尤其与一种文明的生死问题密切相关。
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径,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所学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对中国北方早期游牧社会 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与乌桓 进行了考察。主要探究了三大游牧部落的环境生态、动物生态与饲养、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游牧与定居人群关系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与汉帝国的交往互动。 游牧者们看似 自由 的抉择,乃是在一种生存境况下 不得已 的生存选择。族群的发展并不能以高低为论,而是一种基于环境、内部社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王明珂教授通过精细的史料梳理与辩证论述,希望以此形成对族群历史关系的新认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用?历史学对社会理论家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学家,伯克在此书中对这两个乍看简单的问题作了清晰有力、影响深远的回答。这个经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伯克重新检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领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近几十年间的初步交汇。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
避讳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所不可缺少的知识,因为在辛亥革命前,遇当代帝王或所尊者之名时,必须回避。但各朝所讳不同,避讳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史书上常有因避讳而改易文字的地方,甚至改变姓名、官名、地名、书名、年号等。《史讳举例》是陈垣先生在避讳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举了80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所用的方法及其利用,以及与避讳有关的问题,言简意赅,学术水平很高,同时亦不失为一本较好的普及性读物。本书以中华书局1962年重印本为底本。
乱世见人心。 17位左右中国历史转向的关键人物,穿越华夏震动、巨变的大时代,以人心的起伏,重绘一幅关于历史演变的路径图。 历史,终究是人物谱写的历史。当个人命运与跌宕乱世相遇时,是非、黑白,不复存在。一边是个人的选择与信仰,一边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究竟是人影响了历史,还是历史影响了人? 以历史返观现世,从他心返观己心。这不仅是一次对 过去 的重温,更是一次对 当下 的反问 站在时代更迭的十字路口,有多少人真知道自己的心呢? 原来,所有的选择,都有着尤难分说的为难和逼不得已的坚决。
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神灵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 共同体 社会 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 、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只有在这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掌握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理解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理解各时代的民族关系和各个政权处理民族问题政策的得失,并进而思考近代民族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到解构近代民族问题的钥匙。
海外华人群体的数量大约在2500万到3000万之间,他们到海外去冒险、确立了海外移民群体的基本价值观,但还从来没有一本书对2000年的华人历史进行概括性考察。 数个世纪政府都禁止民众抛开故土到海外谋生, 落叶归根 的华人起初是商人,后来是农民和劳工,再后来他们开辟了新的谋生手段。 寓居 的方式意味着只是暂时离家,依然在政府的管辖之内。 今天海外华人面对的挑战是在一个愈加认同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找到 自我 ,不再在 被同化 与 落叶归根 之间纠结。
《校勘学释例》原名《元典章校勘释例》,是国学大师陈垣在校勘《元典章》基础上,分条陈列旧刻致误的类例的校勘学著作。作者在该书中,总结概括了校勘学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与校勘方法,使本书成为校勘学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校勘之学起因于文件传写中的错误率太高,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错误的机会也越多。校勘学的任务就是要改正这些传写中出现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它和原本差别最微。本书以中华书局1959年重印本为底本。
本书为杨宽根据1937年在广东勷勤大学讲授 中国上古史 的讲义初稿修订而成,比较和参照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收入《古史辨》第七册,是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著作之一。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杨宽提出神话的分化研究说,是对顾颉刚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说的发展和补充,成为顾颉刚开创的古史辨派神话学的重要后继者。
创建于1845年的俄国地理学会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四家专业地理学研究之一。为了实现科学与政治的双重目标,俄国地理学会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根据沙俄政府的侵略扩张需要派遣了数十支考察队前往中国东北、西北及西南等边疆地区去获取地质、地理数据,并根据 人文地理学 的理论搜集历史、经济、民族、民俗等各方面的资料。本书作者依据俄国自19世纪以来出版的有关俄国地理学会、俄国东方学史、专业期刊以及俄国考察队的考察报告和旅行日记,十月革命前该学会的中国考察与研究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试图总结俄国地理学会各时期中国考察与研究活动的特点。本文共分为五章,介绍了俄国地理学会的创建过程及其初期活动,分析其与沙俄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揭示学会 半官方性学术机构 的性质;叙述1917年前学会
历史是否只记录过去? 如何让历史具有批判性而非成为枷锁? 人人都是创造历史的动因。 历史是争夺真相的战场,权力、权利、身份与民族叙事交织古今。但历史记录和假新闻一样容易被捏造,我们又如何辨别好坏,区分真伪? 作者主张,唯有更多人理解好的历史意味着什么,历史才越有可能战胜谬误。优秀的历史应当与时俱进,不仅要重视公共史学和民间记录,亦必须随时代批判性地被重写。 对于历史论争的残酷战场,本书给出了冷静公正、近乎超然的全面考察。 西蒙 塞巴格 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罗曼诺夫皇朝》作者
《春秋左传研究》是童书业先生生前*后一部学术论著, 为总结本人六十岁以前全部之先秦史考证性研究 ,包括《春秋左传考证》和《春秋左传札记》。该书立论于大量史籍与出土文献,论证翔实,对《左传》呈现的史实有不少精彩的阐发,是春秋左传学的一部经典之作。
近年来, 记忆 已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 记忆 一词既代表着一个新的、独特的研究领域,又代表着一种崭新的途径,借之可以将历史概念化,成为更普遍的探索领域。本书针对关于记忆的各种探讨和理论,提供了容易进入又发人深思的引介,所涉及的主题凝聚着历史学家的普遍关切。全书关注记忆在所谓历史过程中的角色,考察了个体与集体之间、作为遗存的记忆与作为重构的记忆之间,以及记忆与历史作为各种回顾性知识形式之间的关联。
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研究什么?历史和历史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有什么帮助?为什么历史学在当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的未来何在? 本书围绕 历史学为什么重要 这一主题,探讨了历史学学科的基本问题,适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是民族主义研究的经典理论著作。2010年出版的第二版列入了蕞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从历史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乃至人类学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作者首先简要论述了诸如 族群 民族 等关键概念的不同定义,然后评述当代西方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主要理论贡献和现存的学术成果,进而全面地考察了有关民族主义概念的理论、意识形态和历史的学术分野和分歧,以及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解释范式。 本书系统地剖析了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及西方理论流派关于此的主要争论,融会各种流派对民族主义的解释的同时展现自己的观点,承前启后,被认为是民族主义研究无法绕过的一本综述性理论著作,也是对民族主义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和研究者不可错过的经典佳作。
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义与方法。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亦可视为作者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作者认为,近人治学,都知注重材料与方法,但做学问,当知先应有一番意义。意义不同,则所采用之材料与其运用材料之方法,亦将随之不同。故本书实乃钱穆先生对历史研究之意义的阐述,然后再从意义来讲研究方法。作者在序中言,此书可另名为 中国历史文化大义 。
《中国历代党争史》是有关中国古代党派之争的专门史著作。 该书分序论、本论、结论。本论含十章:先秦学派之争,汉末钩党之狱,两晋南北朝时代门第之见与方舆之见,有唐中叶以后牛李党之倾轧,北宋中叶以后新旧党之竞争,北宋末年之和战论,南宋初年之和战论,南宋中年伪学之禁,明末东林党之祸,清末帝后党之争。 书中描述了先秦至清末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朋党现象。通过历朝历代党派与党派之间、党派与皇权之间、人与人之间权力斗争的历史追述和剖析,从一个独特角度揭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盛衰。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是孔多塞一生重要的、也是后一部著作。本书将人类历史分为十个时代,彰显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历史观,即历史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历史进步的阶段基本上就相应于人类理性发展的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自由的增长本身也是自然的,因此人们有理由对于未来寄予无穷的信心和希望。本书被后世公认为代表着启蒙运动理论和思想的一个高峰,孔多塞也被视为西方历史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奠基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