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世荣先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给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开了一门课叫《史学方法入门》,其中一章专门讲史料,内容非常精彩,许多其他学校的师生听说了,都希望来旁听或借讲义一读。先生80岁之后,有意把这一章扩充成一本小书,后因年纪已老、精力不济,便抽出其中一部分,加以修改、补充,写成若干篇讲文字史料价值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专讲史料的,有的专门综论官府文书和私家记载着两大类文字史料,有几篇则是分论日记、书信、回忆录和小说的史料价值。关于日记、小说的篇目单独发表后还曾由《新华文摘》转载。
《两京新记》,唐玄宗时史官韦述撰成于开元年间。原书共五卷,内容包括隋唐东西两京长安、洛阳的总述和宫城、禁苑、皇城、长安县、万年县所领诸坊等 。本书在继承魏晋以来城市志书记宫殿、寺院的传统的基础上,*次依照长安整个城市的平面布局状况,系统记录了大量官员和商人等城市居民的住宅及相关史事,向人们展示了一座城市的整体面貌。《两京新记》原书久已亡佚,但至迟在唐末已传入日本,现存卷三残卷为尊经阁藏金泽文库本,后又传回中国。本书曾有曹元忠、日本平冈武夫整理辑本,卷三残卷有日本福山敏男进行全面考订复原。辛德勇先生在前人辑佚的基础上,又增补了若干条新发现的佚文,并依原书卷次分为五卷,名为《两京新记辑校》,力图为隋唐东西两京的研究提供准确的史料。 《大业杂记》,唐初杜宝撰,原书十卷,记录从隋炀帝
京官,指的是在京城供职的官员,包括翰林院编检、科道和各部院司官共一千四百多人。一个典型的京官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他们既讲求居处、冶游应酬,导致花费浩繁,又屡屡陷入贫困,甚至靠典质为生。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换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干脆离开北京。 本书以清末著名清流官僚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为主要资料,详细梳理了李氏三十余年中的实际收入支出,并旁考他书,带读着窥见京官生活的真相,了解清季财政、社会、经济连锁性的症结所在。
时至今日,法国贵族对独树一格和卓越品质的追求是否仍有意义?还是与当下颂扬的社会公正和追求平等的主流文化背道而驰?贵族,以承袭原则为基础,致力于习俗的传承从而延伸某一特权的历史。 为了理解这一看似业已失去官方地位的 阶层 如何适应他们身边的社会和文化,二十五年以来,历史学家埃里克 芒雄-里高收集了各种资料,并不断接触、观察、访问名门贵胄。在抵抗和妥协之间,法国的贵族依旧在继续着某种传承。尽管他们的家族是一段必须维护的集体记忆和共同历史的守护者,然而他们的传承却超越了纯粹意义上的家族。 《贵族》一书,既是社会学论著,又是历史研究,不仅带领着我们去认识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吸引着我们去领会它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联,而这又间接地揭示了我们和历史的关系。
《女权主义简史(中文本)》谁是*早的女权主义者? 女权主义思潮到底真正改变了多少女性的生活?这种思潮在当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何差异?在这本简史中,玛格丽特 沃特斯着眼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究妇女选举权,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女权主义思想在今天是否依然有其价值等重大问题。她从欧洲讲到美国,再讲到第三世界,通过分析全球妇女的现状,向我们展示了女权主义研究的*成果。
本书是 国民阅读经典 (平装)中的一种。《山海经》全书现存十八篇,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本书是《山海经》全文注译,注解简明,译文通俗流畅,是《山海经》的上佳读本。
本书是作者在编写出版《老子解读》(2005年中华书局版,重印5次,发行2万多册)一书基础上,撰写的另一部有关《老子》的研究性著作。已出版的《老子解读》侧重于在解释字句、文义的基础上把握《老子》的精神实质,由形得神;现在这本《老子衍说》书稿,侧重于由精神实质贯穿对《老子》字句、文义的解释,以神统形。作者谈到,本书之所以叫《老子衍说》,是因为他在论述《老子》的内容时,不仅经常引用诸如《庄子》《易传》《文子》《淮南子》以及其他一些不同风格、倾向、见解的典籍来论说,而且还时有自己的延伸理解,可以说是“曼衍”,所以叫“衍说”。《老子衍说》以“无为”贯穿《老子》中的各种内容,并且认为《老子》之所以主张“无为”,原因在于力图缓和人的实存之“偏”与希望之“全”或者说人的实存有限与希望无限的矛盾。作
《当代西方史学入门》是一部精炼可读的当代西方史学入门读物,重点介绍了当代西方,特别是20世纪以来欧洲史学的变化,讨论了当代史学关心的七个重要问题,即:历史学中的时间、材料与考证、研究尺度与范畴、历史与书写、历史与记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作者力图在探讨历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考察历史的观念、历史学家的实践和工作方式的演变,勾勒出一幅当代西方史学的素描图。《当代西方史学入门》将帮助读者了解西方史学的新进展,尤其是当代史学革新的重要发源地 法语学界的史学革新。
《楷书黄金律颜体练习指导》根据国家*颁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编写,秉承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的理念,以科学解析 启功结字黄金律 为主线,分习字格、笔画、主笔、间架和偏旁五个章节全面地介绍楷书习字方法,让启功结字黄金律走进中小学书法课堂,让全社会受益。 《楷书黄金律颜体练习指导》的特点是在系统研究古今习字格和历代楷书结字法的基础上,抓住每个教学环节的关键和内在规律,简化教学内容,注重少而精和启发式教学。介绍书写方法的同时,讲解其中的道理,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培养学习兴趣。《楷书黄金律颜体练习指导》创新点颇多,但又力求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让小孩子和初学者轻松快乐地学习书法。 《楷书黄金律颜体练习指导》颜体范字大多数选自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
《元朝名臣事略/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共十五卷,内容是元朝人物传记资料选编。全书有元朝开国功臣、文臣、武将、学者四十七人的传记,前四卷收蒙古、色目十二人,后十一卷收汉人三十五人。
郭曾炘(1855 1929)字春榆,号匏庵,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历官内阁学士,户部、礼部侍郎,典礼院掌院学士。曾奉命勘修《德宗实录》。民国后寓居都下。 郭氏晚年所作,起于丁卯年正月十一日(1927年2月12日),终于戊辰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929年1月4日),共七卷。序中自言: 日记大旨有四:一省愆尤,二辑闻见,三记交游,四则倾吐胸次之所欲言者。 郭氏一生历经咸、同、光、宣四朝,又由清季入民国,《日记》真实再现了郭曾炘晚年的真实心境,从中可以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及文化心理,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革命节日》是奥祖夫的代表作。与传统史学研究不同,奥祖夫从文化史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节日,把文化因素纳入了大革命集体行动的分析。该书透视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既剖析了革命节日与传统的联系与不同,又揭示了革命节日对于法国革命时期集体行动和集体心态的意义。
1926年,由王云五、朱经农主编的《学生国学丛书》开始陆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套隶属在王云五做总主编的《万有文库》之下,为中学生和社会普及层面阅读古代典籍所做的文言文选本。今天,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社会需要,我们决定对这套丛书进行适应现代的加工编辑,将它介绍给今天的读者。 《学生国学丛书》是一套开放的丛书,我们会根据教学和读者的需要,补充一些当时没有被入选的优秀古代典籍选本,使新编的丛书不断丰富,通过新编激活,更好地发挥它在语文教育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辑 10种:《书经》《老子》《庄子》《列子》《楚辞》《吕氏春秋》《史记》《世说新语》《苏辛词》《周姜词》。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第二辑 10种:《韩愈文》《柳宗元文》《二晏
唐长孺先生(1911-1994)是著名历史学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领域,是继陈寅恪之后公认的祭酒。唐先生生于江苏苏州吴江平望镇,祖母和母亲都是今浙江湖州南浔人,从舅乃近代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刘承干,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回忆录记叙了南浔顾、朱、刘、张、庞、邢(南浔四象)、邱、梅、蒋,以及吴江殷氏、凌氏,嘉兴王氏等望族的兴衰史,涉及刘承干、张石铭、张静江、庞元济、蒋汝藻、殷兆镛、王欣夫等众多政治文化名人,并记叙了南浔与平望的园林、寺庙、学校、方言、风俗、米业、戏曲电影等,尤致意于人物、文化等随家国命运的沉浮。 唐先生1942年从上海赴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1944年从蓝田赴四川乐山武汉大学,回忆录详细记述了入湘、入蜀的一路经历、见闻,以及与诸多学者的交往,如吕思勉、钱基博、马宗霍、吴其昌、钟泰、李剑
本书为法国国家自然历史与人类文化博物馆馆长,著名的人类学家亨利.德.伦默莱所著。书中论述了人类从非洲原始人出发,向现代人的进化过程,具体论述了人类从原初的树栖动物进化到*个人,然后经过火的使用,通过尼安德特人而达到现代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树栖动物开始,经过了*人,伟大的狩猎者,拉高纳.德.拉加戈遗址,火的使甲,尼安德特人,*后的狩猎者,新石器时代,金属时代等阶段。本书完全借助于观察到的材料,以科学的方式叙述了人类形体的进化过程,以及这些形体在一定时空中的相续出现和人类文化进程的对应关系。作者期望古人类生物学的发现,能为消除人类之间的敌意和仇恨做出贡献。
自序署 写于厦门大学集思堂 。作者时任我校史学教授,教授《史学方法》课程,曾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改革,即在授课中增加 实习 一项,并编此书为教材。全书共有十六道实习题,包括史料搜求、卡片应用、撰人考订、地域考订、时代考订、正误、辨伪、史料诠释、史料综合、史篇编撰等内容。谷霁光(1907 1993),湖南湘潭人,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曾任南开大学讲师,厦门大学教授,中正大学教授、系主任。
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史学论文写作》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性课教材,在编者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目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努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吸取、参考学界相关成果编撰而成。教材从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入手,系统且有所侧重地阐述毕业论文的类型、格式、选题、资料收集、构思、表达、论证、答辩等基本环节。尽量避免框架雷同、 新缓慢、模式陈旧等缺陷和不足,力求体例安排灵活,贴近学生实际。 本教材试图以实际教学案例为主,除了大量列举名流和其他已发表成果外,尽可能以已毕业学生的论文为例,让教学对象感受身边鲜活的写作经验和教训。这些案例 加贴近自己,学生容易接受,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吸取或规避,故而 加具
近年美国学界流行 新清史 之说,认为清朝是中亚帝国而非中华帝国,且以谴责所谓大中国沙文主义为借口来否定汉化,以混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来论证清朝并不认同中国,其言外之意质疑中国领土主张的历史正当性,呼之欲出。显而易见,所谓 新清史学派 无疑在大做翻案文章,以 新见 引世人注目,但无论在理据上与事据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本书聚焦于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诸如文化、学理、族群、汉化、认同、教育、制度,以及中国观等,回应了 新清史 的论述,肯定了清朝是中华帝国的延伸,中国从秦至清原是多民族帝国,不仅汉化,也有胡化,清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唯1非汉族建立的朝代,岂能独外于中国?本书内容丰富,文笔犀利,不仅有高度的学术价值,而且颇具可读性,值得推荐给广大的读者。
本书是墨西哥著名历史学家米格尔 雷昂 波尔蒂利亚两部重量级作品《战败者的见闻》和《战败者的见证》的合译本。《战败者的见闻》1959年出版,是从印第安人的角度,记述了西班牙人对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征服。作者从大量的印第安著作(包括古代印第安人用图画文字写成的抄本)和口述历史中摘取典型的事例写成此书,且注明了资料来源,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1964年,作者出版了《战败者的见证》一书,和前一本书一样,同样从印第安人的角度,讲述西班牙人对美洲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和印加人的征服,可以说,是对前一本书的补充与扩展。两部书合计总字数约30万字,且《战败者的见闻》中附有阿兹特克风格的精美插图40余幅。因为《战败者的见闻》与《战败者的见证》两部书形式上基本一致,内容可谓一脉相承,因此,2013年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出版