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必称希腊》包括 旅行现场引发的疑问 和 源远流长的西方历史、考古和文物造假 两个部分的内容,通过大量图片 以图证史 ,对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所谓西方文明史提出全面、系统的质疑。作者认为,西方社会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成体系地历史造假、考古造假和文物造假,虚构古希腊、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将这个 三条河文明 推到比中华文明更古老的地位,同时在美洲也布置 古代文明 的迷魂阵,目的就是贬低、矮化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谓 历史的阴谋 。 作者指出,现今教科书所描述的世界文明史,完全是19世纪西方中心论的产物,充满了虚构和伪造。这部伪史处心积虑地遮蔽中华文明的光辉,造成现代中国人深度的文化自卑,阻碍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复兴,必须予以揭示。 《光从中华来》用10个主题内容和大量图片,论证了中华文明西传波斯
《隋唐五代史》分上下两册,共百余万字。对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交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盛况作了详尽的阐述,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尤以较多篇幅叙述了隋唐时代空前繁荣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为同类著作所不及。充分反映了国内隋唐五代史研究的高水平。
毛泽东同志爱好中国历史,在他一生的言论里,对中国历史长河里的许多人物,分别持有异乎于前人和同时代人的评述和创见。这是20世纪一位伟大政治家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人物的定性、定位,发人深省、令人睿明,是我们读史习史的一把钥匙,也是认识毛泽东思维和行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盛巽昌先生经多年研究,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评论,采撷、编制成本书,力图通过通俗易懂却又严谨的文字,让广大读者从一个侧面来深化认知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伟大的人民领袖。 该书收录了280余位中国历史人物,且特别在书中附上人名索引,方便读者阅读和检索。
《左传》是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前后二百五十四年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十三经 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教授,钻研《左传》多年,有多部相关著作问世。对《左传》注释,代不乏人,各有侧重,简明赅要是本书最大特点,在周详考辨的基础上,扼要地对文本做出解释与疏通,不做繁复引证,尤便初学。本书曾于2008年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热烈欢迎;嗣后十年,赵生群教授继续深入研究,在原书基础上不断修订,结成《春秋左传注释》一稿。今中华书局精校出版,以飨读者。
近代百余年间,中国多呈乱象。各种思想呈现出一种 你方唱罢我登场 的流动局面,然其背后,又有或隐或显的一条潜流贯穿其间,不绝如缕。这一乱世中的潜流,便是民族主义。若考察晚清以来各种激进与保守、改良与革命的思潮,都可发现其所蕴含的民族主义关怀,故都可视为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本书侧重的时段是民国建立后的十多年。在所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全国政局显得紊乱,被认为类似五代。于是出现与五代相近的时代要求,即向往统一,这也是北伐成功的一个基本要因。成立不过十多年的民国,实际再次改朝换代,带来比辛亥鼎革更大的变化。民族主义在其间的能动形态,有颇具特色的表现,而其对政治的影响,也相当显著。
本书上起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张学良东北易帜,历时五十年,勾画出清末民初军阀纷争的历史画面。 北洋军阀,是指北洋时代拥兵干政的军人,他们多为袁世凯培植的卵翼,以 我北洋团体 、 我北洋派 自称。 北洋军阀既代表袁世凯和他的这股势力,同时也代表了他们统治大半部中国的这一时期。 《北洋军阀史话》(全四卷)是丁中江先生积累多年心血的力作,资料翔实,记述完整,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是一部既能增长知识又可阅读欣赏、宛如文学作品的历史读物。 作者以新闻分析手法处理大量历史资料,条理井然,眼光独到,书中附有大量珍贵资料和图片,对填补坊间有关民国初年历史著作的缺失极有助益。
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 正统观 。清朝以前的 正统论 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 二元理政 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 大一统 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王者获取 正统性 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本书围绕 大一统 在 观念 与 实践 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 大一统 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 大一统 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197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是闪耀着特殊光辉的一年。 这一年,邓小平,这位在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即被当作 党内第二号走资派 打倒、1973年又重新出山的伟大人物,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在全国各方面进行整顿,同占据要津的 四人帮 展开了特殊的斗争,力图拨乱反正,使历经8年 文化大革命 动乱的中国,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实现安定团结的局面。同时,他又推行改革、开放,力图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本书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富有激情的文笔,叙述了中国在1975年惊心动魄的历史,有许多史料是首次披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感染力。 1976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发生了许多震惊中外的大事。 本书全面记述了1976年新中国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对于
周秦之变是古代中国最深刻且具有深远世界影响的大变革大转型,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国家建构事件之一。本书基于历史政治学路径,充分占有相关历史文献、考古文献和政治学文献,全面系统地探究周秦之变的历史起源、历史过程、主要机理、历史定位和世界意义,描绘了公元前1046年至前87年中华国家和文明伟大转向的史诗般历史图像,呈现了全球史、世界政治发展史、中华文明演化史、中华国家演进史等四重视域下的周秦之变,揭示了周秦之变对于中华国家演进、世界官僚制演化、人类国家形态发展、现代国家建构、东亚和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层次影响和结构性塑造。本书还基于系统全面的国家形态分析框架,提炼并建构了 天子诸侯制国家 和 君主官僚制国家 等核心概念,考察了这两种国家形态的形成过程、基本结构、运行机制,揭示了中华国家的标志性特征
一本实地考察、精准复原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典路线的历史纪行作品。 用重走求真,以行动求实,复旦教授带你走过这条人人知道但从未真正了解的亚欧古道。 复旦大学教授侯杨方在对《史记》《汉书》《大唐西域记》等历史资料解读、研究的基础上,以历时10年、超过20次、累计行程3万公里重走丝绸之路的经历,采集地理位置、路线轨迹及影像资料,精准复原历史上多条丝绸之路路线,包括张骞通西域、玄奘取经、高仙芝远征以及斯坦因等探险家的路线,精确定位了多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标,包括汉唐两座玉门关、唐代剑末谷、青山岭、公主堡以及玄奘曾经过的中亚 铁门 等,让读者通过精准的复原地图、知识性的文字、来自现场的照片,领略真正丝绸之路的魅力。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藏有多幅老上海城市地图,内容涵盖清代到民国时期上海的城市规划、水文信息、区域交通等等。有些为手绘地图,存世量极小;还有些为城市管理机构测绘的地图,为今天的史地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本书所收上海老地图全图50幅,辅以文字说明图示内容及地图绘制的历史背景。同时,详细摘录了地图名、比例尺、绘制单位、印制时间等基本信息,其后附局部图若干,更加具体地展现了相关细节。上海老地图的研究和展示,有利于加深了解上海城市历史发展的变迁,也为宏观展现上海的城市格局提供了重要资料。
高句丽是起源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周秦以来一直生活在浑江、鸭绿江流域的长白山南麓。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宽郡高句丽县建立地方政权。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中央政府出兵东征,高句丽亡。 《中国高句丽史(第二版)》以高句丽民族与地方政权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先秦至汉唐时期中央王朝对北方民族政权管理、册封、朝贡的历史,也涉及东北亚古代国家新罗、百济、倭与高句丽的交往与战争。《中国高句丽史(第二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考古学大量的新资料,叙述了高句丽民族起源、建国、发展、扩张、兴盛、衰亡的历史过程。*次将高句丽政权的发展变化置于中原王朝的统一、分裂、战争、和平的大环境下进行思考与研究,依照高句丽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分成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四个历史时期
本书是一部备受国际学界推崇的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史权威之作。面对20世纪后期以来政治思想史领域中研究路径的争鸣,本书作者回归经典解读,兼取语境分析,清晰全面而均衡地探讨了近代早期至19世纪末期的一系列重要政治思想家的观点。 本书中不同的思想人物独立成章,以霍布斯的 政治世俗化 为开端,依次介绍了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联邦党人、伯克、边沁、密尔、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思想,并内在展现了近代以来政治思想发展的两种趋势。蒙克力求剖析时代的焦点人物,并致力于将主要思想家的观点与政治史上的新潮流联系起来,为广大读者了解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提供了知识增量。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别具面目,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但他的作品晦涩难解,留给世人很多谜团。甚至连八大山人这个名字本身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八大山人研究》时隔多后修订再版,作者结合新发现的文献,增加了一些章节,改写了部分内容,充实了若干论证材料,尤其是对八大山人的艺术哲学观念、思想发展过程和家学渊源等方面的讨论,融入了较多的新内容,同时也记录了作者在这一领域不断思考的痕迹。
本书利用*新考古学研究成果,并辅之以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半坡、后岗一期、西阴、大汶口、红山、凌家滩、良渚、屈家岭和龙山等诸多考古学文化族属之谜,梳理出了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东夷和南蛮三大集团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相互之间交往、冲突和融合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炎、黄、蚩尤及其之后颛顼至帝尧各族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首次系统地还原了早期中国诞生之前这1700年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还原了中华文明滥觞、形成和发展的璀璨历程。
本书收录了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面的几乎所有代表性的论文,基本代表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的*水平。文章大致按年代顺序编排,上编多写于1949年之前,下篇大都写于20世纪70年代后。包括《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魏收之史学》《论诸葛亮》《论梁武帝及其时代》等一组论文,以及关于官制、礼制、词语的考证文字,均可见作者对魏晋南北朝史多方面的贡献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
所谓 历代治理体系 ,主要指中国历史上围绕国家治理而设计和建设的制度体系。从事该研究,不是也不能单纯地就历史论历史,必须突出问题意识,以现实为参照系,着眼于发挥历史研究鉴古知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历代治理体系 是个大概念,涉及方方面面。本书确定了11个专题,分别是中央与地方、行政与监督、吏治与用人、礼治与法治、思想与文化、民本与民生、边疆治理、民族治理、宗教治理、环境治理、基层秩序。这11个专题虽说不能涵盖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的全部内容,但无疑属于其中的重要内容,而且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在面对、积极寻求更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中国古代史名词,内容包括:通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清8部分,共3576条。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中国古代史规范名词。
何兆武先生主编的这部书,是一部有关近现代西方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选集。这里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其涵义大致相当于当今西方通常所谓的 思辨的历史哲学 和 分析的历史哲学 ,以及我国传统意义上的 史论 。全书选取51位历史学家,以出生年代为序,分别介绍其生平、主张,并节选其代表性著作,是相关领域权威的书。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甲骨占卜学的大型学术专著。作者结合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以甲骨之上的非文字资料为视角,重构了甲骨占卜制度之全貌。本书梳理了甲骨的选材、攻治、钻凿、烧灼、卜兆、文字的书契、卜后的处理等占卜流程,简述了对贞卜问、二人共贞、一事多卜、三卜制、习卜制、选卜制、卜筮并用等卜法制度。本书的面世,可以满足广大甲骨学者及爱好者的需要,以期将甲骨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唐刘知幾《史通》,对《史记》《汉书》等历朝史著,首次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全面总结史书编纂体例、评议史家学术成果。其内篇讨论史书体例、史料采集、作史原则,外篇总结史官制度、史籍源流,杂评史家得失。《史通笺注》以源于宋本的明万历张之象本为底本,吸收了如陆深、张鼎思、郭延年、陈继儒、黄叔琳、浦起龙、纪昀、卢文炤、孙毓修、顾广圻、程千帆等各家之校勘成果,详注有关知识背景、知幾用意,各篇前有解题,注意从史学理论角度,总结全篇要旨。末附有关刘知幾生平履历,及《史通》历代序跋品评等的多种附录。
《周书》50卷,包括帝纪8卷、列传42卷,是唐朝令狐德棻主持编撰的官修纪传体正史,记述了从公元534年北魏东西分裂到581年杨坚代周建隋为止48年的西魏、北周史。 中华书局1971年点校本《周书》,由唐长孺先生负责,以清乾隆武英殿本为底本,与三朝本、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金陵书局本以及百衲本六个版本互校,同时通校《册府元龟》和《北史》中的有关部分,并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次修订,仍以殿本为底本,逐条覆核原点校本已有的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的成绩,在尊重既有成果的前提下,以版本对校为基础,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原点校本撰有校勘记1451条,修订本删除旧校78条,新增319条,总计出校1692条,并修订改补原校多条,修改标点数百处。修订时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了以往的校勘研究成果,对原点校本作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